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福建党史月刊》2012,(16):I0005-I0008
建阳别称潭城,地处闽北中心,素以“闽北粮仓”、“茶果基地”和“林海竹乡”著称于省。新中国成立后,建阳先后两次被作为地区行署驻地,现辖有8镇3乡2街道,面积3378平方公里,人口33.92万.建阳还是福建省重要革命老区,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建阳人民始终如一跟党走,坚持不懈,奋勇当先,不畏牺牲,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2.
闽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福建崇安为中心,包括福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江西铅山、广丰、上饶,以及浙江边缘纵横三百余里的广大地区。闽北革命根据地形成于一九  相似文献   

3.
建松政革命根据地纪念碑建于1998年。位于东平镇东平村虎山顶,是政和县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红色旅游景点。纪念碑高14米。宽3.2米。各个方向分别刻有张翼、许集美、黄扆禹、左丰美等同志的题词。以东平凤池村为中心的建松政革命根据地创建于1934年8月.区域包括政和、松溪、建瓯、建阳、浦城五县边区的500多个村庄,拥有9万多人口。是闽北重要的革命老根据地之一。  相似文献   

4.
闽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较早、长期稳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福建崇安为中心,全盛时包括福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松溪、政和、光泽、邵武,江西铅山、广丰、上饶、贵溪,以及浙江边缘纵横三百余里的广大地区,拥有县城四座,人口五、六十万。一九三○年十月,闽北革命根据地同方志敏、黄道、邵式平领导的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成为闽浙赣根据地最主要的两大区域之一。一九三三年四月,又与建宁、黎川、泰宁等根据地合组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闽北革命根据地的斗争,在闽浙赣  相似文献   

5.
闽北苏区亦称闽北革命根据地。是第二次国內革命战争时期,福建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土地革命斗争的著名区域之一。它正式形成于1930年5月,起先以崇安为中心,包括了当时福建省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诸县,江西省的铅山、广丰、上饶诸县,以及浙江省边缘纵横300多里的广大地区。1930年7月,与赣东北革命根据地合并,成立闽浙赣革命根据地。1933年4月,又与建黎泰革命根据地合组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的一个组成部分,直至红军长征止。在这四年多的时间内,报刊活动作为苏区文化建设的基础构成,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相似文献   

6.
闽赣革命根据地党史资料征集编研协作领导小组扩大会议于元月二十一日至二十六日在三明市召开。中共江西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副主任王象山同志和中共福建省委党史资料征委会副主任林志群同志以及两省征委和三明、建阳、抚州、上绕、鹰潭五个地、市、三十一个县党史部门的同志参加了会议。  相似文献   

7.
“八七”会议后,陈昭礼回到闽北恢复党的工作,将建瓯支部、崇安(今武夷山市)特支扩建为建瓯县委、崇安县委。随后,闽北党组织逐渐从建瓯、崇安发展到建阳、浦城、政和、松溪、邵武乃至闽北各地,建立了以崇安为中心的闽北革命根据地、红军队伍和苏维埃政权。闽北党组织自恢复之日起,始终坚持从思想、作风、组织上加强建  相似文献   

8.
党史工作很重要。党史要写出来,从大革命一直到解放。各个地委,特别是建阳地委要有专人管。崇安、光泽、浦城这一带是老革命根据地。大革命时期,工人运动、农民运动,从广东、湖南、广西、江西、福建向北发展。由南方到北方。福建的农民运动骨干,许多是大革命时期广州农讲所的学员。这些同志回到福建搞农民运动,领导农民暴动。  相似文献   

9.
七月十四日至十九日,建阳地委、行署在崇安县隆重举行闽北苏区创建五十五周年纪念活动。省政协主席、省征委会主任伍洪祥同志代表省委到会讲话。二战时期曾在闽北领导过革命斗争的老同志孙克骥、徐莲娇、黄瑛和张格心、黄明以及省征委会、省老区办、地下党办等有关部门负责同志参加了大会。革命老同志饶守坤、陈仁洪、黄知真、范式人、左丰美,钟大湖等发来了贺电贺信。这次纪念活动通过召开纪念大会,举行闽北革命历史纪念馆奠基仪式、参观上梅、坑口、大安、赤石暴动烈士陵园等革命旧址,座谈闽北二战时期党史,征求老同志对闽北经济工作和党史工作的意见等,对全区社会主义两个文明建设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今  相似文献   

10.
七、闽北革命根据地的建立闽北地处武夷山区,位于闽浙赣三省交界。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了以崇安为中心的,包括福建的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江西的铅山、广丰、上饶,以及浙江边缘地区的闽北革命根据地。大革命失败后,福建党组织遭受严重破坏。一九二七年七月,出席党的“五大”代表陈昭礼和徐履峻等,受党中央委派,由武汉回福建恢复党组织,在崇安县大埠头村召开全县党员会议,成立了以徐履峻为书记的中共崇安特别支部。之后,陈昭礼又到建瓯,组建了中共  相似文献   

