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葛汉文  丁艳凤 《唯实》2014,(8):83-86
TPP意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Trans~PacificPartnership,TPP),系“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StrategjcEconomicPartnershipAgreement,TPSEP)的简称,是由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sia—PacificEconomicCooperation,APEC)部分成员国发起的一组多边自由贸易协定。  相似文献   

2.
印言蹊 《唯实》2015,(7):91-94
1998年,美国首次提出建立"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简称TPP),倡议由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组成"太平洋五国自由贸易区"。2009年11月,美国宣布加入并全力主导TPP谈判,成为TPP发展史上的重要分水岭。美国大力推进TPP的主要动因:一是开拓新的国际市场。  相似文献   

3.
马斌 《学习月刊》2010,(17):45-46
一、黄海军演与中国反应 2010年无疑是太平洋地区的军演高峰期.美国则是在中国周边海域进行军事演习最为积极的国家。美国参加的两场海上军演因发生在中国的战略要冲黄海而招致中国的强烈回应。这两场演习一场是8月16日至26日的“乙支自由卫士”美韩联合军演.其部分演习在黄海举行:一场是计划于9月初举行的美韩黄海联合反潜演习。  相似文献   

4.
特朗普的百日新政刚过。在接受"福克斯新闻"专访时,特朗普给自己过去这段时间做的事情评了优;在新闻发布会上更是表示,自己领导的政府运行得像一架"调校精准的机器",自就职以来已经取得了"惊人的进步"。这个将至少导演美国四年剧本的新总统究竟做得怎么样?不断打破美国政治传统的同时,特朗普自身的内政外交实施又有哪些特点?  相似文献   

5.
陈伟明 《唯实》2015,(5):92-94
TPP的由来及发展TPP(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最初源起世纪之交美国所倡议的P5,即包括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智利和新加坡在内的自由贸易协定,但是之后由于种种原因未能付诸实践,然而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等国的热情未减。在2002年举办的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期间,智利、新西兰和新加坡三国首脑宣布"太平洋三国更紧密经济伙伴协定"谈判正式启动。文莱随后在2004的第二轮谈判中成为观察员国,并在2005年4月成为正式谈判方,P4正式成立。  相似文献   

6.
认知分歧、战略试探与外交博弈贯穿于中美建交第一阶段的谈判过程之中。谈判前,双方在建交问题上的分歧使整个谈判历时五个多月之久。在此期间,中美两国努力开辟沟通渠道、认真确立谈判方略并进行了六次正式会谈。为避免谈判破裂,前四次会谈主要以商讨正常化后的美台关系来试探对方的"谈判底线",尚未涉及谈判的实质问题。谈判停滞期内,双方适时做出了加速建交谈判的决定。美国在对台军售问题上主动"摊牌",促使第五、六次谈判得以围绕实质性的军售问题展开交锋。应当说,建交第一阶段的谈判,为邓小平在谈判最后阶段以"搁置争议,先行建交"的伟大决策推动中美关系实现正常化,提供了必要的前提。  相似文献   

7.
中国崛起改变着亚太地区的力量格局,在此背景下美国提出重返亚洲战略,进一步巩固其传统安全体系,同时借力印度实现亚洲地区的力量制衡.美印在亚洲秩序的变动中找到了利益的结合点.印度面对中国崛起,加大外交中的对华因素,与美日等国相互打牌和借重;但是印度不会单纯迎合美国制衡中国的需求,而会权衡其利弊得失,在对外关系中抓住有利时机,最大限度地谋取自身利益.  相似文献   

8.
正1955年至1970年间,中美两国举行了136次大使级会谈,使尚未建交的两国有了接触和对话的渠道,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甚至化解了双方的对抗情绪。在15年的会谈中,两国大使通过多次交锋、博弈,对中美关系和两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产生了一定影响,为打开中美两国大门、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9.
邓小平1977年第三次复出后,围绕服务国内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任务,为创造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开始着手调整中国的对外关系。这其中,调整对美关系在他的全盘外交布局中占有重要地位。依据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国内外形势,邓小平抓住时机、排除困难,实现中美正式建交。建交伊始,中美两国围绕中南半岛形势、苏联入侵阿富汗等地缘政治热点进行了富有成效的外交协调;与此同时,围绕美国《与台湾关系法》的出台以及美国大选年的"台湾议题",中美之间又展开了一轮激烈的交锋和复杂的博弈。在这一时期,邓小平坚定原则立场,灵活运用策略,牢牢把握外交主动权,把中美关系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其决策过程和战略智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佚名 《廉政瞭望》2005,(10):48-50
从1996年台海危机中日本与台独势力眉来眼去暗中勾结,到2003年日本《周边有事三法案》中把台湾作为有事“防卫”的对象,再到2005年2月,美日外交部长“2+2”会晤后将台湾海峡列为美日共同战略目标,以及2005年5月  相似文献   

