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金福 《唯实》2003,(5):4-8
命题的意义不是由社会或读者赋予的 ,而是由作者赋予的。从“回到马克思”与“回到康德”的真实意义来看 ,它们不是同类的命题。“回到康德”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认识论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否正确”的问题 ;“回到马克思”表现的是阅读文本的解释学视野 ,关注的是文本作者的思想“是什么”的问题。因此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会束缚认识的发展的观点 ,曲解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无效的批评 ;认为“回到马克思”的口号表现了客观主义的解释学立场的观点 ,虽然把握了该命题的真实意义 ,是有效的批评 ,但其解释学观点却是错误的 ,而且与其批评实践相矛盾。  相似文献   

2.
美和审美一直是千百年来哲学家、美学家孜孜不倦进行探究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原理虽然给美和美学的研究指出了方向,但权威的马克思主义美学体系尚未完全确立。重新以当代视角审视和发掘德国古典哲学家康德的美学哲学思想价值,对我国哲学、美学、心理学、文艺学相关理论的完善、繁荣、发展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3.
王军 《理论建设》2012,(4):21-24
信息公开制度中的“隐性阴影”,即公开制度中存在的隐性盲点,该盲点被操纵者利用形成潜伏程序,名义程序运行因而被潜伏程序实质性地架空,从而产生公开程序失灵,执法效果脱轨,引起公众不满。而现实中,大家仅仅简单将其归于腐败,未能发掘其运作机理,于是,不能为问题的解决提供条件。为此,必须全面梳理与公布行政信息的项目,以效果为目的,设定信息公开的项目,并增加其可验证性,促进行政法治。  相似文献   

4.
丁启文 《前线》2010,(2):62-63
<正>波澜壮阔的1949年已是一段历史,一段有点遥远的往事——毕竟60年了。通过六位特定人物的经历,穿过时间隧道,从不同层面,再现当年的情景,存一段史料、一段故事,诠释一个严肃的所以然,是《难忘一九四九》这本书的一大特色,也是它的一大优势。  相似文献   

5.
《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是1784年康德60岁时写的一篇论文。康德一般不大谈论历史,但是在这篇论文中,康德可以说第一次全面地阐述了他的历史观。因此,通过研究康德在这篇论文中所表达出来的历史观,无疑对理解18世纪启蒙思想家们的历史观有直接的帮助。而且,作为德国古典哲学奠基人的康德,其历史观也深刻影响了黑格尔,通过黑格尔又对马克思的历史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维护党中央权威,决不是一般问题和个人的事,而是方向性、原则性问题,是党性,是大局,关系党、民族、国家前途命运。”[1](P84)1873年,为批驳巴枯宁提出的反对权威的错误思想,恩格斯写下了《论权威》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恩格斯对否定一切权威的无政府主义学说进行了深刻批判,成功维护了第一国际的领导。站在新的历史阶段,重读《论权威》这一光辉著作,对于推动中国共产党实现思想、意志和行动统一,凝心聚力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曹建平 《世纪桥》2007,(8):75-76
后工业时代的来临对工业社会的"法治"治理模式产生了巨大的冲击,要求社会治理模式实现由法治到德治的转变。新时代治理模式的构建急需一次新的启蒙。张康之教授在其著作《公共管理伦理学》中运用现实历史主义的方法,以其独特的视角系统地阐述了社会的治理发展趋势,并建构性的提出了以德治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治理模式,对后工业时代治理模式的建构具有重大的启蒙意义。  相似文献   

8.
有的同志认为,中译本《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最彻底的决裂”的译法不符合马克思、恩格斯的原意。综观德、美、法、俄文版,联系马克思主义其它原理,特别是根据社会主义革命实践经验,“最彻底的决裂”不如译为“最根本的决裂”更符合马克思、恩格斯原意。前者是一种形而上学的否定观,后者体现了辩证的否定观。辩证的否定是新事物对旧事物的质的根本否定,并不是对旧事物一切因素的全盘抛弃,没有任何的保留和继承。而所谓“最彻底的决裂”则意味着,社会主义社会对资本主义社会的否  相似文献   

9.
垣纪宣 《先锋队》2010,(8):43-43
一是与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结合起来。单位“一把手”总体负责本单位党员领导干部执行《廉政准则》情况,班子成员违反《廉政准则》相关规定的要追究单位负责人的责任,一般干部违反《廉政准则》的要追究分管领导的责任。二是与民主生活会相结合。各单位要在民主生活会召开前就执行《廉政准则》的情况向党内外广泛征求意见,根据《廉政准则》执行落实情况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切实通过民主评议、民主监督、  相似文献   

