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地方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思政课教学资源,在思政课教学中具有理论价值、道德价值、实践价值和社会价值。从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教材、融入课堂、融入实践、融入校园等四个方面探究地方传统文化融入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不仅传承和弘扬了地方传统文化,而且增强了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
教学双方具有平等的主体地位,是主体间性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共识。思政课教师是高校教师队伍中的独特群体,在与管理、服务等其他主体的交互中,既是自我职业的发展者,也是课程教学的主导者,还是社会发展的贡献者,在全面发展中面临职业发展受阻、主导地位不显和多元价值冲击等现实困境。新时代,让高校思政课教师"强起来",需从外部条件着眼,促进高校思政课教师职业发展;从课程教学入手,打造高校思政课教学共同体;从社会价值发力,确保高校思政课教师担好时代重任。  相似文献   

3.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用唯物史观解读历史,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价值观。但在传统教学中也存在着教学针对性不足、价值引领不够、教学方法单一等问题,削弱了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的获得感。新时代在推进"纲要"课教学改革中应坚持问题导向,深入解答大学生最关心、最需要回答的问题;坚持正确价值导向,注重思想引导;强化需求导向,激发学习兴趣;注重目标导向,发挥好课程以史育人功能。不断从知识、价值、能力以及素质等层面提升大学生对"纲要"课教学的获得感。  相似文献   

4.
陈玉江 《世纪桥》2013,(12):48-50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以下简称"基础"课)教材具有科学性、政治性、创新性、综合性和现实针对性。教材为了提高"基础"课教学效果需将教材优势向教学优势转化。国家必须切实采取措施提高思政课教师的独立地位,实现思政课教师专职化和专业化;严把思政课教师准入关,确保那些专业素质好、教学能力强、富有爱岗敬业精神的教师进入思政课教师队伍;创新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积极探索和实践专题化教学模式,充分运用启发讨论式教学方法,灵活开展现实案例教学法。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及模式去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高校正在讨论、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思政课如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6.
顾娟娟 《世纪桥》2024,(2):51-53
思政课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实现思政课立德树人的重要价值。思政课教师应充分发挥专业引领作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组织教学,高效引导学生共同参与、培育学生科学精神、激发学生法治意识、发展学生政治认同。文章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资源引入思政课堂入手,尝试在真实情境中合作探究,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思政课育人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7.
科学发展观为高校思政课教学提供了可持续发展的价值支撑.当前高校思政课教学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及模式去实现思政课教学的可持续发展已成为各高校正在讨论、研究和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主要探究高校思政课如何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到教学形式上构建新的教学模式,使思政课教学过程得到优化,教学质量大幅度提高,从而促进思政课教学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以人为本理念在我国高校已经得到普遍认同,"以生为本"作为以人为本理念的具体化,理应在高校教育教学活动中得到全面体现。但实际上,"以生为本"理念却面临着"官本位"等中华传统文化思想的束缚以及教职工现代法律意识薄弱、学校管理制度不健全、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脱节等现实困境。要真正实现"以生为本",高校必须在建立新观念的基础上实现四个转变:从教师管理本位转向学生权利本位、从教师供给本位转向学生需求本位、从传统管理转向现代治理、从知识灌输转向教育叙事,以实现"完整的人"的培育。  相似文献   

9.
李晓冬  尚岩 《世纪桥》2011,(23):98-99
数学建模课程的开设,搭建了培养大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团队精神和综合素质的平台。本文从数学建模活动分析了高校数学教学改革的四个重要方面: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要做适当的增删;增强数学实验;在教学指导思想上从知识本位转向能力本位;在教学方法和手段上从单一转向全方位。  相似文献   

10.
依托课程思政改革,将单课程育人转向全课程育人,专人育人转向全员育人,特定时空育人转向全时空育人。以就业指导类课程中大学职业生涯规划课程为例,通过融入式理念创新思政教育理念,明确"价值引领、知识传授、能力培养"三位一体的教育教学目标,形成"三三三"(三个目标、三个导向、三个关系)基于融入理念的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将就业指导课程与思政工作进行融合,扩展思政工作内涵及外延,构建"三全育人"的大思政局面。  相似文献   

