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求实》2014,(1)
生态需要是人的基本需要,生态需要最终通过对生态产品的消费得以实现。生态产品是通过自然界和人类劳动提供用来满足人类生态需要的产品。运用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再生产四环节原理,将生态化的原则渗透在各个环节,是解决生态需要满足的基本路径。社会生产过程的四环节之间存在着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生产决定分配、交换和消费;分配、交换和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也就是说,生态需要的满足路径就是生产生态产品,公平分配生态产品,交换和消费生态产品;实现这条路径,我们就必须采取相应的满足生态需要的生产方式、分配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即采用清洁生产、生态公平、绿色交换和生态消费。  相似文献   

2.
正当前,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已进入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的攻坚期。在5月18日至19日召开的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是关系党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要提高环境治理水平,彰显我国负责任大国形象,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十分关心贵州生态建设,并作出"牢牢守住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的重要指示。作为首批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在  相似文献   

3.
生态建设必须坚持辩证法 ,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建设与经济建设、生态建设与生态保护、生态建设的点与面 ,生态建设的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当前,生态的重要性日益凸现,生态问题正在演变成为当代世界和人类社会的中心问题。加强生态建设,保护自然资源和生态系统,维护生态安全,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正在成为当今世界的共识。通过加强生态建设构建生态文明,是当今人类社会孜孜以求的非传统模式的人口、经济、社会、环境和资源相互协调发展道路的本质与核心。人类社会正在步入生态文明时代,构建生态文明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前提与基础,是当代社会的重要发展趋势。一、生态文明与生态中心论生态文明中的“生态”是人与自然之间高效和谐的生态关系的简称,是…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对“劳动观”的阐述具有工业文明与生态文明的双重视角。对于前者,马克思一方面从具体中抽象出具有永恒意义的劳动价值──劳动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本体论意义;另一方面,又从具体中解读出工业文明的劳动模式(以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为典型)之本根上的人性悖论与反自然性,揭示其不可持续的质底。对于后者,马克思规定了“劳动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关系”的内涵,剖析出个人、社会、人类三重视角中的人与自然的物质变换关系,并提出了如何用生态文明生产方式妥善处理这三重关系,以解决劳动可持续性问题的见解。  相似文献   

6.
齐东平 《实践》2007,(6):25-26
劳动关系是维系人类社会得以存在的最基本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的和谐,对保持企业和社会稳定,促进企业和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和谐劳动关系的建设。  相似文献   

7.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生态建设是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 ,它关系到人类能否继续生存的大问题。如何搞好生态建设 ,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导原则 ,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抓住根本 ,抓出成效。武川县在生态建设中 ,坚持五项原则 ,取得了初步成效。一、坚持综合治理生态建设是一项宏大的改造自然的工程 ,自然界的事物是普遍联系又相互影响的 ,从原因与结果的关系中分析 ,出现生态恶化这一自然现象 ,也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因此 ,我们抓生态建设不能单打一 ,不能顾此不顾彼 ,更不能零敲碎打 ,片鳞片爪必须坚持综合治理的原则 ,治山、治水、治沟、治坡、治风…  相似文献   

8.
没有生态乡村就没有生态安徽,当前安徽美好乡村建设如火如荼,必须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安徽美好乡村建设。按照《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要求,安徽美好乡村建设生态模式可以分城郊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种植-养殖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林业-旅游-保护型村庄生态建设模式以及矿产资源开发区域内村庄生态建设模式等四类。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中生态建设路径,涉及政府、市场与农民三者之间彼此协同互动。因此,要教育各级干部和引导农业企业、农民,把"生态优先"理念融入安徽美好乡村建设;乡村规划以"旧村整治"为主和尊重农民意愿,突出地方生态优势与特色;完善制度保障和生态保护法律法规,构建乡村生态建设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9.
《江淮》2010,(11)
<正>"中国黄山,人类生态第一山"。在这样一个世界最美的地方生活工作,是人一生中的莫大幸福;同样在这样一个世界最美的地方干事创业,更是从心底里期盼拥有一个与自然生态相媲美的政治生态。而用人导向是政治生态建设的核心,对广大干部具有鲜明的导向作用,对政治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0.
王延东  王一迪 《新长征》2009,(11):32-33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主体,是协调人与自然的关键和纽带,是生态文明的重要载体。作为森工企业必须肩负起建设生态文明、实现生态良好的光荣使命,必须走以生态建设为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必须在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进程中发挥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江淮》2008,(9)
党的十七大首次把"生态文明"写入报告,这是建设和谐社会理念在生态与经济发展方面的升华,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建设的高度重视和对全球生态问题高度负责的精神:建设生态文明,对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科学地揭示了人类劳动的生态内涵,即劳动的生态本质、生态尺度及生态功用。从这个层面看,马克思的劳动观是生态劳动观。认真解读马克思的这一重要思想,在今天仍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温莲香  朱红 《求实》2012,(10):12-16
马克思在对近代工业文明社会人与自然异化关系的批判和反思的基础上形成了具有生态意蕴的劳动概念。在劳动概念中马克思提出了劳动的生态要素、劳动的生态尺度和劳动的生态本质等丰富的生态思想,对于指导我们今天的劳动实践,确立科学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方式,有效消除生态危机,建设生态文明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4.
<正>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完善生态保护补偿制度。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乡村振兴要在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上下功夫。产业生态化坚持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以节能减排、提质增效为主要目标,对传统产业的生产方式、产业结构、流通和消费方式进行生态化改造;生态产业化着力推动生态要素向生产要素转变,建立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循环机制,实现生态资源的保值增值,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产业生态化和生态产业化”(以下简称“两化”)蕴含的绿色发展理念,是构建高质量现代化经济体系和建设现代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推动“两化”融合发展,两化对打造荆楚先行区建设的强劲“绿色引擎”具有深远意义。  相似文献   

