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道 《台声》2008,(10)
大地之歌·原音之美当人们眼光放远的时候.总忽略眼前的事物;历史的堆积指引我们前行的道路.却也同时阻挡了我们的视野。从日出到日落,山间一遍又一遍传出的歌声,不只是原住民表达生活的方式,也承载着文化的灵魂,随着岁月的更迭.也洗练出这个岛屿居民的生命力。这些高亢的音调.是宝岛最美丽的原音。在原住民的文化生活中.音乐是不可或  相似文献   

2.
赵辉 《台声》2009,(11):28-31
提起台湾原住民歌手,人们会想到老一辈卑南族的万沙浓、邬族的汤兰花、卑南旋的胡德夫、布农族的高胜美,以至中青代卑南族的张惠妹、泰雅族的徐若瞌、阿美族的张震岳。而如今新生代原住民歌手在乐坛上也早已是星光灿烂,而戴爱玲绝对是其中最闪亮的一个。听过她的声音你一定不会忘记,拥有原住民与生俱来的嗓音与肺活量,低音温柔香醇,高音清亮爆烈,唱起歌来有如活火山般的爆发力量,也因此戴爱玲有着“铁嗓公主”的称号。  相似文献   

3.
台湾原住民是17世纪汉族移民大规模赴台湾垦殖前居住在台湾的居民,共分成十族。目前,原住民大体可分为平埔族和高山族。平埔族又分为蛤仔难、凯达格兰、道卡斯、拍则海、巴拔埔拉、巴布萨、洪雅、西拉雅等8族。主要分布于台湾北部和西部平原及沿海。平埔族现已  相似文献   

4.
杨筑慧 《今日民族》2011,(10):30-33
今年七、八月,我到台湾政治大学民族学系交流,并停留了40余天,藉此机会到了十余个台湾原住民聚居的乡镇,如新北(原台北县)的乌来,新竹的尖石,苗栗的南庄,南投的仁爱与埔里,台中的和平,  相似文献   

5.
梁国扬 《台声》2009,(8):31-31
当我得知陈杰女士和我的诸多同仁打算编撰一套迄今为止祖国大陆内容最丰富,撰述最全面的介绍台湾原住民历史文化的丛书,我不禁为他们的胆识勇气和决心所感动。关于介绍台湾原住民文史知识的著述,大陆较少见,岛内有一些,但不够系统、全面,而且大多还是台湾殖民时期洋人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6.
旅游活动的文化再现一直为学界热议。但是,以往对文化再现的原因讨论多有专题化倾向。本文以厦门民俗村为个案,以仿台湾原住民的建筑艺术为分析切入点,讨论企业建筑者是如何对来自台湾的民俗建筑进行移植和栽培,并关注各种影响力如何在现实条件中达成契合。  相似文献   

7.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原住民族教育是中华民族多元文化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加强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研究,是两岸双方共同关注的课题,是推进大陆少数民族教育立法理论与实践建设的需要。本文在实地调研及文献研究的基础上,对台湾原住民族教育的概况、原住民族教育立法的缘起、内容、特点、经验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阐述。  相似文献   

8.
叶子 《台声》2006,(9):89-90
在台湾同胞夏令营的开幕式上,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两位可爱的原住少数民族小姐妹。当时她们在礼堂外边紧张地准备《民族大团结》节目上]前最后的排练,妹妹为了熟悉一个动作,练到满头大汗,姐姐心疼地拿出心爱的手帕给妹妹擦汗。那一刻,我有一种发自内心的感动,在疑惑中一打听,知道她们分别是来自台湾布农族的杜希斯和泰雅族的陈巧柔。在这次夏令营活动中,两个来自不同民族的小姐妹结下了深刻的友谊。夏令营即将结束时,我来到她们住的房间,同她们开心地聊了起来。叹三峡奇观赞船夫精神姐姐杜希斯今年22岁,在中国文化大学读音乐专业,妹妹今年1…  相似文献   

9.
何有基 《台声》2000,(5):36-38
台湾先住民 ,统称高山族同胞 (简称山胞 ) ,她包括9个不同语言的族群 :即泰雅族、赛夏族、布农族、曹 (邹 )族、鲁凯族、排湾族、卑南族、阿美族和雅美族 ,约34万人 ,分布在台湾中央山脉一带的山地和东南部的岛屿上。关于这一族群的来源 ,有所谓高山发源、海岸发源及海外发源诸说。目前 ,大多数学者和专家认同“海外发源说”。林仁川在《中国与台湾的历史渊源》一书中指出 :“台湾原住民除大部分是从中国直接移居过去的闽越族外 ,还有一部分是从南洋群岛移来的马来人 ,但多数人类学家认为 ,南洋马来族也是从中国南迁的南亚蒙古人 ,因此 ,…  相似文献   

10.
王立军 《台声》2009,(6):38-38
作为全国台联的工作人员,我还是第一次去祖国的宝岛台湾。3月3日,我们全国台联后勤服务管理人员一行16人,乘坐国泰航空公司的客机经过近4小时的飞行,到达了台北桃园机场。初到台湾,本以为宝岛天气炎热,我们这些长年在北京工作的人会受不了,没想到,当天台北天气多云,走下悬梯感觉非常舒适。  相似文献   