11.
红迹寻踪     
《福建党史月刊》2010,(8):F0002-F0002,F0003,F0004
<正>陈顺昌(1905~1934):建阳童游人,1926年在福州就读时加入中国共产党。1927年9月,陈顺昌奉党组织派遣返回建阳,在童游先后发展了李庄捷、丁荣库以及两名可靠的外  相似文献   

12.
闽北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创建的革命根据地之一。它以福建崇安为中心,包括福建崇安、浦城、建阳、建瓯、邵武、光泽、松溪、政和,江西铅山、广丰、上饶,以及浙江边缘纵横三百余里的广大地区。闽北苏区形成于一九三○年春,是年七月,同赣东北苏区合并成为闽浙赣根据地的一个重要部分,一九三三年四月,又与建黎泰等苏区合组为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的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驰名海外的暨南大学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所国立华侨高等学府,抗战前校址在上海真如。1937年八一三淞沪战役后,校舍毁于日寇炮火,学校被迫迁移。1941年夏在福建建阳成立分校,1942年6月全迁建阳,直至1946年夏才迁回上海,在这段民族危亡的血与火的岁月里,饱受流离颠沛的暨南大学师生怀着一腔热血在建阳写下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抗日救亡运动篇章。正如著名教育家周谷城在评价这段历史时题词道:“暨南大学,华侨学府;几十年来,人才辈出。抗战时期,迁到建阳;传统精神,今犹可述。”  相似文献   

14.
<正>一、建阳绿色生态发展的主要做法成效(一)抓好生态治理,筑牢绿色生态屏障绿色生态是建阳最引以为豪的一大优势,空气中负氧离子丰富,有“天然氧吧”美誉,有世界级自然保护区大竹岚,其内有众多珍稀物种,被誉为“鸟的天堂、蛇类王国、昆虫世界”。近年来,建阳坚持走绿色生态发展道路,致力于保护好境内的青山绿水,守住绿水青山,收获金山银山,2016年实现生产总值165亿元。抓好节能减排,抢占“绿”的先机。  相似文献   

15.
《福建党史月刊》2012,(22):13-13
中共福建省委旧址纪念碑位于福建省邵武市城西(通泰街道)熙春山上。 1941年皖南事变发生后,国民党顽固派对闽北革命根据地发动了军事围攻。为了保存党的有生力量,更好地领导闽浙赣边区抗日反顽斗争,中共福建省委贯彻党中央的"隐蔽精干"方针,于1941年6月从上饶金竹排村转移到邵武水北二都大山村,同年11月迁至樟树源村。在邵武期间,省委召开了建阳牛栏前会议,  相似文献   

16.
《实践》2021,(4):19-19
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大工作力度,切实把革命文物保护好、管理好、运用好,发挥好革命文物在党史学习教育、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等方面的重要作用,激发广大干部群众的精神力量,信心百倍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7.
《中国共青团》2024,(6):27-28
<正>延安是中国革命的圣地、新中国的摇篮。延安境内现存革命旧址共445处,革命类纪念馆30座,馆藏革命文物4.3万余件,是全国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延安精神三大教育基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确保红色江山永不变色”。新时代加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共青团责任重大、意义深远。  相似文献   

18.
皖南事变后,国民党顽固派设立上饶集中营,囚禁被俘的新四军抗日将士和爱国志士。1942年6月17日的“赤石暴动”后,集中营迁移驻扎在建阳徐市。后因鼠疫流行,集中营又先后从徐市迁往回瑶和崇安老鼠排。老鼠排是位于崇安县城西南方向的一个自然村落,分上、下老鼠排。1943年9月,集中营迁至这里后,赶走了村里的老百姓和茶工。为了防备闽北革命根据地游击队的袭击,附近山上树木全部被  相似文献   

19.
<正>今年2月,中共中央印发《党史学习教育工作条例》,通知指出,用好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纪念设施、革命旧址等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好革命文物,精心设计展览陈列、红色旅游线路、学习体验线路,加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思想道德教育。《条例》的发布,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展青少年教育实践提供了基本遵循。革命纪念馆作为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载体,应依据《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要求,大力推进爱国主义教育和党史学习教育,引导广大青少年学党史、感党恩、跟党走,努力成长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相似文献   

20.
建松政苏区是闽北苏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建瓯、松溪、政和以及建阳的西部、浦城的南部。建松政革命根据地在福建革命史乃至中国革命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1926年,闽北第一个中共党组织在建瓯成立,使建松政成为福建革命策源地之一。1929年,以路下桥为中心的建松政农民暴动,树立起闽北土地革命斗争的第二面红旗。1933年,建松政苏区划入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闽赣省,成为中央苏区鼎盛时期的组成部分之一。1934年,建松政苏区进一步发展壮大.成为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的前进基地。中央红军主力长征后,建松政苏区军民英勇保卫土地革命成果,成为最后陷落的中央苏区之一。在三年游击战争中,建松政游击区浴血坚持,保持了党在闽东北的革命支点,成为新四军创建时有生力量来源地之一。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建松政游击根据地在巩固中发展、在发展中壮大,是福建“红旗不倒”的革命老区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