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们曾对猪水泡病乳鼠化弱毒疫苗进行了研究,由于乳鼠制苗的产量少,疫苗的保存期短,推广使用受到很大限制。为了提高疫苗产量及便于保存使用,我们将猪水泡病强毒在仓鼠体内传代,制成灭活苗,经多次试验,灭活苗的免疫效力并不比乳鼠弱毒苗差,现将试验结果报告于后。  相似文献   

2.
1974年7月,我们从陕西某肉联厂分离出一株猪水泡病野毒,经适应乳鼠继代和理化性能测定,证明该毒株性能较好,并定名为陕西Ⅱ系毒。之后。我们用其制作了三批全鼠灭能苗。并以新鲜苗及在4℃环境下经2个月的保存苗接种猪,进行了安全性和免疫性能的观察试验。 (一)疫苗种毒:种毒系猪水泡病陕西Ⅱ系毒ME_5,用两日龄乳鼠测得毒价为10~(-8)。 (二)疫苗制造方法:  相似文献   

3.
我们于1973年试制的大红门品系鼠化弱毒疫苗,对小猪安全,保护率为75%;但产量低,每只乳鼠仅可制备8~10头份疫苗(每头猪免疫用量,以含乳鼠肌肉组织毒0.1克计算);而且饲养小白鼠耗费人工饲料,不经济。在北京市肉类联合加工厂屠宰猪的过程中,经常有0.5~1.0市斤左右的胚猪遗弃做为肥料。为提高猪水泡病疫苗产量,我们利用废物,在猪水泡病病毒自然宿主的组织中进行培养,试制胚猪肾细胞组织疫苗。  相似文献   

4.
1973年底我们从本省送检的猪水泡病检材中选取对乳鼠适应性较好的番禺县猪水泡病病毒,用2日龄乳鼠直线传代。起初对2日龄的乳鼠不能全部致死,随着传代的代数增加,对乳鼠的适应也增加,直线传至20代时,发现其对猪安全,但免疫原性不够理想,试验猪不能全部抵抗猪水泡病长沙三系强毒的攻击。后改用15代鼠毒进行安效试验,证明有一定的免疫效果。在1976年提高该疫苗的产量研究中,我们制作了全鼠苗,试验证明免疫效果也不错。在中山县、惠州市等地结合控制疫情,进行田间试验,取得满意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一、种毒 制造猪水泡病血清抗原的种毒对血清质量有很大关系,种毒毒力强,才能获得较好的免疫性能。我们所使用的种毒系我厂猪水泡病爆发高潮中,采取数头典型病状猪之水泡皮材料,经过乳鼠继代培育而成。通过近几年来实践证明,种毒毒力强(毒价在10~(-9)~10~(-10)),抗原性能好,乳鼠反应规律而稳定,完全合乎制造血清抗原的种毒要求和标准。  相似文献   

6.
一、猪水泡病乳鼠保护诊断试验 乳鼠保护试验是当前我国诊断本病较准确简便的方法。利用已知水泡病标准乳鼠毒或水泡病标准血清,与自然流行水泡病病猪恢复血清或水泡皮病毒做乳鼠保护诊断试验,方法是选择1~2日龄乳鼠,注射原血清或稀释10倍的血清,每只背部皮下注射0.1毫升,经24小时后连同对照乳鼠每只背部皮下攻击10倍稀释的乳鼠毒0.1毫升,凡注射原血清的乳鼠全保护,对照全死,初步诊断为猪水泡病。  相似文献   

7.
猪传染性水泡病、猪瘟均为病毒性急性传染病,是国家规划要求防制的重点和消灭对象。采用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猪水泡病鼠化苗)和猪瘟兔化弱毒疫苗(以下简称 瘟兔化苗)预防免疫亦经科学实验和防疫实践证明是安全、有效的防制措施。我省推广猪水泡病鼠化苗以来对防制猪水泡病起了显著作用,但又出现与其他猪病的预防注射(如猪瘟,猪丹毒、猪肺疫等)争时间、争人力、争物力的矛盾,广大贫下中农,基层兽医迫切要求改  相似文献   

8.
猪传染性水泡病(简称水泡病,下同)上海北新泾系地鼠肾组织培养弱毒疫苗,室内外安全与效力试验结果表明,虽然对猪有一定的免疫力,但安全性不够稳定,细胞毒某些代数对猪的反应率较大并发生同居感染。为解决弱毒苗的安全性问题,我们将水泡病秦皇岛系猪蹄部水泡皮毒适应2~3日龄小白鼠,连续传代致弱,待鼠毒对猪失去致病力后,再将鼠毒在仔猪肾上皮细胞中传代,试制组织培养弱毒疫苗。  相似文献   

9.
在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和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广大革命科技人员在毛主席科研路线的指引下,深入基层,与工人、贫下中农一起积极开展了猪传染性水泡病免疫研究,成功地培育出一批安全性好、免疫力强的弱毒,和制出了各类疫苗,并已在生产上发挥了作用。 龙华四系鼠化弱毒亦是其中之一,它安全性稳定,与国内各毒株之间的抗原差异不显著。用它为种毒,以乳鼠为制苗材料的鼠化疫苗的免疫率可以达到80%以上。目前鼠化疫苗的主  相似文献   

