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冷战时期叙利亚与美国关系长期冷淡,海湾战争后叙美关系得到较大改善;九一一事件后,在美国发动的全球反恐怖主义战争中,叙美在如何界定恐怖主义和由谁主导反恐斗争的问题上存在严重分歧;叙利亚坚决反对美国军事打击伊拉克,但在美国的压力下给予了一定合作;伊拉克战争后,美国迫使叙利亚从黎巴嫩撤军,结束了“叙黎特殊关系”,叙利亚处境较为孤立;未来叙美关系仍将在合作中存在根本性分歧,但继续保持合作。  相似文献   

2.
布什连任与中美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没有成为这次美国总统选举炒作的对象,反映了美国两党对华关系上的稳定共识和中 美关系日渐走向成熟。布什在新任期将继续寻求同变革中的中国发展"建设性关系",把 中国定位为非敌非友国家,同时仍把中国看作"潜在的挑战对手"。未来几年,中美关系将 面临美国对伊朗和朝鲜可能的战争与和平以及台湾海峡可能的战争与和平的考验。  相似文献   

3.
朝鲜核问题逐步演变成牵动东北亚安全格局变化的战略性问题,是朝鲜内部政治因素以及外部安全因素共同促成的。冷战时期,苏联与朝鲜的全面核能合作为朝鲜跨过核武器门槛奠定了基础,而美国对朝敌视政策,以及20世纪90年代初半岛安全结构剧烈倾斜,迫使朝鲜加快核武装步伐。朝开发核武的目的不是要"先发制人"打"核大战",而是要拥核自保、拥核自重,既遏制韩美同盟侵朝,又调动美国重视朝鲜,同朝鲜"建立一种着眼长远的战略关系"。中国坚定坚持无核化,坚持通过"双轨谈判"实现"两个彻底":必须彻底清除半岛核武器,同时必须彻底解决朝鲜在政治安全经济等各方面的合理关切,以实现半岛无核化,建立半岛永久和平体制。  相似文献   

4.
随着近年朝核问题的发酵及朝鲜半岛局势不断升温,奥巴马政府时期实施的对朝核问题的"战略忍耐"政策走向终结。特朗普政府上台后,对朝核政策做出较大调整,在操作层面更具灵活性和时效性。特朗普政府把抑制朝鲜的核与导弹能力的发展列为最迫切和最主要的外交议程,对朝鲜实施"强制接触"政策。通过强化"实力"加大对朝鲜的接触,以极限施压和次级制裁行动的升级,迫使朝鲜主动与美国接触,尽量避免军事冲突的发生。为实现迫使朝鲜重回外交谈判渠道的目的,美国新的朝核政策加大了与中国协调合作的力度。从当前形势看,朝核问题的解决需要新的思路和办法,建立朝鲜半岛和平机制与实现半岛无核化可并行不悖。  相似文献   

5.
东北亚是当今世界冷战残留最严重的地区,历史恩怨与现实利益相互交织,传统安全与地缘战略共同作用。美国是对东北亚和平、安全与稳定最具影响力的域外大国,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分析战争对美国发展的影响,对我们认识美国的全球特别是亚太地区政治、经济及军事政策,具有重要意义。美国在战争中成长和强大,通过战争维护和巩固世界霸权。美国频繁发动战争的原因包括:没有真正能与之匹敌的对手,选举政治迫使政治人物"讨好选民"与"做点什么",议会对总统进行战争缺乏有效的制度制约,右翼保守势力对战争议题的操弄,在全球进行能源及资源利益争夺。美国虽然不时对战争进行反思,但综观历史,人们对美国领导人能否抵挡住因发动战争所带来的种种利益的诱惑,不能不保持怀疑。  相似文献   

