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佛教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中国佛教的金铜佛像,根据地区和语言的差别,可分为汉传、藏传和南传佛教造像三大体系,各自供奉的佛像神态端庄,体形优美、装饰华丽、造型多样、千姿百态。1997年初春,一个遇然机会,我在杨树浦路一家古玩店发现一尊佛像,询问店主是什么菩萨造像?  相似文献   

2.
台阶与佛像     
有座山上建了一座庙,庙里有尊雕刻精美的佛像.数不清的善男信女沿 着一级级石阶走到山顶,在佛像前顶礼膜拜,烧香许愿.  相似文献   

3.
六朝隋唐时期比丘尼等女性宗教性自残行为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六朝隋唐时期,受大乘佛教舍身概念的影响,中国许多比丘尼以及佛教女信徒残毁自身,不惜身命;或者刺血写经、割肉疗亲。这种自毁肢体的惊怖风尚在当今法轮功等邪教中仍不时再现,可见佛学东渐,影响中国社会生活极为深远。  相似文献   

4.
2017年7月14日,中国福建村民向荷兰藏家追索章公祖师肉身佛像诉讼案在荷兰举行了首场法庭听证会,这是控辩双方首次对簿.这起跨国文物追讨案涉及中国和荷兰不同的法律程序,中国村委会能不能在荷兰法庭打官司、荷兰藏家所称“佛像已被转手”是否合法有效等争议直接影响本案的进程.  相似文献   

5.
正2013年12月16日,河南省安阳市内黄县警方将9月破获的一起盗窃文物案中的3尊佛头交还给河南省鹤壁市一家寺庙。据警方介绍,犯罪分子在盗窃佛像时,主犯马某将3尊佛像的头拔下。正准备盗窃佛身时,这名盗贼突然倒地身亡。原本,文物贩子欲以20万元的价格买走这尊佛像,因事发突然,盗窃分子害怕引祸上身,没再盗窃佛身。2013年9月9日,鹤壁市矩桥镇枣林村一寺庙内,3尊佛像的佛头被盗,佛身被丢弃在寺庙院内。据介绍,该寺庙始建于康熙年间,"文化大革命"时遭破坏,后重修,属国家三级文物。该寺曾三次被盗。第一次被盗时,犯罪嫌疑人在作案回去的路上遭遇车祸死亡。  相似文献   

6.
中国古代帝王中,不少人颇有佛缘,女皇武则天便是其中一位.武则天推崇佛教的目的,是想把佛教当作自已登上权力顶峰的思想武器.她一当上皇帝,便宣布"释教开革命之阶,升于道教之上".  相似文献   

7.
合十礼(salute with putting palms together),是流行于柬埔寨、老挝、缅甸、泰国4个东盟佛教国家的见面拜礼。此拜礼源自印度,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一、合十礼的由来合十礼,也称合掌礼、和南礼,是一种国际常用礼仪,并非佛教所独有,世界上的许多种宗教,都将合十作为一种礼节。东盟国家的佛教沿袭了这一传统礼节,最初仅为佛教徒之间的拜礼,后发展成全民性的见面礼。  相似文献   

8.
宗教的基本特性存在于构成它的一整套道德规范之中,而外在的这些道德规范则是以信仰的方式内化于信众与社会,从而升腾出巨大的宗教情怀与宗教力量.佛教也不例外.因果报应学说是佛教道德体系中的道德基石,了解佛教果报观念,从中可以看出了解宗教教化世俗人心的道德力量何其重大.  相似文献   

9.
回答佛教为什么能被中国化这个问题的关键 ,在于揭示印度佛教和中国传统思想 (主要是儒道两家 )中各有哪些特质 ,使二者可以有机交融。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在四个方面的根本性契合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前提条件 ;而佛教与中国传统思想相异的五个方面的互补作用 ,是佛教能够被中国化的另一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日前,在藏友的家中有一尊仪态端庄的明代佛像吸引了笔者的视线,那种呼之欲出的动感深深地感染了笔者的情怀。这是一尊明永乐年间制作的文殊菩萨铜佛像,高19.8CM,丰肩细腰的文殊菩萨跏趺于莲花之上,其身上下盛饰华丽宝冠,面部饱满祥和,凤目微垂心善,精光四射,引人注目。而瑶鼻樱唇间含有笑容的嘴角令人心仪。再看整体设计,上身裸露,胸间与下裙前满饰璎络珠钿,显得雍容华贵,作为饰品的天帏飘逸至宝座前,为铜佛像平添了几分灵气。虽然这只是一尊铜佛像,但在塑造上却鲜明地体现了明代雕塑的特征:神活逼真。你看:四臂如藕,肌肤似凝,指如兰花,灵…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设计一种水下金属物证探测器,用于公安人员在池塘、沟渠、水井等水域中搜寻金属类物证.方法 采用金属探测技术、水下视频采集技术和无线传输技术相结合,实现探测器的多功能特性.结果 在深度不超过4m的水域中,借助探测器可以准确搜寻到金属物证.结论 该探测器具有金属探测以及视频图像采集、无线发送和保存的功能,能满足一定范围内搜寻水下金属物证的工作需求.  相似文献   

