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发端自20世纪后半期的"结社革命"见证了公民社会的全球复兴,拓展乃至重构了国家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与制度空间。然而,现有的结社革命理论并没有能够认真对待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的关系。一方面,从主权的视角来看,结社革命固然是个人权利成长的历史表征,但它同样是一个主权观念不断被重塑的产物;另一方面,对公民社会组织与主权国家之间关系的考察表明,如何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则需要我们进一步从关系性视角反思主权的正当性,重解主权,乃至为公民社会组织的兴起提供合法性依据。 相似文献
2.
从1942年5月开始,陕甘宁边区高等法院通过法院系统内部上下级部署工作和学习任务的形式,以县为单位,由各县审判人员对本县的风俗习惯进行了比较系统的调查和甄别。截止1944年9月,该院共收集到8个县69条具有权利义务内容的民事习惯,并由收集者对之进行了初步的甄别。在此基础上,该院在民事案件的审理中适用了某些习惯。民事习惯的调查、甄别和适用,促进了审判人员对社会的了解和对民事习惯的认知,丰富了民事案件审判工作。该院虽然对所收集到的习惯进行了简单的整理,但未能完成系统的分析,也未制定出相关的政策和规则,因此这次调查未能发挥出更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3.
Stephen Walters 《国际比较与应用刑事审判杂志》2013,37(1):61-71
Correctional officers are the most numerous of staff in correctional institutions, and thu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in the functioning of the prison. Previous research has identified a subgroup of correctional officers who have been termed “custody oriented.” These officers value the security and supervison aspect of corrections work, and many times hold negative attitudes towards inmates. In order to ascertain the variables that may give rise to a custody orientation and to determine if these variables operate cross‐culturally, the attitudes of American (n = 229) and Canadian (n = 339) correctional officers were examined. The custody orientation of both groups was virtually identical, but the determinants of this custody orientation were quite different for the two groups of officers. 相似文献
4.
GIORA RAHAV 《国际比较与应用刑事审判杂志》2013,37(1):63-74
Theoretical considerations lead to the hypothesis that the dispositions of juvenile cases affecting Oriental Jews will be harsher than those affecting European Jews in Israel. Further, that Arab juveniles will be dealt with more harshly than will either European or Oriental Jews. Analysis of official delinquency data reveals that this is the tendency. However, the authoritarian structure of the Arab community rather than prejudice explains the difference in handling Jewish or Arabic cases. 相似文献
5.
6.
Ming Jin 《Frontiers of Law in China》2010,5(1):1
It is still a hot debate: Does China still have the rights to civil claims for war reparations from Japan in spite of its signature of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of 1972?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has recently made a number of relevant judgments on this issue, which have cited several specific reasons and have touched on the principles of customary international law and the officially disclosed negotiation documents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China-Japan diplomatic ties. This paper is a response to the reasons cited by the Supreme Court of Japan, which analyses the controlling doctrines and issues involved in this debate, including the Framework of Peace Treaty of San Francisco with Japan, the legal effect of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the Peace Treaty between Japan and Taiwan (China). Through this analysis, this paper reaches the conclusion that the Sino-Japanese Joint Communiqué does not waive the civil claims of China for war reparation. 相似文献
7.
石经海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2,4(2):92-97
科学客观地确立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的关系,不仅是拘留理论深入研究的需要,也是拘留立法和拘留实践发展的需要,本文在考察对该关系的众多观点的基础上,认为当今的司法拘留与民事拘留是一种广义交叉关系和狭义全异关系,主张这两种关系中的“民事拘留”名称应被具有个别性的具体名称所取代。 相似文献
8.
9.
刘拥 《西南政法大学学报》2006,8(6):73-76
瑕疵证据主要是指在形成过程或者形式、审查程序等方面不合法的证据。瑕疵证据不同于非法证据,瑕疵证据的收集并未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者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但由于瑕疵证据存在瑕疵,其证明力受到削弱或者消解,需要其他证据予以补强,且如果证据存在重大瑕疵,法律规定其不能被采信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人民法院生效判决、裁定采信了存在重大瑕疵的证据并作为认定事实的主要证据的,检察机关应当提出抗诉。 相似文献
10.
