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97 毫秒
1.
网络新媒体的发展对政府网络形象建构带来机遇和挑战,当前地方政府网络形象建设存在很多问题和不足,要从提高媒体公关意识、完善政府网站职能、提升政府网站信息传播能力、加强政务微博微信建设做好网络舆情危机处置等方面构建地方政府网络形象。  相似文献   

2.
网络环境下的政府形象塑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现代化的社会政治生活中,网络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网络信息传播的虚拟性、开放性、便捷性,使政府形象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从规范行政行为、保证政务公开、关注舆情动态、健全危机管理机制、建设高素质的网络传播队伍等方面,科学地塑造、维护、修复政府的网络形象,避免形象危机事件,才能获得民众的认可和尊重,树立起政府的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3.
网络舆论危机下政府形象传播的困境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政府的负面舆论极易通过网络传播扩大并一边倒,形成网络空间的政府舆论危机。政府舆论危机本质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危机,是政府形象管理的危机。危机给政府形象的传播、矫正以及舆论议程设置等方面造成极大困境。政府形象传播必须从共有媒体的特点出发,转变传播理念,建立全面、系统、反应灵敏的传播体系,全面提升政府传播能力体系。  相似文献   

4.
危机管理的民主与责任的研究,以现代危机管理理论为基础,从行政法学和政府公共管理的角度出发,具体论述危机管理各个阶段中的行政民主性和政府责任性问题,包括危机管理中行政权力配置范围和程度问题以及危机管理政府责任中的政治责任和行政责任的区分等;另外,从广义危机管理出发提出了社会本位意识建设,并分析了危机管理中的行政权力双刃剑效应、免责标准、政府改革以及国际交流和合作等问题,以期有助于危机管理的机制和制度的建设和完善。  相似文献   

5.
我国传统区划行政模式下地方政府管理存在明显的制度缺失。现代社会全球一体化、区域化发展趋势要求地方政府改变不合时宜的管理理念、管理职能、管理体制和管理方式。创新地方政府管理的路径:一是以公民需求为导向重塑地方政府;二是建立地方公共事务的共同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6.
我国已进入突发性公害危机频发时期,政府有效地管理这类危机意义重大。本文从非盈利组织营销理论出发,构建政府面对危机的整合传播概念模型;该模型以提高社会公众福利为目的,根据公众的信息行为规律,从信息编码、解码和干扰等方面,探讨政府在面对危机时,如何有效地向公众传播信息,达到稳定人心、降低损失和树立政府形象的目的。  相似文献   

7.
建设服务型政府,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是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实践中始终追求的政府管理境界。服务型政府体现我们党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宗旨,体现了人民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性质。建设服务型政府是政府管理模式创新的重要目标;明确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要求与角色定位;服务型政府建设重塑着政府行为和政府形象。确保政府整体行为取向真正注重和强化公共服务;寓管理于服务,创新政府管理和服务方式。  相似文献   

8.
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直接将政府的施政过程转化为传播的过程;同时,除其自身成为传播渠道外,它还作为信息源,成为互联网新媒体传播政府形象的重要内容,对政府形象的传播是一个极大的考验。在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中,要用精细化管理和个性化服务,树立责任政府、服务政府和高效政府的形象;用多元化参与和科学化运转,树立诚信、廉洁政府及人民信任和满意政府的形象。要构建新媒体舆论引导的新模式,主动把政府形象传播诉求置入到社会服务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各个环节中加以有效管理,遵循传播规律,建立新媒体环境中的政府形象传播体系。  相似文献   

9.
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是我国政府管理的重要内容。政府公共危机管理重要性。存在问题。提升我国政府公共危机管理能力的路径:多方位开展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相关机制建设,增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意识;完善法律法规体系,使之真正成为政府公共危机管理的行动依据;改变政府管理意识,构筑多元公共危机治理模式等三条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0.
社会的快速发展,民众觉悟的提高,对传统地方政府"魅力型"的管理方式提出了新的质疑.以法治、责任、服务和诚信为特征的新型地方政府日渐成为时代的亟待选择,也是提升地方政府形象的必由之路.文章从地方政府职能目标偏离,政府规模过大,政府诚信危机,政府赔偿制度缺失,官本位意识强,服务与奉献意识弱化等六个维度,论述了法理型地方政府构建的必要性,剖析了影响地方政府形象重塑的障碍,并就其重塑的具体途径作了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11.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关键时期,网络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战略需要以数字政府建设为重要着力点落实落细,从而使得数字政府成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理论价值与实践的统一,也是深化“放管服”改革、重塑政府和市场关系的内在要求。在数据驱动和以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网为代表的先进生产力的技术推动下,着力推进数字政府建设,从行政理念、组织结构、健全体制机制等多方面优化政府行政生态,推动政府职能转变,在资源共享、协调合作、公开透明、精准决策的目标指引下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从而达到百姓、企业、政府的共赢局面,促进政府治理能力和治理水平的全面提升。  相似文献   

