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剖析石金龙减轻农民负担是中央关于稳定农村,发展经济,促进农民增强对农业投入,保护农民合法权益,密切党群关系的一项重大举措。为确保"减负"落到实处,中央及地方相继出台了一系列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措施,及时有效地遏制了农民负担上涨...  相似文献   

2.
幽默讽刺     
减负日历等5则某乡镇干部K,积极响应中央三令五申减轻农民负担的号召,精心制做了一册“减负日历”。该“减负日历”上,摘录了各级文件中有关减轻农民负担的政策、条款以及每个农民应交的公粮、农业税等等,可以让农民了解哪些属于合理负担,哪些属于乱摊派,深受欢迎,减负效果显著。该县“减负办”决定表彰K,在全县范围加以推广。于是,大量印制“减负日历”,分送所属各个乡镇,同时规定每家每户农民人手一册“减负R历”,每册工本费10元整。外国考察随想幽默讽刺某市领导认为经常去深圳、海南、沿海考察乏味,无非是特区特色,去外…  相似文献   

3.
做好减轻农民负担的工作,直接关系到农民增收、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村社会的稳定。要从根本上解决农民负担过重的问题,必须做到加强领导与加强教育并重,发展与管理并重,减负与增收并重,全方位减轻农民负担。一要加强对各级干部的减负教育和对减负工作的领导。要通过对干部进行减轻农民负担的教育,帮助干部树立正确的群众观念,使干部有怜农尊农敬农护农的意识,把农民的疾苦当作自己的疾苦,设身处地为农民着想;使干部有位卑未敢忘忧国的责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敏感性,本着对党和人民极端负责的精神做好农村工作,一切从农村的实际情况出…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各级党政机关在减轻农民负担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并且在建立减轻农民负担责任制、清理涉及农民负担的规定和项目、规范提留统筹费管理以及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农民负担过重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减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还比较多。主要表现在:一是变相多收提留统筹费。为了“不突破”上年农民人均纯收入5%的界限,一些地方弄虚作假,成倍虚报农民收  相似文献   

5.
农民负担问题是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热点问题。产生这一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除一些地方不落实减负政策和村组集体经济实力薄弱外,农民自身对减负与发展认识上的错误理解,也是一个重要原因、笔者认为,要发展农村经济,维护农村稳定,首要的是使农民走出片面的“减负”认识误区,正确把握和处理好四个方面的关系:一、正确把握和处理游减轻农民负担与减掉农民负担的关系。农民负担除上交税金以外,大体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乡镇村集体提留统筹的政策性负担,主要是农村教育事业费附加、计划生育费、民兵训练费、军烈属优抚费和公积金…  相似文献   

6.
今年以来,环县把农民减负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围绕贯彻执行中央和省、市关于减负工作的各项政策措施,突出落实六项制度,加强对农民负担工作的监督和管理。一是全面落实减轻农民负担“一票否决”制。二是严格实施责任追究制。三是规定农村征订报刊限额制。四是全面实行收费公示制。五是认真实施农民负担审计制。六是建立健全农民负担月报制。环县减负工作落实六项制度@唐述锋  相似文献   

7.
“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是中国农民负担问题的恰切写照。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事实:减轻农民负担已经喊了许多年,其间取得的成效是有目共睹的,但一些老问题、老毛病总是一而再、再而三地重复上演,一些地区的农民因为农负过重而叫苦连天,甚至发生规模不等的民告官事件、流血事件。人们对此不禁要问:农民减负,还要喊多久?  相似文献   

8.
最近一个时期,农民负担出现“反弹”,大有“卷土重来”之势。如不及时采取相应对策,加大工作力度,我们业已取得的减负成果就有可能前功尽弃。一、农民负担为何“反弹”1、思想认识滑坡。当前,在对待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上,一部分人特别是一些党政领导和部门负责人普遍存在几种错误观念:  相似文献   

9.
农村的小康建设至关重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结合我省实际,我们认为,农村的小康建设是关键。特别是解决以下几个问题对当前我省农村小康建设至关重要,应引起高度重视。一、实践“三个代表”,减轻农民负担。农民负担过重,是制约在农村全面推进小康建设的重要因素。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是贯彻党的十六大精神,实践“三个代表”,发展农村社会生产力,增加农民收入,使广大农民过上小康生活的客观需要。首先,要从“三个代表”的高度认识减轻农民负担问题。在农村,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要代表农村生产力…  相似文献   