6.
黄凤志  丁菱 《东北亚论坛》2019,28(3):102-113,128
"极限施压"政策是否是朝鲜在2018年回到无核化谈判轨道的决定性因素,是学界的一大研究热点。特朗普政府上台后,随即对朝改行"极限施压"政策,利用美国的超强实力与国际影响力,对朝鲜实施全方位的高压威吓、惩罚和孤立,以迫使朝鲜弃核求和。2018年朝鲜半岛局势发生新变化,从金正恩的新年讲话、平昌冬奥会、朝韩板门店宣言到美朝签署联合声明,美朝关系发生新变化,朝鲜半岛显露和平曙光。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的战略意图是先"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屈服再与其接触,其与金正恩政府先确立可信拥核事实再逼美和谈的战略意图发生共振,使得朝鲜半岛紧张局势大为缓和。美朝第二次首脑会晤无果而终,表明半岛无核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鉴于美朝之间根深蒂固的敌意与不信任,"极限施压"将长期作为美国対朝政策的基本面。探讨特朗普政府对朝"极限施压"政策及其特点、效能,对于认知朝鲜半岛局势变化及其走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张慧智 《东北亚论坛》2020,(3):30-42,127
2017年的朝核危机实质上是特朗普政府实施边缘政策而带来的一场危机,即,通过极限施压迫使朝鲜在战争和让步之间做出选择,以推动半岛无核化进程。然而,特朗普政府对朝核问题的危机管理因朝鲜的外交对冲、美国国内政治因素的制约以及国际合作的缺失使双方谈判陷入僵局,美国国内甚至出现是否会默认朝鲜有核的争论。若要真正推动朝鲜半岛无核化取得实质性进展,特朗普政府的现实方案仍是设定有限目标,并由联合国安理会制定可逆条款,约束美朝不信守承诺的行为,以国际社会的担保减少美朝互信缺失带来的消极影响,加快推进半岛无核化的和平进程。  相似文献   

8.
布什政府上台伊始即对朝采取强硬政策,并将朝鲜列为“邪恶轴心”,至此,第二次朝核危机爆发。然而经过五轮六方会谈,美国对朝政策明显呈现缓和迹象。之所以出现这样的变化是因为美国国内政治气氛的变化;且再对朝强硬下去美国对朝政策的选择范围会大为缩小;同时美国想迫使中韩因朝核试验与朝翻脸。但这种转变只是一种策略上的转变,并非政策的根本性变化,而朝鲜希望通过拥有核武器取得美国的安全保障与外交承认。除朝鲜因素外,美朝关系还受到其他诸多因素的影响,核武器是朝鲜在与美国博弈中手中唯一的筹码,如果愿望得不到满足,朝鲜也决不会放弃。美朝关系的前景并不乐观,但美国目前政策转向持续下去的可能性是存在的。  相似文献   

9.
"9·11"事件后,美国决定铲除恐怖主义,其第一步是对制造"9·11"事件的"基地"组织和庇护该组织的阿富汗塔利班政权发动战争.为了取得战争的胜利,美国采取措施拉拢在这一战争中有着重要战略地位的巴基斯坦,使冷战后被抛弃的美巴联盟得以恢复.在战争中,美巴关系得到前所未有的发展.但由于两国联盟的基础仅仅是反恐战争,所以在阿富汗战争结束后,美巴联盟出现裂痕.  相似文献   

10.
朝鲜战争有着深刻的国际背景,在众多与朝鲜战争有关的国际因素中,苏联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本文从苏联与朝鲜战争这样一个相对宏观的角度,提出如下几点看法:(1)苏联是朝鲜分裂的始作俑者之一,而朝鲜的分裂直接导致了后来的朝鲜战争;(2)北朝鲜首先发动的军事进攻,事先得到了苏联的认可和支持;(3)中国出兵朝鲜承受了来自苏联施加的一些压力;(4)苏联空军的秘密参战,意味着苏联事实上参加了朝鲜战争;(5)苏联对朝鲜停战的实现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苏联虽然没有公开参加朝鲜战争,但在战争的缘起、爆发、进程和结束方面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对战争的后果负有责任。  相似文献   

