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任晓兵 《求索》2010,(10):219-221
沈从文湘西小说的写作流露出浓厚的民俗趣味。民俗趣味既是他审美的高度概括,也是他文化心态的曲折流露,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他写作的题材择取以及美学建构。沈从文将文学与民俗融合同构,建构了湘西小说的民俗审美。回溯历史情境,文化语境、他者影响、个体体验三个向度的因素是沈从文湘西小说民俗审美缘起的内外决定性因素。  相似文献   

2.
沈从文的小说观照了两个世界:都市和湘西,对于沈从文来说,这两个世界都是"他者",是沈从文的自我主体意识的审美映照。正是在对"他者"的言说中,沈从文理想中的人性主体得以建构。都市和湘西不是纯粹的客体,它们互为"他者"。从整体上说,湘西世界是对都市世界的颠覆,但它的存在却是依赖于以都市世界为"他者"的审美观照,真正对沈从文的"湘西世界"起建构作用的正是现代都市世界。反之,同样如此。  相似文献   

3.
在湘西,说起清代苗族秀才石板塘,苗族人民没有一个不赞叹、不敬仰。时至今日,湘西苗族人民还在讲他的故事、写他创造的苗文、唱他编写的苗歌……。如果说,刘三姐是广西壮族的“歌仙”,那么称石板塘为湘西苗族的“歌圣”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因为他一生中所编写的苗歌,确确实实如同苗族人民说的“比苗山的草木多得多,比苗山的泉水更解渴”。  相似文献   

4.
故居 一踏进边城凤凰,沈从文先生就在我的脑海里占有难抹的位置,心里想着:一个湘西小城的树权上结了一颗孤独的苦果,让崇敬他的人不断地品尝。  相似文献   

5.
张爱辉  李洋 《前沿》2007,(1):231-233
沈从文的创作意识是十分复杂的,但经过归纳我们可以发现批判意识、乡土意识和宿命意识是他创作的出发点和指导思想。首先,来自乡下的他在与都市文明的碰撞中看到了都市文明的缺陷,萌发了他的批判意识,创作了一系列都市作品。其次,越是批判都市,他越感到故乡的迷人。强烈的乡土意识令他更加怀念美好的故土和童年,创作了“湘西系列”。最后,由于受到宿命意识的影响,他通过对湘西生活和都市生活的生动再现,揭示了人生中所具有的宿命色彩的悲剧内容。这些创作意识是我们理解沈先生作品的很好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贺亮明 《求索》2010,(9):217-218,57
沈从文在他的整个创作中表现出一种明显的心理倾斜:对"乡下人"的热忱和对"城里人"的讥讽。这些构成他文学世界美与丑的两极。尤其是在与都市文明相对照的湘西世界里,沈从文透过对种种都市"病象"的批判,表达了对复归湘西纯朴、自然、健全的人性的渴望,在传统与现代、乡村与都市的文化冲突中,作出了自己的抉择,显示出独特的文化价值取向和审美判断。  相似文献   

7.
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叫‘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户单独的人家。这人家只—个老人,一个女孩子,一只黄狗。小说《边城》—开篇就为我们展示了一派宁静而古朴的湘西乡间景致。这景致,就是著名作家沈从文先生笔下的故乡——湘西凤凰。  相似文献   

8.
吴正锋 《求索》2012,(2):202-204
湘西民族地域文化滋养了湘西文学创作,而湘西作家又将他们最真挚的民族情怀和最深沉的思索奉献给湘西这块热土。论文以20世纪湘西文学最为杰出的两位代表沈从文与孙健忠小说创作为例,探索他们对湘西文学世界充满诗意的描写。沈从文和孙健忠对湘西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少数民族独特的民情风俗作了生动的描绘,对湘西古朴的生活形态和优美淳朴的民族性格和心理作了真切的表现,对湘西民族文化裂变和未来命运作了深入的思考,他们的文学创作语言具有浓郁的民族特征和乡土气息,这是湘西文学世界具有诗性特征的重要原因,通过对沈从文、孙健忠的文学创作的分析,可以使我们对湘西文学世界的认识得到进一步的深入了解。  相似文献   

9.
三年来,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党委、政府本着"建一流班子,带一流队伍,创一流业绩"的理念,大力调整产业结构,实施工业带动战略,大力发展招商引资与民营经济,使湘西古镇焕发了生机湖南省武冈市文坪镇位于武冈云山脚下,是三县交界之地,龙江溪水河道南北贯穿全境,享有"湘西南煤都"之美誉。近年来,文坪镇走出了一条符合自身实际的科学发展道路,有力提升了这个湘西  相似文献   

10.
湘西地区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独具特色的民歌文化,而湘西苗族民歌则是其中最为优秀的民歌作品之一。但是近年来,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导致湘西苗族民歌生存和发展环境遭到破坏,湘西苗族民歌的歌手已经越来越少,很多民歌的演唱方法变得世俗化,传统的演唱及表演风格正面临失传的风险。正因如此,希望对少数民族民歌演唱的特点,特别是湘西苗族地区的民歌演唱特点及风格进行研究,以求能够把这些传统的音乐文化很好地传承下去。  相似文献   