10.
在党的一元化领导下,在广大工人、贫下中农和有关单位的热情支持下,猪传染性水泡病(以下简称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的研究获得成功,这是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以来,进行社会主义大协作结出的果实。 猪水泡病鼠化弱毒疫苗预防注射近百万头,实践证明,疫苗安全性稳定,无毒力返强的现象,猪只注射后4~8天即可产生免疫力,免疫效果一般在80%以上,免疫持续期约7个月,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索我省猪传染性水泡病的病原特性,研究预防此病的安全有效的疫苗,1970年以来,先后以长沙、耒阳、郴州、岳阳四个地区的鼠化毒株和病猪高免血清及痊愈血清对乳白鼠进行交叉免疫和中和试验,查明四个地区的病毒均属同一类型;同时选用耒阳、郴州两株毒接种鸡胚、乳兔传代减毒的途径,试图培育鸡胚化弱毒疫苗,经传三十余代未能成功。后来,又选取长沙Ⅱ系毒株通过乳白鼠连继传代,进行鼠化弱毒的培育,终于在1971年试制成功猪  相似文献   

12.
猪传染性水泡病是一种流行病学较为特殊的病毒性疾病。近几年来,由于鼠化弱毒疫苗的广泛应用,在控制疫情上起了一定的作用。随着社会主义事业突飞猛进的向前发展,生猪上调和出口任务逐年加大,鼠化弱毒疫苗已远不能适应扑灭本病的迫切需要。因此尽快地研制出较为理想的疫苗,乃是当前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3.
猪水泡病传播迅速,发病率高,虽不直接造成死亡,但病猪卧地不起,食欲不振或废绝,病猪掉膘明显,尤其是商品猪,在出口中造成较大的政治和经济损失。为防止蔓延和迅速控制、扑灭本病,遵照毛主席关于“预防为主”的方针,进行了弱毒疫苗的研究工作,现介绍北海系乳鼠化弱毒疫苗研究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4.
材料与方法 (一)毒株: 1.口岸毒(简称“C”),采自江苏省口岸镇生猪转运站病猪水泡皮,在猪体传13代,将13代发病猪的肌肉毒通过乳鼠,取第四代乳鼠的肌肉、肝、脾磨碎作种毒。 2.安徽毒(简称“A”),系安徽省送检的病猪水泡液及水泡皮,通过乳鼠1代,取死亡乳鼠肌肉、肝、脾作种毒。 3.吉林毒(简称“J”),系吉林省送检的病猪水泡皮。 4.口岸乳鼠毒,取口岸系乳鼠17代的肌肉、肝、脾磨碎作种毒。  相似文献   

15.
利用不同温度的加温方法,为探求猪水泡病病毒的热致死点,我们进行了本项试验。将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一)试验材料 1.第一次试验:将猪水泡病病毒株湘3号F_(4~6)鼠毒(系第四代、第五代和第六代鼠毒之混合物,每代取死鼠2~3只)做成1:10的无菌浸出液,接种乳鼠。 2.第二次试验:以湘3号毒株F_(5~7)鼠毒(系第五代、第六代和第七代鼠毒之混合物,每代取死鼠2~3只)做成1:20的无菌浸出液,接种乳鼠。  相似文献   

16.
猪口蹄疫和水泡病在某些地区同时流行,影响生猪生产和出口援外。为了研究解决预防这两种病的联合疫苗,我们用我所培育的口蹄疫A型鸡胚弱毒和水泡病上海龙华系鼠化弱毒作成联合疫苗,进行了初步试验。现将结果报告于下。 甲、安全效力试验 一、试验材料 (一)疫苗: 1.口蹄疫A型疫苗:用我所培育的A型鸡胚化弱毒104和107代,制成含毒10%、含  相似文献   

17.
猪传染性水泡病在我省发生以来,我们遵照毛主席关于“以养猪为中心,全面发展畜牧业”的教导,在批林批孔运动的推动下,为迅速扑灭本病,在学习、推广上海龙华Ⅳ系鼠化弱毒疫苗的基础上,开展了漯河系鼠化弱毒疫苗的研究。 一、弱毒的培育 强毒是在1972年12月采自漯河冷冻厂病猪水泡皮。 开始所用病毒材料为病猪未破的新鲜水泡皮。采前用无菌盐水冲洗,以消毒剪刀剪下,  相似文献   

18.
猪传染性水泡病在我国流行至今没能彻底控制。根据农林部提出用组织培养法生产疫苗的科研任务,我们在学习推广上海龙华四系鼠化弱毒疫苗的基础上,1974年底开展用国外引进的IB-RS-2猪肾传代细胞制取龙华毒细胞弱毒苗的研究。两年来,通过一系列试验,在北京郊区试用,1975年和甘肃省兽药厂协作,在大生产条件下,取得用大转瓶旋转培养试制  相似文献   

19.
猪传染性水泡病自1971年8月首次在贵阳发现后,相继在我省六个专、州也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这对发展生猪和出口援外影响极大。为尽快地控制和扑灭本病,疫苗的研制乃是当前发展养猪业的迫切需要。为此,我们开展了猪水泡病本地毒株鼠化弱毒疫苗的研究,现将试验情况分述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一、长深系毒株的选择过程 (一)种毒来源:这个毒株是从湖南长沙起运的猪只,抵达广东深圳后从发病猪中采集的水泡皮,由广东省农业局诊断室定型为猪水泡病病毒,是长沙来的猪,深圳采的毒,因此我们简称之为“长深”系毒株。 (二)种毒适应的鼠龄:将水泡皮作1:10稀释,加抗菌素处理后,分别接种1~3天龄,5天龄和8天龄乳鼠各一窝(每只颈背皮下注射0.1毫升),1~3天龄及5天龄两窝乳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