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作者简介     
蔡骁龙(1980-),男,湖北武汉人,笔名龙剪,中国剪纸家协会会员。自幼喜爱剪纸,已完成原创作品200余幅,在创作探索中,逐步形成了“新、雅、精、真”的龙剪艺术风格。  相似文献   

2.
武汉人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日常生活中 ,积淀了丰富的文化个性 ,它包括一些负面因素 ,内敛、疏离、情绪化和世俗的趋向使武汉人缺失一股张力而生排斥 ;另一方面 ,武汉人文化个性中也蕴涵着诸多正面因子 ,宽容、重情、开拓情怀让武汉显得包容而有吸引力。因而 ,武汉与武汉人常令人产生矛盾的情愫 ,惟其致力于负面因素的调整克服与正面因子的发扬光大 ,武汉才会成为一个流光溢彩的可爱城市 ,武汉人才能成为魅力四射的城市人群  相似文献   

3.
《湖北行政学院学报》2013,(3):F0002-F0002
俞良早(1951--),男,湖北武汉人。现为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博士生导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国家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省级重点学科首席带头人,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中国马克思恩格斯研究会常务理事,中国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学会常务理事,江苏省科学社会主义学会副会长。  相似文献   

4.
《武汉公安干部学院学报》2008,22(2):F0003-F0003
唐宏发,男,1955年10只出生,湖北武汉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8年参警,现任武汉市人民警察培训学院侦查业务训练处处长,副教授,武汉市高校学科带头人。多次受到武汉市公安局嘉奖和被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2005年,被中共武汉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授予“全市高校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工作者”称号。  相似文献   

5.
2020年1月23日,武汉迎来封城时间3这种极为特殊的管制方式,让许多武汉人感到恐慌和焦虑,1990年出生的武汉市青山区钢花小学音乐教师华雨辰也是其中一位。看着网络上各种新闻,当天,华雨辰就决定:加入志愿者的队伍,为自己的城市出一份力。她在朋友圈宣告:“封城就封,我们自己的城,我们自己守。”  相似文献   

6.
杨汉清教授     
杨汉清,男,汉族,1928年6月生,湖北武汉人。1949年参加工作。1950年8月毕业于中原大学教育学院,此后一直在华中师范大学工作。  相似文献   

7.
2021年元旦刚过,一则未经官方证实的小道消息在武汉人的微信间流传,大意是,有一名外地的新冠肺炎确诊患者于1月3号和4号在武汉市人员最为聚集的汉正街、武昌火车站等地停留了较长时间……  相似文献   

8.
2011年7月13日.香港联交所大盘,一行行红绿数字纵横排列、跳跃起舞,牢牢吸引着众人的目光。卓尔发展,紧紧地嵌入了大盘当中,对于湖北来说,这是极具纪念意义的一刻。继东风集团股份公司之后.时隔六年,港股的大门再次被武汉人叩开,并且,是第一家湖北的民营企业。  相似文献   

9.
叶建华,男,1956年3月出生,湖北武汉人,大学学历,中共党员。1974年8月参加工作,1980年4月参警,现任武汉市人民警察培训学院警事训练处处长,副教授,三级警监。多次受到武汉市公安局嘉奖和授予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优秀公务员等荣誉称号,并被武汉市公安局荣记个人二等功一次。叶建华副教授在繁重的行政工作压力下,坚持深入公安基层和一线调研,坚持教学训练工作,承担了《手枪射击》、《警械使用》、《徒手防卫与控制》、《一招制敌》、《警务实战技能战术训练及教学组织》等技能和战术课程的教学和训练指导工作。他治学…  相似文献   

10.
在《论语》中,包含了孔子丰富的言语道德思想。孔子不仅注意到了言语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而且把它提高到了治国安邦的道德高度,提出了“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的著名论断。而“吉德”、“言礼”、“言仁”、“言忠”、“言信”五个方面的有机统一,构成了孔子言语道德思想的核心内容。“言德”是总纲,“言礼”、“言仁”、“言忠”、“言信”是言语行为的道德准则,是“言德”的具体化。  相似文献   

11.
宪政权力源自“人民”,“人民”观决定着宪政的航向。中国究政史上“臣民”观向“人民”观的转变标示出中国宪政的发展历程。清末立宪固守专制的“臣民”观,宪政改革失败。中国资产阶级宪政时期确立了资产阶级“人民”观,推动了社会发展,但“人民”仍不自由平等。中国无产阶级践行马克思主义无产阶级“人民”观,依靠“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进行社会主义宪政建设,最广大“人民”实现了自由平等。社会主义宪政时期,无产阶级“人民”观发展为阶层“人民”观,“人民”成为公平正义的载体。最广大“人民”是社会主义宪政的目的,“人民”观的创新对社会主义宪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的内在联系,指出了“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的不同定位,从而揭示了“三个有利于”与“三个代表”的辩证关系。  相似文献   

