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我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时期,面对新旧价值观的交织与碰撞,必然会出现各类道德问题。因此,政府需要加强对社会公众价值观的引导,提高公众道德水平。要引导社会公众从公共道德、市场伦理和权利道德三个方面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促使社会公众形成良好道德习惯。  相似文献   

2.
景云祥 《前沿》2002,30(1):23-28
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充分表明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蕴含的道德价值取向契合了当代人的价值追求。本文在论述了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的结合是当代道德价值选择的必然趋向 ,进而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价值的基本层面和提升层面进行了探讨。文章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德价值取向的探讨旨在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道德建设确定出其基本维度。  相似文献   

3.
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发生了由整体、美德到个体、功利的变迁,这种变迁的动因在于社会生活背景的变化和人的地位、生活目的的转变,并且表现出了"物化"、非道德化和过度的个体功利主义等偏颇性.从当代中国社会的人性事实和现代化转型的社会需要等角度看,当代中国道德价值取向的应然抉择是群体利益与个体利益、美德价值与功利价值的统一.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特别是从1999年开始逐年扩招。高等教育发展以跨越式步伐.进入大众化时代。大学生就业经历了利益一元化的“统包统分”的行政指令期:利益双重化的“供需见面”与“双向选择”过渡期:利益多元化的“市场导向”的自主择业期。扩招与高校毕业生就业市场化,使大学生越来越感到就业的压力.大家普遍感到求职难.求理想职业则有难于上青天之感。2008年开始的国际金融危机仍在蔓延中.我国虽能独树一帜但也难独善其身.致使2009年我国经济形势存在诸多不确定因素。大学毕业生就业形势更趋严峻。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关系其生计与尊严、影响民众对高等教育的投资态度、进而涉及高等教育的发展与社会稳定的问题。温家宝总理在与采访人大会议的中外记者见面并回答提问时表示:“关于解决大学生就业和农民工就业的问题.我们都已经制定了具体的政策.要狠抓落实。无论大学生还是农民工的就业,不仅关系他们的生计.还关系他们的尊严。  相似文献   

5.
所谓价值,就是相对于“事实”或自然实体而言的、人类主体通过外在(客体)关系和内在(自我)关系而表征的自身本质。或者说,价值就是人类本质在其生成和发展过程中,放射自己需要或追求自身完善的目的之实现。根据这样的界说,价值就将以人类本质的历史状况和人类活动以不同深度,表现为不同的三个层次:在基本的经济活动中所表现的经济的价值,在人与自然对象的关系中以及一般的社会关系中所表现的效用的价值和统摄上述价值层次和一切价值活动方向与本质的人类的价值。由于价值活动渗透在人类活动的一切领域,因此价值又将依据其涉足领域的不同,被规定为不同的类  相似文献   

6.
市场经济追求的是利益的最大化,而中国文化传统和知识阶层却有强烈的轻利、去利、非利倾向。表面看来,两者的价度取向是相乘违的。但从更深的层次来看,中国文化传统并不反对合乎理义的利益追求。“经利”、“去欲”并非绝对的核心的价值取向,而对政治领域利益的或“功名利禄”的追求,却是上升到了终极的地位。中国传统主流文化的核心价值乃是实用功利的。它在某种意义上与市场经济的价值追求可谓殊途同旧。  相似文献   

7.
“90后”大学生道德价值取向实证分析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价值观是个人价值观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多元文化冲突与融合已经成为当今高校的时代境遇,对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观带来深刻影响。本文通过对90后高校大学生道德价值观的调查分析和实证研究,揭示当代大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为新时期高校德育改革提供借鉴和对策。  相似文献   

8.
近年来“干得好不如嫁得好”、“学得好不如长得好”、“男主外女主内”等价值取向成了很多女大学生的共识,这不得不引起我们的担忧与思考。笔者对女大学生价值取向回归传统的现象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女大学生的健康发展与成才献出一份力。  相似文献   

9.
本文从价值取向的角度分析了在探讨高校学报如何走出低谷问题上的一些观点,并提出了高校学报应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从科教兴国和知识经济的角度认识高校学报的价值。  相似文献   

10.
信用作为社会规范系统的构成,蕴涵着潜在的价值.其价值的实现需要行为主体自身道德内在动因的作用,也需要法律规范的外在制约.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共同促进行为主体的信用意识、信用行为和信用评价的实现.用道德和法律的整合力量构建信用制度是实现行为主体的信用价值的保障.  相似文献   