论民法作为政治文明的法制与文化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西方历史中,民法精神提供了推动政治文明进步的直接动力。民法作为政治文明法制与文化基础之根源在于, 政治文明以市民社会为基础,民法为市民社会基本法,民法文化为市民社会之文化。民法培育了政治文明系统的 基本要素,提供了促进政治文明的社会动力,并创造其运行的外围环境。中国的政治文明建设,应以民事立法的 发达为基础,并依赖于民法成为最广泛的社会文化,中国民法典则当然地承担这一政治使命。 相似文献
11.
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之商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我国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并未如大多数学者所认同的那样已经确立,两大法系各主要国家也并没有将其作为通则.对确立我国民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提出了质疑,分析了其存在的非理性,主张对非法证据实行"分离论",通过追究非法取证行为的刑事责任或侵权责任来进行救济. 相似文献
12.
先刑事后民事原则对于节省诉讼资源,提高诉讼效率有重要价值,但实务中其效力的过度扩张严重损害了民事案件当事人的利益,背离了现代诉讼的民主与公正价值,应严格界定其内涵和适用条件,明确其作为原则而非规则的属性。 相似文献
13.
14.
民事再审程序与二审程序之间的根本区别在于再审程序有着存在在先的生效裁判,这是探讨再审程序任何问题的根本基点。对民事再审发回重审制度的探讨不能仅置于二审程序框架下,虽然二者具有相似的地方,但并不等同,而应有自己的性质要求。 相似文献
15.
对民法本位的新审思——从民法基本原则及价值谈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法基本原则含效力贯穿于民法始终的根本准则及具有一定宣示价值的特别规则。公平原则是民法基本原则中的核心原则。近、现代民法价值取向的特征分别是安定性和妥当性,它们的主要价值取向都是公平和秩序。民法本位是民法的根本指归。近、现民法本位未变,即都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个人本位比权利本住更为本原,称其为民为本位,则更确切。可在广义社会法下的经济法等和其它行政法中确定社会本位乃至国家本位。民法本位是民法的出发点,民法价值是民法的归结点,均蕴含并体现在民法基本原则中。 相似文献
16.
抗战时期陪都新闻教育钩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抗战时期,重庆新闻学教育处在当时国内的中心地位,并且,在完全西方新闻教育模式的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我国新闻教育的传统模式,呈现出本土化的特点,研究当时的新闻教育思想、师资配置、课程设置,学生的学术研究、校内实践、新闻实习等方面的内容,对我们当代新闻学教育仍旧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自然人民事责任能力理论的重新检讨--兼论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民事责任归属的立法选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切自然人都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责任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与民事行为能力无关,而取决于民事权利能力。被监护人致人损害的,应适用过错责任的归责原则。无民事行为能力人因为不存在过错,不承担民事责任。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致人损害时,被监护人自己如果有过错,应当承担民事责任。监护人在其履行监护义务时有过错的,应对被监护人致人的损害承担民事责任。我国关于被监护人致人损害民事责任归属的立法有修改的必要。 相似文献
18.
行政诉讼与民事诉讼是两类不同性质的诉讼。从诉讼客体、诉讼目的、诉讼主体、受案范围等方面静态地看,二者本不应存在交叉问题。但在司法实务中两大诉讼经常相互交织,且在审判实践中成为法官棘手的难题。就民行交叉案件审理中存在的问题、国外相关规定与实践以及审理模式进行粗浅探讨。 相似文献
19.
民事法律行为是民法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其名实相符的理解应是与当事人的意志有关的,具有民事法律意义(或产生民事法律效果)的行为.对如何理解这一表述、其外延如何及与相关概念关系做了分析. 相似文献
20.
马长山先生所著《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一书,沿用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的理论逻辑,以理想类型的公共领域和市民社会作为社会坐标和价值标尺,同时借助具体翔实的实证材料为读者展示当代中国"看得见的市民社会",以此阐释民间社会组织与法治秩序的内在关系,揭示民间治理的法治诉求。然而,该书更多地从政治哲学的理论维度,对法治进程中的民间治理进行功能定位和价值探讨,没有很好地从现实经验出发利用社会理论分析民间治理内在的秩序生发机制,因此,移植而来的理论框架仍不能完全适应悖论社会的实践逻辑。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