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挺 《云南人大》2007,(11):30-30,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总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战略决策,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举措,是一项惠及亿万农民的民心工程,需要充分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成就这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各级人大代表作为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人员,代表人民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事务的各项职权,同人民群众保持密切的联系。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人大代表要认真履职,勇挑重任,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2.
庞清涛 《人大建设》2007,(12):49-49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中央关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之一。人大代表作为权力机关的主体和人民群众的代言人,理应在新农村建设中积极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大局,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新农村建设又是一项长期而系统的民心工程,任务十分艰巨,需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才能实现目标任务。乡(镇)人大代表是广大人民群众最直接的代言人,与广大人民群众保持着广泛密切的联系,具有特殊的政治优势。乡(镇)人大代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应充分发挥以下作用。  相似文献   

4.
庞波 《人大研究》2006,(8):48-48,F0003
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加强农村法制建设,深入开展农村普法教育,提高农民依法行使权利和履行义务的自觉性。”胡锦涛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要扩大基层民主,搞好村民自治,健全村务公开制度,开展普法教育,确保广大农民群众依法行使当家作主的权利。”将普法教育作为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为深入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指明了方向。通过组织开展农村普法依法治理工作的专题调研,我们感到要适应建设社会主…  相似文献   

5.
姜银彦 《云南人大》2007,(12):20-20,21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是党中央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大举措。“生产发展、生活富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总体要求。作为县、乡人大及其人大代表,要按照党中央提出的要求,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积极发挥监督职能作用,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6.
在“十一五”的开局之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公开发表,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件大事,是党中央高瞻远瞩总揽全局的一项战略决策。现在全国上下都在关注、议论、展望这件事情,建设新农村已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焦点、农民群众期盼的热点。作为人大代表,更应该积极地做建设新农村的表率:  相似文献   

7.
决策者说     
《今日浙江》2006,(4):4-4
要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出发。深刻认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切实增强做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各项工作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积极、全面、扎实地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落到实处,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  相似文献   

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为加强“三农”工作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做贡献,是新形势下拥政爱民工作的重要内容。75104部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坚持深入驻地农村,宣传新农村政策,倡导新风尚,传播科学文化知识,改良人居环境,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受到了驻地群众的高度赞扬。  相似文献   

9.
《思想工作》2006,(3):I0021-I0024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是党中央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为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农村牧区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实现农村牧区经济又快又好发展,日前,自治区党委先进性教育活动办公室和自治区农牧业厅遵循《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温家宝、回良玉同志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结合自治区农村牧区工作会议精神,摘要编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政策30解》学习材料。本刊现全文刊发这个学习材料,供广大农牧民党员、群众学习。  相似文献   

10.
黄晓青 《当代广西》2009,(15):44-45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全局出发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为保险业发展农业保险提出了明确的任务目标和工作要求,党和国家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必将推动“三农”保险的快速发展。广西保险业要紧紧抓住这一难得的历史发展机遇,充分发挥保险的经济“助推器”和社会“稳定器”作用,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当代广西》2006,(2):1-1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按照科学发展观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是我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解决好“三农”问题,始终是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支农惠农的重大政策,自治区党委、政府加强“三农”工作,推动我区农业和农村发展出现了新的积极变化。全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显著提高,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民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贾庆林近日在内蒙古自治区调研,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专程看望地震灾区受灾群众。他强调,关心群众生产生活,是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巩固党的执政基础的必然要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必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努力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把关心群众生产生活、帮助群众解决困难和问题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抓紧抓好。  相似文献   

13.
保护好农村每一寸珍贵的土地,不仅事关“三农”工作大局,还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点和难点。进入“十一五”以来,党中央、国务院作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部署。省委、省政府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以此为契机,创造性地开展了“环保攻坚惠民”实践活动,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推动农村环境质量的改善,坚持以解决群众关心的环境问题、  相似文献   

14.
住宅建设步伐快人民早日“俱欢颜”随着我国人民温饱问题的基本解决,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住房已突出成为“衣食住行’”人类生活四大要素之首。党中央、国务院和各级人民政府十分重视解决群众的住房问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积极推进住宅投资体制、建设体制...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扬州市人大常委会深入把握“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的基调,把“扩大人民民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作为一条主线,始终如一地贯穿于依法履职的工作实践中。人大常委会、人大代表和人民群众协力奏响了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三重奏”。  相似文献   

16.
云翔 《人权》2006,(5):5-6
2005年10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为做好新时期“三农”工作指明了方向。一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先后发出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国务院关于解决农民工问题的若干意见》等重要文件。各地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也采取了许多切实有效的措施,特别是今年我国夏粮喜获丰收,农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步伐加快。可以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有了良好的开局。  相似文献   

17.
《中国民政》2013,(4):48-48
吉林省榆树市民政局杨俊延认为,深化殡葬改革,要抓好“四个突出”:一是要突出政府的主导性。深化殡葬改革,推进绿色殡葬,使生态环境受到保护,让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政府责无旁贷。各级政府应将深化殡葬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统筹安排,纳入生态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建设付诸实施,纳入政府工作责任目标进行考评,建立起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政策配套、制度完备、职责明确、体系健全的运行机制,  相似文献   

18.
<正>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如何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重大理念,进一步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拓展国家机关同人大代表、人民群众的联系,是基层人大工作面临的重要课题。2022年以来,桐柏县人大常委会结合实际培育基层创新做法,探索实行“双员”(民情联络员、政务帮办员)服务制,依托人大代表联络站进行推广应用,积极打通代表联系群众的“最后一公里”,着力把民生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相似文献   

19.
一是围绕新农村建设根本性、全局性和长远性的重大事项,以及农民群众普遍关注和迫切要求解决的热点、难点问题,动员人大代表向农民群众宣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意义、内容和方法,激发广大农民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并采取多种措施,引导和发挥人大代表在新农村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  相似文献   

20.
王萍  王博勋 《中国人大》2023,(24):26-27
<正>人大代表来自人民、植根人民。代表之家、代表联络站是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连心桥和为人民服务的主阵地,是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平台和有力载体。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加强人大代表工作能力建设,密切人大代表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充分发挥人大代表作用,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要丰富人大代表联系人民群众的内容和形式,拓宽联系渠道,积极回应社会关切,更好接地气、察民情、聚民智、惠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