11.
沈从文是现代文坛上令人瞩目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无论是描绘湘西生活的朴野,还是揭露都市文明的虚伪,都显出深厚的功力。当我们对他的作品按照历时的方式展谈时,我们便能够发现,沈从文的创作道路是有几个明显的转折的,这突出地表现在作家对创作方法的选择方面。大体说来,沈从文的创作经历了从浪漫主义到现实主义再到两者结合的过程,随着他在创作方法上的不断更新,他的创作也就不断地走向成熟。  相似文献   

12.
郑建邦 《黄埔》2012,(4):9-12
88年前,一位经历了五四运动洗礼的年轻湖南农家子弟,满怀救国救民的热望,勇敢地走出湘西大山,几经辗转考入黄埔军校第一期。此后,他在金戈铁马的军事生涯中,历经东征和北伐战争的许多重大战役。在中华民族面临危亡之际,又率先与日本侵略者血战,出生入死,屡建奇勋,终于成长为名扬中外的中国著名抗日将领。  相似文献   

13.
文学原是“乡姑娘”。她从一族一乡的地方走出来,汇入世界文学之林,自然带着各自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孙健忠创作中就有一股扑面而来的浓郁的湘西乡土气息和土家族民族风味。作家说,他是“从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的追求上,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我力求在作品中写出那么一点‘湘西味’,那么一点‘山味’和‘野味’。”(《文学与乡土》,载《湘江文艺》八一年第五期)他的  相似文献   

14.
2001年4月初,朱镕基同志重访湘西,感慨万端地写下了:“湘西一梦六十年,故地依稀另有天。吉首学中多俊彦,张家界顶有神仙。熙熙新市人兴旺,濯濯童山意怏然。浩浩汤汤何日观,葱茏不见梦难圆。”一诗,充分表达了对湘西巨变的欢悦之情和改善生态环境的殷切企盼,作出了支持湖南退耕还林300万亩的重大决策。在此,本文就湘西州退耕还林有关问题谈些粗浅的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15.
湘西独特的人文环境,孕育了沈从文浓厚的苗族文化心理。这种文化心理,赋予了作家认识世界的独特目光和审美情趣,孕育了他的个性,影响了他一生的处事态度。这种心理主导下的创作思想,在一个以汉儒文化和西方文明为主流的都市文化背景下,不失为一种特立独行的创作个性。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内迁人口与湘西经济市场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鹤 《求索》2011,(10):237-240
抗战时期,大量人口内迁湘西。内迁人口拉动市场需求,使湘西大米、茶叶等食品商品化进一步提高,也使纱布、民族饰品生产的市场化程度提高,内迁人口对文化用品和陶器、工艺品等生活用品的需求促进了湘西经济市场化的提高。大量人口内迁,促进了湘西旅栈业、饮食业和理发、照相等服务业的发展。大批商户内迁,促进了湘西经济市场化。内迁人口从事商业性生产经营,推动了湘西经济市场化。  相似文献   

17.
顾兴 《群众》2014,(9):71-71
<正>湖南省政协原副主席童名谦因玩忽职守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五年,为那些没有担当、不敢作为、只图做好人的"庸官"敲响了警钟。童名谦曾主政过湖南湘西州、邵阳、衡阳三地,在"官场"留下了"是个好人,但不是个好官"的评价。所到之处,总有轰动全国的新闻发生。在湘西任上,童名谦怕得罪各级干部,面对复杂的经济形势无计可施,在湘西集资"是否查办"的关键问题上未能一锤定音。2008年9月,湘西集资破局,成千上万愤  相似文献   

18.
任晓兵 《求索》2011,(3):201-203
沈从文在他湘西小说的写作中叙述了大量的边地民俗。沈从文并不是单纯地对涉及到的民俗做简单的描摹再现,而是在遵从自我乡土小说写作美学意图和叙事意识的基础之上,对这些民俗进行的主动叙事建构。这种叙事建构大致表现出了三个特定的内容向度:人物活动或情节展开的环境和背景;小说情节的有机构成,铺摆或推动小说情节的演进;意象化,承载特定的意蕴。  相似文献   

19.
凸凹 《北京观察》2000,(12):24-26
在2000年的8月中旬,我终于到了湘西。去湘西,是我的一个久远的梦。编织这个梦的两条经纬:—是浓郁的“沈从文情结”;二是对沈氏笔下有落洞、放蛊和沉潭的诡异习俗的那个神奇瑰丽边城的好奇与向往。一乘“芙蓉王”号列车到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的首府——吉首。吉首是湘西历史上著名的三个苗族聚居区乾州、凤凰和永绥中的乾州。发生在满清的乾嘉时代川、黔、湘三省的最大的一次苗民起义,湘西永绥的全部苗民,凤凰苗民的十分之七,乾州的十分之三,都参加了起义。三地有相同的命运  相似文献   

20.
看罢 10月 13日晚《焦点访谈》专题 :追忆原中共湖南省委副书记郑培民 ,让人有一种深深的感慨。你看这部专题片的开头 ,一首苗族山歌在湖南传唱 :“培民书记视察路 ,访贫问苦鱼水亲 ,改变千古羊肠道 ,火禾公路暖人心。千言万语说不尽 ,永远难忘书记恩。”他在湘西工作时 ,用两年的时间就跑遍了湘西大山中的 2 18个乡镇 ,这其中许多村子都不通车 ,只能靠双手双脚攀山涉水。他说 :“金奖、银奖不如老百姓的言奖。”他是这么说的 ,也是这么做的。我们国家正是因为有了郑培民这样一大批好干部 ,事业才会发达 ,人民才能安居乐业。由身为省委副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