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法律台湾问题:美国对华政策中的两难问题林冈(1.45)试析影响美国对台决策的若干基本因素王伟男(1.51)“宪法一中”与国民党当政时的大陆政策杜力夫(1.59)“修宪”与“护宪”:1950年代前后雷震的“宪政”思想何卓恩(1.66)试析倒扁运动中的女性政治参与王茹(1.74)台湾南部的社会政治环境与民进党的政治版图——兼对“南方政治”定义的探讨王茹(2.1)后扁时代台湾主要政党的品牌危机与转型吴春来(2.11)美国国会涉台提案的发展张光刁大明(2.22)冷战后美国东亚霸权护持与台湾问题黄一映(2.32)影响台湾地区政治文化…  相似文献   

2.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从“战略竞争者”到“利益相关者”:美国对华战略定位转变与台湾问题——一种建构主义的分析视角李鹏(1·1)民进党急速衰敝的政治发展脉络——岛内“二次政党轮替”的民意逐渐浮现范晓军(2·1)试析台湾政治运作中的女性因素——兼论“立法院”性别政治生态林小芳苏玲清(2·10)绝对获益、相对获益与美国“维持现状”的台海政策——以美台围绕“废统”的博弈为例李鹏(2·16)美国国内政治生态与台湾问题上的“双轨政策”——以里根时代为例严波(2·24)两岸命运共同体与两岸公共生活的建构——以两岸民众的沟通为…  相似文献   

3.
十月革命后,关于政治与经济的关系,列宁是在两种意义上来谈论的。一方面,列宁从狭义上来谈论政治与经济的关系,认为政治是阶级斗争。他说:“政治就是各阶级之间的斗争,政治就是反对世界资产阶级而争取解放的无产阶级的关系。”(《列宁选集》第4卷第370页)另一方面,列宁从广义上来谈论政治,把政治看作是经济建设。他说:“现在我们主要的政治应当是:从事国家的经济建设,收获更多的粮食,供应更多的煤炭,解决更恰当地利用这些粮食和煤炭的问题,消除饥荒,这就是我们的政治。”(同上,第370—371页)列宁还谈到这两种政治的更迭:“我们走向战胜自卫分子的每一步都会使斗争的重心逐渐转向经济方面的政治。”(同上,第370页)列宁指出有“经济方面的政治”,这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列宁一方面说:“政治同经济相比不能不占首位。”(同上,第441页)另一方面又说:“自然,我在过去、现在和将来都希望我们少搞些政治,多搞些经济。”(同上,第444页)他认为:“今后最好的政策就是少谈政治。”(《列宁全集》第31卷第466页)就字面  相似文献   

4.
政治广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我国现代化的实现聂华林 拜琦瑞(1 ,3)制度变迁 :文化转型的内在动力机制李 怀 (1 ,61 )“三个代表”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当代形态张西立(2 ,3)“变相资本主义论”剖析成 龙 (2 ,40 )我国并没有跨越“卡夫丁峡谷”周利生 (2 ,45)民主是树立正确权力观的基础和保障安慧娟 (2 ,49)创新 :思想政治工作发展的时代主题庞 桥 (3 ,65)论中国的梯度政治申巧红 张孝文(4,9)试论邓小平政治合法性维护的实践及其启示张亚泽 (4,1 4 )关于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的理论探析邢文婷 (4,1 8)国家公务员制度与有效政府毛寿龙(5…  相似文献   

5.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既反映中央与一般地方的权力分配关系 ,也反映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内各民族之间关系 ,特别是主体民族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实现民族平等是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治理的重心 ,因此 ,中央与民族自治地方政治关系的本质是民族平等权。民族政治关系的理论体系是以民族平等权为核心范畴和多样性统一的基础而演绎出来的逻辑整体 ,是一个由必然权利 (民族平等权 )、应然权利 (生命平等权、政治平等权和发展权 )和实然权利 (少数民族公民权利、自治权以及与之相应的政府职责 )等组成的权利体系。民族权利是民族政治学理论的基本组成部分 ,中国的民族政治学理论应由以“政治权力”为核心范畴的“权力学”向以“民族权利”为核心范畴的“权利学”转变。  相似文献   