13.
法国实际上是后马克思主义生成的大本营。1956年苏共“二十大”和“波兹南事件”、“匈牙利事件”之后,法国思想界十分活跃,除了原有的“存在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之外,不仅出现了所谓“反叛性”的马克思主义,而且还出现了“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这些或多或少与马克思主义相左的“马克思主义”构成了当下流行的“后马克思主义”的前史。  相似文献   

14.
从本体、工夫、修身理想三个层面论述了“在我之学”这一思想。“在我”体现了朱熹“万理具于吾身”的本体论思想,即“理之在我”,阐述了“理”与“性”“道”之间的关系;以及“修德行仁,天命在我”的工夫论思想,即修养“在我之心”。“在我之学”旨在时时地“反身而诚”“反观内视”,完善君子的内在德性,通过“在我”这一根本方法从而实现“君子”人格的修身理想。  相似文献   

15.
中西文化传统中的“宽恕”是大不一样的。西方的“宽恕”是“为爱而爱”的终极关怀,体现了其“原罪”的价值维度。“原罪”说使“罪”被绝对化、先天化,人的尊严、权利、责任被绝对化、先天化了,并由此造成了信仰维度的存在。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自知。中国的“宽恕”是纲常伦理的处理原则,体现了其“原善”的价值维度。“原善”说使属性、本性被绝对化、先天化,人是自己的救主,人性高于神性,罪恶只是外来的污染,因而不存在共同责任,只存在道德责任。它“宽恕”的是可以“宽恕”的,并非不可“宽恕”者。这是对人的局限性的无知。但是,只有“宽恕”不可“宽恕”者,宽恕才存在。所以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宽恕”不是“宽恕”,“慈悲”不是“慈悲”。  相似文献   

16.
动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需求,只要事物存在,运动是必然的。在“形态之动”中,“动”便是起因,是事物变化的开端;“形态”便是事物运动过程的体现,是变化的累积存在结果。没有了“动”,就没有了变化,就没有了千奇百怪的物质“形态”;反之,“动”又是由这些变化的存在而得到维持的。因此,我们解释“形态之动”,需从“形态”和“动”两个基本基本问题的内涵进行理解。一、形态”释义与“形态”的美。形态,是事物内在本质在一定条件下的表现形式,包括形状和情态两个方面。因此,我们就需要分别理解“形”和“态”的概念。何谓“形”?“形”是事…  相似文献   

17.
从“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中国共产党在关键历史节点接续回应了“建设什么样的执政党、怎样建设执政党”等重大课题,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辩证智慧。与“两个务必”相比,“三个务必”是在新的历史方位和中心任务下提出的,并与时俱进增添了新的内容,同时二者又具有相同的价值旨归、功能导向和理论基础。科学把握“两个务必”到“三个务必”的“变”与“不变”的辩证关系,要正确认知“变”与“不变”的关系,坚持在“变”之要求中把握“不变”之根基,并以“不变”之根基应对“变”之考验。  相似文献   

18.
浙商转型与浙商的代际更替紧密联系,老一代浙商创业者将在今后的一二十年时间内完全退出历史舞台,文章提出接替他们的新浙商群体的主体部分不是“富二代”,而是崛起中的草根创业者。潜在的新生代浙商群体具有明显的“代特征”,即生活条件优越化,人力资本知识化,自我定位主流化。与老一代浙商相比,潜在的新生代浙商成长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迁,在物质环境方面发生了从“山多地少”、“条件恶劣”到“衣食无忧”、“分层明显”的变化;知识环境方面发生了从“农民出身”、“艺工起家”到“读书学习”、“知识经济”的变化;群体意识环境方面发生了从“边缘生存”、“模仿创新”到“融入主流”、“网络时代”的变化。潜在的新生代浙商培育需要在变化的环境中因势利导。  相似文献   

19.
随着近年来台湾问题的升温,“台独”成了两岸间最热门的话题之一。然而,“台独”的心理基础与文化基础却很少引起人们的关注。本文认为,由台湾乡土意识质变而来的“台湾意识”是“台独”的心理基础,而由台湾文化“本土化”发展来的“文化台独”则是“台独”的文化基础,同时两者又互相纠缠,互相作用。本文分析了有关“台湾意识”与“文化台独”的各个方面,提出了“慎待‘台湾意识’”,“反制‘文化台独’”的论点,相信对探讨如何实现两岸间的和平统一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20.
关于主体、主体性与主体间性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主客二分的对象化思维模式,遮蔽了对“主体”本身领悟的可能性。“主体性”肇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德国古典唯心论那里展示为“自我意识的运动”。“主体性”积淀和涵盖全部人性,应当超越德国古典唯心论。作为内涵更为丰富深刻的范畴,“主体间性”或“交互主体性”伴随着对于“生活世界”的重视,而成为新的重要的哲学课题。胡塞尔在“生活世界”和“交互主体性”思想中突出“交往”和“有效性”,开了哈贝马斯“交往理论”的先河。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理解“主体间性”,并强调“以言行事”,才能真正进入实际的“交往”和“主体互动”,从而营造出主体间得到共识和沟通的语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