12.
人民警察和人民群众的关系(即警民关系)是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在众多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警民关系因为涉及社会治安和行政管理的方方面面,关系着党和政府的形象,因而显得比较重要和敏感.尤其是当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社会管理模式从静态封闭型向动态开放型转换时,警民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不适应甚至失调和冲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建立起和谐的警民关系,公安机关才能进一步打牢坚实的群众基础,为各项工作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从根本上实现只要工作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政府公关新课题:议题管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议题管理是政府公关的崭新领域。政策资源与政策问题的供需矛盾、政府行政环境的变化是议题管理产生的背景。作为一种动态的管理过程,议题管理在提高政府政策能力、提升政府形象方面发挥着积极而有效的作用。善于进行议题管理,切实加强议题管理,是全球化、民主化时代摆在全球各国各级政府面前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4.
中外政府绩效管理的行政生态学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无论在理念上还是在实践中,要完善我国政府绩效管理,提升政府绩效以满足公众需要,改善政府形象,必须从行政生态学角度出发,基于自身特定的环境背景,建立我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系统。必须完善政府绩效管理的内部生态,强调内外生态间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才能促进我国政府绩效管理取得成功。  相似文献   

15.
政府回应是现代民主政治的重要机制安排之一,其不仅是现代国家公共管理和公民参政的重要手段,也是判断民主实现程度的一个标准.在现代民主的视野中,回应既是一种工具理性的机制安排,也是一种价值理性的必然要求.微博作为一种新兴的公共舆论平台,对传统的政府回应机制和模式既产生了巨大挑战,也为健全和完善政府回应提供了新的思维和机遇.各级政府应该认识、理解并规范微博论政,从而以此为契机,健全和完善政府回应机制和模式,积极推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针对当前乡镇政府服务观念不强、官僚作风盛行、办事效率低下、法治意识淡薄、运行不透明等不良形象,本文企图以社会管理创新作为研究的落脚点,通过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手段创新以及管理体制创新,提出重塑乡镇政府形象的建议与对策.  相似文献   

17.
中国政府形象传播运作程序或运作过程,可分为五个基本步骤--调研、预测;计划(策划);传播、沟通(政府行为 对行为的解释);反馈、评估;矫正(形象修正).此五个环节相互衔接,不断循环上升,形成一个动态的循环式运转模式.它体现了政府形象传播流程的系统性、整体性和计划性.其核心是:政府与社会、公众的有效互动(双向模式),政府组织与其他组织的有效互动.  相似文献   

18.
政府微博为政府和民众之间沟通交流提供了平台,创新了党和政府的执政理念,丰富了社会管理的主体,提升了政府管理社会的效能,展示了政府良好的执政形象。在政府微博运行过程中,必须直面诸如信息流控制、如何常用常新、避免形式主义等问题,只有解决好信息监管、网上互动、语言艺术等问题,才能更好地发挥政府微博在社会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省管县的讨论是中国政府层级体制改革的一个直观体现,地级市建制演变的历程和政府职能变革的历程联系在一起,中国政府正由政治统治型政府向经济管理型,再向公共服务型政府发展。政府职责权限调整与层级改革的内在关联就在于通过对政府、市场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认识推进政府公共服务改革,提升政府能力。现阶段职责权限调整,也就落脚于转变政府职能,调整政府与市场、企业和社会的关系,强化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成了政府的改革方向。层级改革的指导原则,需要考虑政府及其组成成员、民众、施政环境以及利益集团等因素。  相似文献   

20.
当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范围不断扩大,构成全球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世界多国受到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肆虐的严重影响.我国政府科学组织有效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引发的公共卫生危机基本得以化解.而大数据技术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公共卫生危机应对与化解过程中发挥着技术支撑的关键作用,充分彰显工具理性在公共行政实践中的不可或缺性.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