6.
“政治变迁”的意义与政治转型的意义相近,从理论上说政治变迁的内容包涵三大部分:(1)政治制度的变革(政治结构);(2)政治参与形态的改变(政治过程);(3)政治发展取向的调整(政治目标)。本文将以这三个层面为基本路径,考察1986年“政治革新”以来台湾政治变迁的阶段、现状和发展趋势。 1986—1989年:体制内改良阶段就系统论的观点来看,当一个政治系统要适应新的要求和变化的环境时,或者当一个政治系统不能再保持而被另一个政治系统取代时,就要发生政治变迁。70年代末以后台湾岛内  相似文献   

7.
由北京市委市政府支持、北京大学主办的“北京论坛”拟定于2004年8月23日至25日在北京召开。“北京论坛”(文化论坛)与“博鳌论坛”(政治论坛)、“上海论坛”(经济论坛)并列为中国三大品牌论坛,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8.
“救亡与民主”这一政治主题贯穿着整个中国的近代社会,由此形成起来的“中华民族主义(即救亡救国)不断地为中国人追求政治主权的运动提供力量。追求“救亡与民主”的道路实际上也是中国社会在近代“国民国家”这一国际秩序中寻找自身地位,并进而塑造中国的“近代国民国家”的政治道路。“国民国家”指的是欧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后建立的资产阶级性质的国家。它的核心包括主权、领土、国民三个内容。其表现形式也具有三个要素;(一)对内有效的政治统治;(二)可以确定的与邻邦的边界;(三)同其他“国民国家”保持着持续的交流关系。人们通常用对内主权和对外主  相似文献   

9.
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机关的思想政治工作,履行好党务工作者的职责,以实际行动实践江总书记“三个代表”的要求,必须努力提高思想政治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使思想政治工作与经济(业务)工作相互渗透结合,共同迈向新水平。 在思想上要确立“五个意识”,增强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自觉性。第一,“生命线”意识。思  相似文献   

10.
“新农村建设”和“三农问题”初期的突出矛盾是政治与经济的矛盾,即经济发展对政治文明需求(强劲)与供给(短缺)的矛盾。主要表现在:“乡政村治”内在政治关系不顺,村民自治配套制度短缺,基层政权政治整合力差,行政行为不规范、不合法,行政侵权等等。解决“三农问题”,建设和谐、小康新农村,必须由政治文明发力。为此,必须坚持党组织对基层政治文明建设的核心领导,全面落实各项基层民主制度,实现“乡政村治”的制度化、规范化和程序化,依法推进乡村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1.
(括号内前为期号,后为页码)政治·法律台湾建构公民社会的“协商民主”之实践状况——以“选票民主”的反思为背景王茹(1.1)对美国国会议员选择倾向台湾立场的动机分析杨剑(1.9)关于中日间台湾地位问题的“1972年承诺”与中美日“三角关系”廉德瑰(1.17)台湾地区反黑“刑事立法  相似文献   

12.
编辑同志: 我政治组的几位老师在备课时,对“奴隶最早的来源”这个问题发生了争执,有说是“战俘”,也有说是“部落冲突中抓到的俘虏”,因此,我们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经过反复研究,我们认为:重新修订的初中政治教材《社会发展简史》(试用本)说:“战俘”是最早的也是最主要的奴隶来源。这种说法欠妥。如果说“部落冲突中的俘虏”是最早最主要的奴隶来源比较准确。所谓“战俘”,就是指战争中的俘虏。战争就是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或政治集团与政治集团之间的武装斗争。战争是政治的继续,是流血  相似文献   

13.
倍受关注的“双优”表彰活动,已经国务院领导同志批准,于最近展开。 由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国家经贸委(前为国家经委)、全国总工会联合表彰“全国思想政治工作优秀企业”和“全国优秀企业思想政治工作者”(简称“双优”),是中国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历次年会的一项重要内容,对于充分发挥党在企业中的政治优势,调动企业党政领导做好思想政治工作的积极性,促进企业改革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活动1996年暂时停止。  相似文献   