11.
苏联对北朝鲜最初的政策是希望与美国合作,通过建立国际托管和"联合政府"的形式,在朝鲜建立一个对苏联保持友好关系的统一政府。随着美苏关系紧张和朝鲜政治局势的变化,苏联力图在北朝鲜整合政治力量,推动经济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促进朝鲜民族的统一,从而保证通过全朝鲜普选建立起统一的、实行对苏友好政策的政府。在美苏联合委员会工作中断而联合国在朝鲜南方实行单独选举后,苏联支持和帮助朝鲜北方建立单独政府,以实现对北部朝鲜的控制,并以此与美国对抗。  相似文献   

12.
朝鲜核问题与东北亚安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自去年十月美国副国务卿凯利与朝鲜方面会谈后披露出朝鲜“承认”有用于发展核武器的“核计划”以来,朝核问题和朝美之间的紧张关系不断升级。今年4月的中朝美三方北京会谈,虽然使朝鲜核问题暂时避免了美伊战争后新的战争危机的出现,但并没有阻止美朝紧张关系的进一步恶化。双方在解决问题的前提条件和步骤上仍然是南辕北辙,相互之间强烈的对立情绪和极度的相互不信任,以及观念和利益上的冲突均使朝核问题和朝美关系复杂化。虽然谈判解决问题的大门依然敞开,但也存在局势恶化的可能。  相似文献   

13.
朝鲜半岛局势与东北亚可持续安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6年伊始,朝鲜进行了第四次核试验,美韩联合军演规模扩大,朝鲜半岛局势再度出现"痉挛性紧张",东北亚安全蒙上一层阴影。联合国安理会通过2270号决议能否促使朝鲜重返"六方会谈"难以预料,而美国欲在韩国部署"萨德"导弹系统则遭到中俄坚决反对,东北亚安全与地缘政治格局增加了新的复杂性与变数。朝核问题的关键是美朝双方都坚信只有拥有足以毁灭对方的军事威慑力量才能获取本国的安全。然而,这种相同思维逻辑事实上已导致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稳定的努力屡受挫折,一旦发生战争将是整个朝鲜民族的一场浩劫。在历史的重要关头,有关各国应该树立可持续安全观,寻求新的努力方向。在东北亚构筑共同安全、综合安全、合作安全与可持续安全的安全共同体,或许才是朝鲜半岛无核化与和平稳定的未来出路。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在有关民主和人权的价值观上,美国与欧洲的共同点超过世界上其他任何地区。"正因为如此,冷战年代,它们运用"人权外交",联手对付前苏联;冷战结束后,欧盟支持了美国反对伊拉克入侵科威特的海湾战争,参与了打着"人权高于主权"旗号的科索沃战争,参加了反对恐怖主义的阿富汗战争。即使在伊拉克战争后,当美国和欧洲围绕中东问题、联合国作用及国际秩序等问题发生尖锐分歧时,共同的价值观基础仍能为双方弥合关系发挥一定积极作用。然而,美欧在人权领域也存在矛盾与分歧。自"9·11"事件引发的国际反恐斗争以来,双方在国际人权问题上的分歧愈益显露,这使有的美国学  相似文献   

15.
日本“回归亚洲”与中日经贸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68年明治维新后,日本主动"脱亚入欧",1889年2月11日,明治天皇宣布实施新宪法,进行日本第一次议会选举,表明日本"全面西化",在不到40年时间内,日本完成了西欧国家历时200年走过的原始积累和产业革命的两个过程;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在美国占领下,日本被迫"脱亚入美",又巧妙地利用美国的技术、市场和有利的国际环境,在战争的废墟上重振经济,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经济大国。20世纪90年代,随着亚洲经济高速发展和市场迅速扩大,特别是中日经贸关系越来越密切和重要,日本开始"回归亚洲"。所谓"回归亚洲",主要是在经济、贸易和投资领域,逐步加强与亚洲国家的合作。  相似文献   