15.
董彪  张茂钰 《求实》2017,(4):4-12
生态危机直接表现为人与自然的关系危机,其实质是人的生存与发展危机。从人学的视阈来看,生态危机源自现代性的思维方式和发展模式,一是近代以来的认识论的人类中心主义,导致了人对自然的客观主义、物质主义和工具主义态度;二是工业革命以来对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的资本主义利用,导致了资本对人和生态的双重掠夺。要化解生态危机,促进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将"绿色发展"融入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理念和模式之中,推动生态文明建设,谋求人类发展的共同福祉。  相似文献   

16.
《探索》2017,(5)
政治生态建设与县域治理之间具有较强的内在逻辑关联。一方面,良好的政治生态是县域治理的有力支撑,能提供和涵育促进县域治理的社会资本;另一方面,县域治理也会反过来对政治生态发挥型构作用。在关注县域政治生态建设过程中,明晰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的建构理路与框架设计是一个基础性议题。总体上看,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不仅要基于政治生态自身的特性,而且要关照县域治理的实际需求和目标期待,即基于政治生态的本质要求、体现县域特色、树立鲜明的价值导向性、坚持过程与效度的双重考量。在明晰县域政治生态评估体系建构的总体思路之后,还需要对其基本框架作出合理设计。经验表明,政治生态评估体系的建构必须考虑各相关因素或者说子系统的影响。因此,其基本框架理应从价值取向系统、制度规范系统、行为行动系统、内外监督系统、政治清廉系统、外部环境系统等角度考虑。  相似文献   

17.
立足于政治生态的宏大视野,从文化、利益、制度、法治四个维度,分析党内政治生态资源流变的深层因素,以及加强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多维路径,对于提高新形势下党的执政规律、治国理政规律的新认识,进一步开创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境界具有重要价值。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雾霾"产生的文化根源,必须筑牢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文化根基;针对党内政治生态"退化"产生的利益根源,必须加强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利益协调;针对党内政治生态"污染"产生的制度根源,必须注重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制度创新;针对党内政治生态"恶化"产生的法治根源,必须强化党内政治生态建设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8.
张云飞 《理论学刊》2012,(4):85-89,128
统筹兼顾,是事物所具有的整体和部分、均衡(平衡)和非均衡(非平衡)的辩证法在发展观上的具体运用和在方法论上的创造性发展,也是我国生态建设实践经验的科学提升.它不仅具有明确的生态指向,而且具有直接的生态价值.在实现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将统筹兼顾确立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思维,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努力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者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21,(4)
异化劳动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阐述异化劳动的具体内容,马克思揭示了资本家和工人之间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展现了其对于私有制条件下人与自然、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担忧和思考。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为基础,结合新的时代特征,梳理异化劳动理论的脉络,窥见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态学意蕴,探究异化劳动理论的生态意义及其对当代的启示,能够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局面提供理论遵循。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资本论》一卷一篇关于商品的拜物教性质及其秘密中谈到: “劳动产品一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人类劳动的等同性,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等同的价值对象性这种物的形式,用劳动的持续时间来计量的人类劳动力的耗费,取得了劳动产品的价值量的形式,最后,劳动的那些社会规定借以实现的生产的关系,取得了劳动产品的社会关系的形式。”(《资本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