14.
国家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规定,从小学三年级——高中(3—12年级)新设置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而且是必修课。依据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实验)编写,经全国中小学教材审定委员会2004年审查通过,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思想政治实验教材思想政治1(经济生活()必修),在教材中编写了综合探究的课时内容,第一次在教材中直接体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第一单元综合探究“正确对待金钱”;第二单元综合探究“走创业之路”;第三单元综合探究“讲求效率维护公平”;第四单元综合探究“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具体内容,在教…  相似文献   

15.
(作者后面括弧内圆点前是期数圆点后是页码)本期特稿关于提高中等学校德育实效的几点经验与思考贺允清(1·4)思想政治课程标准“政治生活”解读吴少荣(3·4)试论师德建设的内容陈力林崇德(5·4)论学校美育方珊(6·4)以人为本,不断加强中学生毒品与艾滋病预防教育贺允清(9·4)新课程新理念要用新的教学理念指导问题设置宋成祥(1·7)《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的四个基本特征黄静敏(1·9)利用课程资源推进有效教学广德明(2·4)拓展政治课程资源的思考肖明亮(3·7)新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堂教学评价新机制梁秀莲(5·8)谈谈“什么是文化”——…  相似文献   

16.
卷首语本刊编辑部 (1 1)·特 稿·认真贯彻落实《政工条例》 大力加强政治机关和政治干部队伍建设孙大发 (3 3)·深入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新哲学观潘绍龙 ,汪光皎 (1 3)创新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可贵品质姜仁泽 (1 7)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 改革和完善军队党委领导方式季 风 ,黄体沈 ,宋怀金 (1 10 )·学习贯彻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保证党长期执政的宏伟规划陆剑杰 (5 2 )党的建设的重中之重王 前 ,刘 勇 (5 6 )论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刘林元 (6 2 )利益整合与党的执政基础杨 …  相似文献   

17.
台湾领导人陈水扁2002年1月7日在会见“美台安全检讨委员会”成员时称,台湾“立委”选举之后的两岸关系应朝“政治平衡、经济平衡、军事平衡”(简称“三平衡”)方向发展,两岸间应建立“建设性的合作”而非“排他性的对抗”。那么,“三平衡”的内容与实质是什么呢? 陈水扁在解释“三平衡”的内涵时说:所谓“政治的平衡”,是指不  相似文献   

18.
刘德厚教授 1934年9月生于湖北省汉川县。曾就读于武汉大学政治经济学系,196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专业研究生班(三年制)。现任武汉大学政治与行政学院院长兼政治科学研究所所长、校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政治学会理事、湖北省政治学会会长,为国家哲学社会科学“七·五”、“八·五”规划政治学小组成员,国家教委和湖北省“八·五”规划社会科学基金评审委员。1988年被列入英国剑  相似文献   

19.
论董仲舒的生态伦理思想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湘溶  任俊华 《湖湘论坛》2004,17(1):38-40,73
汉儒董仲舒 (前 179-前 10 4年 )立足于汉武帝“求天命与情性”(《汉书·董仲舒传》)的政治需要 ,通过自己三年“不观舍园”(《史记·儒林列传》)的苦心冥思 ,建立了天人感应的理论体系。天人感应理论是一套儒家政治学说 ,它通过上天发生灾异现象与人君 (皇帝 )有过失行为联系起来 ,用托天管人的手法 ,试图控制皇帝的所作所为 ,从而达到安邦治国的目的。这种天人感应理论是充分吸取和继承了先秦天人合一说 ,尤其是早期儒家借天灾“正刑与德”思想的结果 (《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 (二 )·鲁邦大旱》) ,有明显的神学目的论色彩。显然 ,董仲…  相似文献   

20.
为改革政治课传统的“粉笔加黑板”的教学手段,“老师讲条条,学生记条条”的教学方法,我们进行了“学导式”电化教学法的实验。政治课“学导式”电化教学法,是一种教师运用电教媒体引导学生主动学习政治理论知识,生动活泼地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它是电化教学手段与“学导式”教学法的有机结合,其课堂教学结构是:教师运用电教手段(幻灯、电视录相、录音等)引导学生自学——讨论——(教师)精讲——作业练习和共同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