16.
王晖 《亚非纵横》2012,(5):25-30,59,61
朝美“2·29协议”的签署及随后朝鲜的卫星发射让世界大跌眼镜,其实,对于这样的结果美朝双方都是有预期的,双方在签约过程中获得了自己所需的政治资本。“2·29”协议后,美国在经济、军事、外交等多个领域对朝鲜进行了打压,朝鲜也不甘示弱,对美国一如既往地以硬碰硬,并将“拥核”进行到底。在可预见的时期内,双方的这种较量将随着朝鲜第三次核试验而更趋白热化,这将使六方会谈陷入窘境,但是美朝的战略利益迫使他们还会继续互递橄榄枝,不过在美国总统大选之前美国不会与朝鲜进行正式对话。  相似文献   

17.
剖析美朝"黑名单"问题之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国把朝鲜列为支持恐怖主义国家,是布什政府把朝鲜定为"邪恶轴心"和"暴政前哨"的核心理由之一,是美国严厉打压朝鲜、造成朝美关系长期对立和紧张的一个根源。美国把朝鲜列入"支恐"黑名单问题早于朝核问题的出现,现在布什政府将两者联在一起,即将朝鲜在无核化问题上的进  相似文献   

18.
王俊生 《东北亚论坛》2013,(4):19-27,128
中美作为对朝鲜半岛局势最具影响力的两个大国,两者没有实质性合作是包括朝核问题在内的朝鲜半岛问题久拖不决的最重要原因之一。中国为通过和平对话实现朝鲜半岛无核化和半岛的和平与稳定进行了持之以恒的努力。但由于朝鲜所要的安全保障与良好的国际环境只有美国能满足,没有美国的合作,中国的努力只能体现为劝和以及在危机爆发时"降温"。美国不仅推卸应承担的责任,渲染所谓的"中国责任论",甚至宣称中国对朝政策本身就是问题的一部分。背后的原因不仅在于半岛的适度紧张能服务于美国东北亚其他的广泛安排,而且也在于中美在半岛问题上的目标优先性、政策手段选择等方面的区别。从未来看,朝鲜期待的摆脱国际社会孤立彻底获得国家安全,以及发展经济解决民生问题获得更大政权安全,必须与中美合作才能得以实现。因此,在体会与解决朝鲜关切的基础上,中美合作促使朝鲜"两利相权取其重"实现"弃核"并促使其调整经济,仍是解决问题之道。  相似文献   

19.
朝鲜核危机的症结及走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前 ,朝鲜半岛核危机陷于僵局状态。朝鲜核问题长期未能解决 ,再度演变为核危机 ,症结在于朝鲜半岛安全结构转型进程中朝美战略相互冲突。冷战后朝鲜外交战略的核心是缔结朝美“和平协定” ,突破残存的冷战结构 ;而美国的对朝政策取决于其东亚战略的整体设计 ,旨在维持冷战安全结构 ,美日、美韩同盟和美在日韩驻军是其中关键。战略冲突决定朝美之间是零和关系 ,核危机是战略冲突的集中体现。双方力量的非对称性增加了发生战争的可能性。但战争的残酷性起着关键的制约作用 ,使双方不会轻易放弃达成妥协的微小机会。  相似文献   

20.
冷战初期印美关系发展基本态势是相互疏远 ,这是由于印度处于美国冷战战略边缘地位和两国的外交战略目标缺乏契合点而造成的。朝鲜战争的爆发使美国重新认识到印度的重要地位。在战争期间 ,美国给印度提供经济援助 ,以此来拉拢印度 ,但印度仍坚持不结盟政策 ,对朝鲜战争中的重大国际问题进行独立判断 ,不盲从美国。在这种情况下 ,印美关系不仅未能得到改善 ,反而更加疏远和冷淡。印美两国对近期和长远国家利益的追求是导致这种关系状况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