10.
减负,四级监督网络好!1997年以来,蒲城县认真总结以往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经验,在建立健全完善工作机制上狠下功夫,探索出了一条行之有效的“农民负担四级监督网络”管理办法。目前,全县农民负担四级监督网络人员已达448人,形成了一个覆盖全县的监督网络,有...  相似文献   

11.
吴真 《共产党人》2004,(4):19-21
只有减轻了九亿农民的负担,让农民普遍摆脱贫困,中国才能走进全面的小康社会。只有走出“黄宗羲定律”的怪圈,一些地方才不至于再出现“农民减负年年减,农民负担年年升”的怪现象。  相似文献   

12.
记农民参与“负担”监督张辉,杨东光近年来,各级政府减轻农民负担纳入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制订出台了许多减轻农民负担的法规政策,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业的振兴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在一地方,减轻农民负担还没有落到实处。究其原因,缺乏有效的监督是一个重要...  相似文献   

13.
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一直致力于减轻农民负担工作,不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而且积极推行减负政策,制定促进农民增收的方针、政策,完善减负监督机制,取得了不少成绩。总结以往的农民减负工作经验,对于当前继续做好农民减负工作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五大再次指出,农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并强调,要尊重农民的生产经营自主权,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使广大农民从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和工作中得到实惠。对于农民负担,近几年来,尽管党中央,国务院三令五申,要求坚持控减,但仍有不少地方有增无减,出现“反弹”,成为当前影响党群关系和农村稳定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为贯彻落实十五大的精神,我们必须再度认真审视农民负担问题,切实减轻农民负担,以更好引导、保护、发挥农民的积极性,促进农村新一轮创业宏伟目标的实现…  相似文献   

15.
农民负担问题,一直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为了减轻农民负担,中央曾反复发文件,作出过许多规定:1990年,国务院下发《关于切实减轻农民负担的通知》;1991年,国务院颁布《农民负担费用和劳务管理条例》;1993年、1994年都发出过通知,要求清理收费文件和项目,加大减负力度;199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作出《关于切实做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的决定》;1997年,党的十五大强调要“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几乎是年年都要专门发文件进行强调,真可谓三令五申,但是,尽管中央非常重视、基层干部做了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6.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农民生活逐步改善。但是,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出现了农民负担加重的问题。有些地方和部门侵犯农民利益,随意向农民伸手,以各种名目乱收费、乱集资、乱罚款和摊派,引起了广大农民群众的强烈不满。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先后下发了一系列文件,制定减负工作方针政策,省委、省政府也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在全省开展了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具体工作可分为四个阶段。1990年至1995年为减负工作的第一个阶段。主要以治理农村“三乱”为突破口,防止向农民乱收费1990年2月,国务院下发《关于  相似文献   

17.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我国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取得了很大成就。但从目前的情况看 ,农民负担过重的痼疾至今仍久治未愈 ,仍然是农民反映最强烈的问题之一。涉及农民负担的上诉、治安事件及大案要案时有发生 ,严重破坏了农村稳定和党群干群关系 ,损害了党在广大群众中的形象 ,也成为农村税费改革的主要动因。如何根除农民重负这一痼疾 ,彻底减轻农民负担 ,这是当前我国农村和农民工作面临的重大问题。  一、领导重视是减轻农民负担的关键 ,各级干部必须从政治、全局的高度重视这一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农民负担过重 ,已成为影响农村改…  相似文献   

18.
警惕农民负担的变相回潮陈建新1992年中国大地卷起了一场减轻农民负担的狂飙。一年多来,"减负"工作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农民愿望相比,仍相距甚远。种种迹象表明,曾一度有所抑制的农民负担,正以各种各样的隐性方式改头换面变相回潮!变相回潮...  相似文献   

19.
刘志勇 《奋斗》2012,(2):54-55
“十一五”时期,随着农业税全面取消,强农惠农政策体系逐步完善,农民负担过重状况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农民负担明显减轻和得到的实惠越来越多.减负工作由重点“治重”、“治乱”转入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防止农民负担反弹的新阶段。  相似文献   

20.
警惕农民负担的变相回潮陈建新1992年中国大地卷起了一场减轻农民负担的狂飙。一年多来,"减负"工作虽已取得一些阶段性成效,但与中央要求和农民愿望相比,仍相距甚远。种种迹象表明,曾一度有所抑制的农民负担,正以各种各样的隐性方式改头换面变相回潮!变相回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