12.
中古时期的中土佛教文献,占有一定的数量,且具有较强的口语性.从语料学角度而言,它比同时期的汉译佛典更为可靠,所以在汉语史研究中,应对这一部分材料予以关注.同时,进行中土佛教文献语言研究,对于这些文献的进一步整理利用、对于大型语文性辞书的编纂均有较大的参考价值.本文以<洛阳伽蓝记>、<弘明集>、<高僧传>为例,对其中的10个词语作了诠释.  相似文献   

13.
云冈石窟位于山西省大同市西郊武周山北崖。石窟依山开凿,东西绵延1000米,现存主要洞窟45个,整个窟群共有大小佛蹲1100多个、大小窟龛252个、石雕造像5.1万余躯,最大佛像高达17米,最小佛像仅有几厘米高,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的古代石窟群之一。  相似文献   

14.
佛教自传入中国迄今已有两千多年历史,在历史发展进程中,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对中国社会及传统法律制度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佛教戒律、因果律、佛教人文精神的阐述对现代法治、法律的比较与中国法治的有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5.
印度佛教在东汉时期传入中国之后,经过与道家互相排斥、影响和融和的过程,本土化为中国佛教。佛教在充分中国化的过程中,尤其是发展到佛教禅宗的阶段,明显地体现出佛道合流的趋势,两者接轨,密不可分,是中国文化和印度文化交融的瑰宝。对中国古代哲学和艺术的发展趋势具有导向作用。两者之所以能够融合,因为其理论有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16.
佛教思想早期传入中国并在中国传统思想中能立足并发展壮大,是佛教自身具有强有力的区域融合性和协调性,从早期力求与中国传统思想共通来站稳脚跟逐渐演变为在中国思想文化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这个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也体现出佛教思想的广博弘深。  相似文献   

17.
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西藏旧法在佛教发展中的作用牟军公元七世纪,佛教从印度等国传入西藏,在与吐蕃原始宗教──钵教的长期斗争中占了上风,在雪域高原得以发展,并在吸收钵教中有利于统治者的某些思想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带有西藏地方特点的佛教,俗称“喇嘛教”。佛教的传入及后来喇嘛教...  相似文献   

18.
刘超 《检察风云》2007,(2):22-25
金秋十月,中国拍卖市场上传统的"秋拍"拉开了序幕.   2006年国庆长假的最后一天,10月7日,在香港苏富比拍卖会上,一个内地收藏家以1.166亿元的天价拍得一尊明代永乐年间的佛像.当日的拍卖成交结果显示,苏富比以总成交额达10.7亿港元的成绩单,创下了历年来单场拍卖总成交额的最高新纪录.……  相似文献   

19.
《法治纵横》2014,(24):42-46
第三讲 佛教传入新疆与多种宗教并存格局的形成 佛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传入新疆的,也是在新疆流传时间最长、信仰人数最多、社会影响最大的宗教。历史上,佛教对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都曾产生过广泛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回顾敦煌佛教研究的整个过程可以发现,以往学者多是按照经、戒规范进行描摹,塑造出一个理想型敦煌佛教;少数敦煌学家近年来虽已指出吐蕃统治及归义军统治时期的敦煌佛教颇有不合经、戒的世俗化倾向,但仍未能对这一时期敦煌佛教的特性作出明确的判断。实际上,8至11世纪的敦煌佛教不仅仅只是具有世俗化倾向,而是已经变成与佛教规范背道而驰的世俗佛教,体现出一些较以往明显不同的特点。因此,有必要重新改写以往出版的中国佛教史及敦煌佛教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