11.
长征精神是民族精神的最高体现,为高校思政课理论教学提供了鲜活素材。合理运用长征精神对大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和传统革命精神教育,既是高校培养人、塑造人的客观需要,也是提升高校思政课教学针对性有效性的内在要求。当下,将长征精神运用到高校思政课教学必须注意两个方面:一方面对长征精神的运用要适度,避免简单的说教,要教研结合,切忌哗众取宠;另一方面应该坚持合理开发、科学利用的原则,以问题为导向,积极探寻思政课教学中运用长征精神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创举,体现了高职教育的价值取向和生命力。在此背景下,探索出适合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思政课教学模式非常重要,本文主要从引入企业精神,课堂理论教学实行工学结合、融入企业文化,校园实践教学实行工学结合、以企业为基地,社会实践教学实行工学结合三个方面论述了工学结合视域下高职思政课教学模式的路径建构。  相似文献   

13.
当前,各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思政课实践教学活动的开展。但由于认识不足,目标定位不明,缺乏统筹管理,教学的内容、手段和方法也与学生实际、社会实际和专业实际相脱节,因而学生参与思政课实践教学的热情不高,其效果也不是很好。因此,要增强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效果,必须转变观念,建立建全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政课实践教学机制,以此来推动思政课实践教学的改革,使之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需求。  相似文献   

14.
在新工科的教学过程中,要顺利推行课程思政需要挖掘新工科专业建设中所要求的价值导向,在实施过程中要以专业课程建设为核心,同时满足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育形式上的创新,全面打造具有家国情怀、大国工匠精神,凡事精益求精,并辅以一定人文素养的能够适应未来发展的创新型、多元化和高素质工程人才。因此,立足于“大思政”格局的新工科课程思政,需要做到知识和价值导向协同并进,努力实现资源多重化、主体多元化、方法多样化。  相似文献   

15.
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与部分教师对课程的定位不准导致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的偏离有较大关系。具体的教学改革实践中领导的认识、经济利益的纠结、教学制度改革的复杂也造成了思政课改革的困境。文章以西部某高校为例,探讨了以"实践环节课程化、实践指导网络化、实践内容多样化、实践形式模块化"为主线的一种较为成熟的思政实践课教学模式,以此来重新思考思政课本身以及对实践教学的定位,从而达到用实践强化理论观念的目的,并且提高思政课的教学有效性。  相似文献   

16.
《奋斗》2020,(11)
正自2020年伊始,突如其来的疫情考验着所有人。对于传播真理、精诚育人的思政课教师来说,从往昔的教室课堂讲授转向线上教学无疑也是一场考验。如何发挥好线上教学的优势,尽可能弥补其不足,让思政课在战"疫"考验中精彩绽放,值得所有高校思政课教师深思。一、以动感交流为纽带,让师生间缩短距离、不再遥望  相似文献   

17.
我们的社会正在急速无可挽回地世俗化。这个世俗化浪潮发自两端:一端,社会普通民众早就从狂热的政治热忱转向了对自身及其家庭生存发展状况的关注。他们从昔日无休止的"政治论战"转向了"穿衣吃饭",从集体本位转向了家庭本位,从精神食粮的向往转向了  相似文献   

18.
红色文化资源是指革命斗争遗留下来的文物、文献、遗址、纪念馆等,是我们党的历史和革命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可以促进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开展。基于此,从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的现实基础和教育价值入手,分析当前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教学过程存在的灌输式、填鸭式的教学方式;宣传形式单一,学生了解不深入;实践教学形式零散,教学体系不够完善等问题,并寻找问题存在的原因,探究将红色文化资源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有效路径。  相似文献   

19.
思政课是高校立德树人的关键课程。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影响思政课的价值实现和育人效果。对Y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进行调查和分析,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不足。通过优化师资队伍、遵循教学规律、丰富教学方式、改革教学方法等策略,提升高职学校思政课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纵横比较有利于促进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的认知和理解。在思政课教学中进行"纵横比较",应坚守推进民族复兴、维护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致力于世界和平发展的价值取向;应立足于提升知识涵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界,确立大格局、拓展学生的国际眼光,把握历史规律、培育学生的历史洞察力;应注重具体性、增强教学的说服力,注重生动性、增强教学的感染力,注重深入性、增强教学的深刻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