10.
潘璠 《前线》2010,(1):46-48
<正>回顾2009年,世界经济形势起伏跌宕,实属近年来之罕见。中央采取的一系列宏观调控措施,对减轻金融危机影响、实现"保增长"的目标,发挥了积极作用,取得了明显实效。恰如前不久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所指出的: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人民"有效遏止了经济增长明显下  相似文献   

11.
《共产党宣言》中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充分展示了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辩证统一、历史主体性原则和共产党先进性原则。《共产党宣言》所揭示的这些原则仍然具有极强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阐述的“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实质上是马克思主义群众史观理论的浓缩、精华和集中概括。在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过程中,一些社会主义国家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背离“两个绝大多数”思想的倾向,英雄史观思想以不同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导致社会主义事业发展中出现曲折和反复的极其重要的原因之一。今天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就必须认真学习、研究和掌握“两个绝大多数”思想,并真正使之内化为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群众的基本素质和行动。  相似文献   

13.
最近,由中宣部理论局组织编写的《六个“为什么”——对几个重大问题的回答》(以下简称《六个“为什么”》)一书出版发行了。《六个“为什么”》是加深广大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领会和把握、推动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读物,是学习宣传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的又一力作。  相似文献   

14.
作者简介曹尔阶,1929年生,江苏省东台市人,研究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新中国成立后,长期在财政部、中国建设银行从事投资管理的实践和理论研究工作,主要著作有《新中国投资史纲》《中国证券市场研究与展望》等;曾主编和参与主编《当代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管理》《中国建设银行40年》等。  相似文献   

15.
蔡立莉 《湘潮》2013,(1):60-61
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康德一生所追求,并试图解决的问题。《纯批》不仅是探讨经验知识如何可能的,探讨如何设置纯粹理性确定和可靠的限制,更是探讨作为一门科学的形而上学如何可能的。如是,浅析《纯批》中三个大纲式的如何可能问题,并弄清楚之间的逻辑关系对理解《纯粹理性批判》一书的要旨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6.
“为什么学习马克思主义、怎样学习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入学习观的根本问题。立足中国文化土壤,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共产党人对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基本态度,也是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怎样对待马克思主义”所持的基本态度。中国共产党人的学习观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从产生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不仅源于马克思主义的民族性,还源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相通性。从内容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包含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和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实践经验。从形式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反映了当代中国共产党人运用中国的民族文化概念和语言阐述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核心思想的理论表达形式。从实质看,中国共产党人学习观的民族意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宗旨和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有机结合起来的最高思想境界。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对“积弱积贫”和“走向辉煌”的两个截然不同的80年进行分析比较,由此得出结论:只有中国共产党才能使中国从最悲惨的境地向着光明前途实现伟大的历史转变。  相似文献   

18.
香港出版的《墓碑》一书,称我国三年困难时期"饿死3600万"人。最近几年,孙经先教授连续发表了数篇文章,对三年困难时期我国人口变动问题进行了分析,坚持用事实揭露《墓碑》一书大量使用伪造的、被篡改的和极为荒谬的数据,明确指出"饿死三千万"是重大谣言,并正在编著《还历史以真相》一书。重要的历史见证人、93岁高龄的国家统计局原局长李成瑞同志为该书作序:《有力揭批"饿死三千万人"谎言科学研究"三年困难时期"人口真相》。最近两年,杨继绳先生又于2012年9月17日在纽约时报中文网发表《脱离实际必然走向谬误》,并于2013年12月在《炎黄春秋》第12期上发表《驳"饿死三千万是谣言"》。孙经先教授这篇反驳文章,对"饿死三千万"重大谣言的来龙去脉作了辨析,以正视听。  相似文献   

19.
《世纪桥》2015,(7)
社会心理学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说服者、说服对象、说服信息和说服情境是受众态度改变的四个要素,同时态度改变的效果与受众的认知、行为和情感密切相关。本文拟用态度改变理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读本《马克思为什么是对的》进行分析,提出要以态度改变四要素为切入口,以受众的情感、行为和认知为突破口,增强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的实效。  相似文献   

20.
关于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几个基本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海国 《世纪桥》2007,(10):121-122
"形势与政策"课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由于对"形势与政策"课程学科的理论地位、教材规范性、师资构建等这些基本问题认识不足,造成高校"形势与政策"课程体系建设滞后,课程弱化。因此,只有对这些问题深刻全面理解,才有可能提高"形势与政策"课教育教学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