11.
12.
2009年2月16日.美国国务卿希拉里抵达日本访问,随后还依次访问了印尼、韩国和中国。几乎与希拉里访日同时,日本公布了两则重要数字:一是最新民意调查结果显示.其内阁支持率为9.7%.比上月跌落7.7个百分点。不支持率则增加6.9个百分点,达76.2%:二是日本经济去年第四季度经历1974年以来最快下滑速度.国内生产总值(GDP)按年率计算实际减少12.7%。希拉里的外交处子秀.无疑是世界舆论关注的焦点:而美国国务卿半个世纪来异乎寻常地将首次外访地选在了亚洲.而不是以往惯常的欧洲或者中东.更是美国舆论反复炒作的话题。但是,国际舆论特别是中国国内更为关注的是,麻生政权还能支撑多久?未来中日关系走势又将如何?  相似文献   

13.
<正>10月5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12个谈判国在美国亚特兰大举行的部长会议上达成基本协议。虽然TPP只涉及经贸领域,但因饱含浓厚的政治意味,尤其是在美国加入之后,公开将其称为是亚太再平衡战略的支柱之一,于是,国内对TPP的讨论热火朝天,国际社会对TPP的关注也水涨船高。TPP的基本概况2005年7月,智利、新西兰、新加坡和文莱四国签订了"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议"(TPSEP),成为之后TPP的4个创始国。2008年2月,美国也宣  相似文献   

14.
钱娟 《世纪桥》2011,(17):86-87
由于中亚地区能源的有限性与中美两国能源需求量上的刚性增长的矛盾难以化解,中美在中亚地区的能源安全博弈经过无限次博弈后最终可能趋向零和博弈。结构现实主义也从学理上作出了强有力的支撑。但从现实层面考察,中美在中亚地区能源安全博弈趋向零和博弈的可能性并不大。  相似文献   

15.
刘彦顺 《湘潮》2010,(8):30-35
<正>2010年8月,是马拉松式的中美大使级会谈55周年,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我不是会谈的主要参加者,但有幸参加过一次会谈,也做过一些相关的联络工作等。事虽微不足道,但令我难忘,促使我去了解和回顾  相似文献   

16.
中美、日美贸易摩擦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海关统计 ,2 0 0 4年 ,中国的进出口总额达 115 47.9亿美元 ,成为世界第三大贸易国。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 ,中国也进入了贸易摩擦的多发阶段。其中中美的贸易摩擦最为突出 ,而目前中美之间的情形与 70至 80年代日美的贸易摩擦极其地相似 ,日本在这二十年中经济贸易飞速发展 ,日本制造的产品遍布全球 ,同时日美在汽车、家电、机电产品等方面贸易摩擦也不断增加。本文对中日遭受来自美国的贸易摩擦进行了比较。一、中美、日美贸易摩擦的表现1.七八十年代日美摩擦回顾。日本企业在 60至 80年代飞速发展 ,大量的产品销往世界各地特别是…  相似文献   

17.
中美日三边关系新态势○何方1997年,中日关系和中美关系都进行了重大调整,有了比较显著的改善,不但扭转了前两年的下滑趋势,而且还通过高层会晤,初步确立了相互关系和进入二十一世纪的基本框架和机制,使进一步稳定和发展双方关系有了一个良好开端。在这次调整过...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渐进转型:经验、挑战与应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海庭  吴群芳 《新视野》2006,3(3):16-19
20多年来中国的渐进体制转型有以下基本经验:寻找转型合理的“突破口”;注意对转型程序的设计;采取正确的利益平衡与协调战略;强调对转型的有效控制。当前转型的系统性越来越强,转型的深入面临以下挑战:利益边际调整性质使得既得利益格局得以强化;制度变迁方案向强势利益集团倾斜而对弱势利益集团不利;不同地区和经济领域的发展与改革的不均衡性及收入不均等;粗放型的发展战略导致资源的巨大浪费。这中间最大的挑战,还是既得利益阶层阻碍改革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尽管中美之间存在意识形态差异,双方又有结构性矛盾,但两国关系几乎达到了30年来的最好水平.这是由于与冷战时期美苏关系不同,中美密切的经济依赖成为双边关系的驱动力.中美关系固然与全球化时代条件相关,但更重要的是两国之间的经济互补优势.然而,经济上密切的相互依存,在加强中美关系的同时也导致了摩擦与分歧,从而成为新的矛盾根源,即贸易、金融和文化的持续全球化进程,刺激了经济民族主义,这在近年来的美国对华贸易政策上表现得尤为突出.  相似文献   

20.
如果说20世纪是全球人口膨胀的世纪,21世纪则是人口年龄结构走向老龄化的世纪。中国作为当今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已于世纪之交进入老龄社会,并且老龄化的速度之快位居世界前列。那么,中国人口老龄化有哪些特点?老龄化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怎样的影响?今后我国又将如何应对老龄化带来的问题?人口老龄化已然降临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同时也是第一老年人口大国。中国进入老龄化,不仅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也将对世界人口结构的转变产生举足轻重的影响。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计划生育政策的不断落实,我国人口出生率持续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