11.
军队转业干部王志龙在洛阳跳楼自杀事件和目前征兵难、军队干部转业安置难等无情现实,把商品经济条件下军人的价值和价值取向这个严峻的课题摆到了我们面前。为此,笔者设计了38个问题,对某集团军的部分干战进行了调查,发现解决军人的价值取向上存在的不正常现象已成为非常迫切的问题。  相似文献   

12.
本文依据2000年6月对西南地区四所高校的研究生进行的职业价值取向的调查,运用横向比较和纵向比较的方法,分析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西南地区高校研究生的职业价值观的影响,并针对研究生职业选择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3.
我们湖北省武昌实验中学、武汉市一中、武汉市三中,于今年五月采取问卷调查为主,辅以座谈访问和个案调查的方法对重点中学高中学生在当前改革开放条件下的人生价值取向和特点作了较深入的了解。通过对1027名学生问卷答案的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高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具有以下五个特点。1.市场经济的双重效应,导致了高中学生人生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对“你最敬佩的人是谁”的问答中,列举15项(要求选五项),选得最多的五项依次为:卓越的科学家占626%;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占62.5%;创造巨大的财富的企业家占50%,父母占50%;中外…  相似文献   

14.
正殡葬经历了由原始习俗到法律调整的漫长过程,就中华民族而言,因其特有的文化基因,被费尔巴哈称为"最为死者操心的民族",基本奉行厚葬。新中国成立后,从国家领导人倡导火葬到国务院《殡葬管理条例》的实施,殡葬立法主要以节约土地、推行火葬、移风易俗为核心。当下《殡葬管理条例》即将修订,本文拟从法的价值取向视角就如何完善殡葬立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5.
价值取向     
相传,第奥根尼住在一个木桶里,亚历山大大帝去拜访他时,问他需要什么。答日: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大帝感慨,若有来世,我只愿做第奥根尼。欧几里德有一次被学生诘问,“学几何有何用处?”欧几里得回答:“给他点钱,让他走。”  相似文献   

16.
广州地区在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专项调查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王莉 《青年探索》2005,(6):57-61
当代大学生,作为中国社会中富有变革意识的主要群体,有着极其敏锐的观察力和感受力。尤其是处在中国改革开放前沿的广州地区的大学生,更具有典型的代表性。本文作者通过对广州地区在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专题调查进行综合分析,剖析了其发展的主要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如何利用影响因素的主要切入点。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立足中国公民人文素质调查,对中国除港、澳、台之外的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2503名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结果表明,当代中国青年的生活价值取向为:人生目的较茫然;闲暇生活倾向于娱乐社交型活动;生活消费以物质消费为主;婚恋取向呈多元化趋势。  相似文献   

18.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为了解和研究当代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变化的情况和规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重点科研课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中国研究生价值取向与教育对策的调适》课题组,对全国十多所高校的820名研究生进行价值取向的调研,通过调研认为当代研究生拥护党的领导,高度评价改革开放的成就,关心国家大事,积极投身到现代化建设的事业中;研究生的学习目的正确,学习内容合理,能正确处理经商与学业的关系;研究生对人生基本理论的认识比较正确,人生需要呈现菱形状态,追求进取的人生价值,他们具有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研究生看重人的道德品质,反对不良道德行来,重视道德修养;研究生具有独到的职业评价标准、多样的职业动机,他们既有符合个人特长,又有经济收入高的职业价值取向;研究生有正确的婚恋动机、强烈的婚姻自主倾向,他们的择偶标准侧重对人品、个性的要求,但是具有宽容的婚恋和性价值评价意识。有待教育部门统一认识、加强研究生价值观的敦育工作,明确任务、提高对研究生价值观教育的认识,认清特点、增大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力度,掌握规律、强化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的实效,开展教育、形成对研究生进行价值观教育工作的网络,加强实践、培养和内化研究生正确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9.
四、研究生人生价值的取向 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自身的社会地位、人生目的、意义,以及个人与集体、人与人之间关系进行认识和评价时所持的基本观念。它主要回答:人究竟应该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有价值?由于人生价值观在个体价值观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并在其婚恋、人际、职业、学习等方面表现出来,因而社会学、  相似文献   

20.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古今义利之辩看当前道德建设的价值取向●王恩来一所谓义利观,即人们对求利动机和求利行为的看法,是人的价值观、理想追求和道德素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义”属于精神的范畴,“利”属于物质的范畴,因而义利关系体现着精神与物质的关系。其实,这只是问题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