11.
赵辉 《台声》2008,(9):17-19
“你的家乡在海的那一边,我的家乡在海的这一边,从前的时候是一家人,现在还是一家人……”8月8日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前的歌舞表演中,由台湾秦雅族“立法委员”高金素梅率领的101位岛内原住民,在“鸟巢”的舞台上唱出了这样的心声。  相似文献   

12.
胡迌 《台声》2008,(10):66-69
丰年祭是台湾原住民最隆重、规模最大的传统祭典,和汉族的春节地位相当。为庆祝丰收而举办的丰年祭,各个部族都有自己的特色,成为民俗文化的窗口,尤以花莲、台东一带与台中阿里山一带的丰年祭最为热闹。丰年祭大多集中于七八月份,大大小小上百个部落,每个部落都会错开时间举办。  相似文献   

13.
高伟 《台声》2009,(1):56-59
2008年11月13日至28日,笔者有幸作为全国台联台湾原住民丛书编委会访问团的一员,踏上故乡台湾的土地,展开一次难忘的观摩岛内原住民文化的深度采风之旅。 10余年间,我三次入岛参访,每次的特点和感受都大不相同。第一次在1995年12月李登辉当政期间,正值岛内首次民选领导人,竞选活动如火如荼。首次入岛,台湾的富庶和繁荣给我留下深刻印象。第二次是10年后的2005年2月,随浙江和平小天使团入岛交流演出,此时,完成第一次政党轮替后的民进党当政已有5年。光阴荏苒,潮起潮落,大陆经济起飞的壮观景象与台湾发展的步履蹒跚形成鲜明对比,历史洪流10年间能够塑造两岸如此惊人的起落跌宕,令我感慨万分。本次赴台,政党又一次轮替,马英九上台,两岸关系经过大风大浪后归于平静和缓,但不幸又赶上全球性金融危机波及台湾,给这个身体已经非常孱弱的经济体雪上加霜。台湾面临的困境和萧条令人触目惊心。走在曾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如今却冷冷清清的台北华西街夜市,我不禁第一次为我的家乡的未来感到忧虑和不安。但此次的台湾原住民文化采风之旅却令人陶醉、发人深思。  相似文献   

14.
台湾原住民的“族称”演变,是两千年来以“汉番(原汉)”关系为主轴的跨文化互动与认知的反映。由于台湾原住民缺乏本民族自身的文献历史,族群历史的被动记忆保留在异文化的文本中,从汉唐宋明时期“化外”接触中的“夷”、“番”,清代“理番教化”中的“生(野)番”与“熟(化)番”,日据时代“皇民化蕃政”下的“生蕃”与“高砂族”九族,光复以来“山地行政”下的“山胞”十族,从笼统、概括的“统称”到各族群的识别与相应“族称”,都是它文化视野下的认知符号。最近一段时期以来,“原住民运动”过程中“正名”的“原住民”十四族,则潜伏着来自原住民族群以外的“台独”政治用力。  相似文献   

15.
从同化到多元化——我国台湾原住民教育政策嬗变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同化与多元化是多民族国家和地区对境内少数民族实施的两种不同的政策.我国台湾地区在光复初期对原住民教育采取同化政策,造成了原住民文化的流失.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原住民的不断抗争,这一政策开始向尊重原住民文化特性的多元化转变.多元化的教育政策,推动了台湾地区原住民教育事业的发展和原住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原住民文化的传承.  相似文献   

16.
陈杰 《台声》2009,(10):46-57
由于长期生活在相对封闭的环境里,原住民的生活方式、饮食、服饰及工艺品制作,都比较好的保持了自己的特色。一般说来,原住民活泼纯朴,热爱自然,生活充满着丰富的色彩。他们的传统手工艺品,具有自然、古朴的特性。传统服饰多以手工织布和刺绣为主,色彩斑斓,特色鲜明。  相似文献   

17.
东木 《台声》2008,(11):38-39
金秋的北京,香山红叶与晚霞一起晖映着。京城和京城的子民们开始挥舞着镰锄,收获金秋带来的喜悦和好心情。在北京唐人美食学校,全国台联和来自宝岛的台湾原住民18位学员,也在收获着第三期烹饪培训班结下的累累硕果。自然,伴着收获的鼙音,记者亦未闲着,也来到全国台联举办的台湾原住民第三期的烹饪培训班上,尽情收获着自己的收获。  相似文献   

18.
张立峰 《台声》2007,(7):52-53
2007年4月19日至4月26日.北京市台联邀请“2007年台湾原住民头目参访团”一行22人,赴北京、云南等地交流参访。访问团由“中华两岸少数民族文化经贸交流协会”、“台湾原住民族头目协会”组团,“交流协会”理事长陈文龙(巴湃.拉拉格狮)先生任团长,“头目协会”理事长林明发先生任副团长,  相似文献   

19.
陈杰 《台声》2009,(9):56-79
台湾原住民虽然没有自己的文字,但一直保持各自族群的语言。其语言按发声学应归属于南岛语系,多达23种。由于各族群的人11数量不同,使用各语言的人数自然也有所不同。有部分语言随时问的推移已经濒临失传或已经失传。原住民因为长期与汉人交往,他们中的很多人现在只会讲闽南话或客家话,却不会讲本族群的语言。  相似文献   

20.
台湾原住民过去被称作“番”,“番”字带着强烈的中原汉人的沙文意识。原住民生生世世在台湾的延续和传承,成就了台湾文化的多元。前不久,就台湾少数民族的保护和发展等话题,台湾原住民发展协会理事长华加志接受了本刊记者的专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