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0年8月,我国同印尼复交,中断了近1/4世纪的印尼华侨华人同我国的关系,又重新逐步活跃起来。印尼是全球华侨华人最多的国家,当地华人同中国的关系自然引起世人的关注。本文着重探讨复交前后华侨华人同中国各方面的关系。 认同中国时期:关系密切 本世纪60年代以前的荷印政权和苏加诺政府时期对华侨华人采取了较为宽松的政策,中国政府在1955年以前实行争取华侨的政策,因而此阶段是印尼华侨华人认同中国的时期。 华侨认同中国的主要原因是:他们是中国在海外的移民。历史形成的血缘地缘、同种同文、乡情族谊等关系使华侨难以割断同中国故土的联系,何况,“我国的移民是‘暂居性’,  相似文献   

2.
印度尼西亚(以下简称"印尼")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实施的重点合作国家之一,印尼华侨华人是倡议在印尼实施的重要参与者。倡议在印尼的实施将面临着中印(尼)贸易不平衡、印尼民众对倡议认可度不高和印尼国内排华情绪的挑战。印尼华侨华人参与倡议的实施,可促进中印(尼)经贸合作,缓解中印(尼)贸易不平衡的现状;可积极改善与原住民的关系,提升印尼民众对倡议的认同度;可借机增强自身实力,进一步发挥中印(尼)沟通桥梁的作用,助推倡议在印尼的顺利实施,实现互利共赢。  相似文献   

3.
澳门土生葡人是澳门长期历史发展中形成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最初是葡萄牙人与印度人、马来人、日本人通婚而形成 ,后逐渐以中葡混血儿为主体。目前 ,澳门有土生葡人约1万人。从人种看 ,土生葡人具有欧亚两种人的血统 ;从文化上讲 ,则兼具东西方文化特色。土生葡人一般都虔诚地信仰葡萄牙国教天主教。据统计 ,澳门土生葡人中信仰天主教的人超过80 %。由于长期共处于澳门这个华人居多的社会 ,澳门土生葡人对华人的宗教信仰也持开放态度 ,不少土生葡人对华人的纪庆习俗和迷信禁忌亦步亦趋 ,最典型的是供奉关公大帝。在传统习俗、生活和…  相似文献   

4.
陈杰 《八桂侨刊》2021,(1):69-77
印度尼西亚是“一带一路”沿线重要的节点国家,印尼华人是印尼国家多元民族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印度尼西亚不同历史时期,他们都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著名的海外华人研究学者,廖建裕先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印尼华人和东南亚华人进行了深入研究和探讨,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本文介绍他的学术生平、学术贡献以及他对印尼民族国家建构的理论和观点。  相似文献   

5.
后苏哈托时代印尼的慈善事业得到蓬勃发展,华人精英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印尼华人精英的慈善活动具有重视教育、投入数额大、社会影响大、超越族群界限和明显的代际变化等特点。影响印尼华人精英慈善事业的因素是多元的,随着印尼华人政治、经济地位的不断提高,他们对印尼的认同感不断加强,华人精英必将在印尼社会慈善事业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印尼华侨的各种认同观念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其中尤以政治认同的变化为突出;由于政治认同的变化在诸认同变化中是一种带有根本性质的变化,因而它对印尼华人社会和华印(尼)两族之间的关系带来一系列的影响。本文拟主要论述引起印尼华侨政治认同变化的时代背景和原因及其过程,并探讨由于这一变化对印尼华人社会和华印(尼)两族之间的关系所带来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苏哈托欠下华人两笔血债 印尼华人估计总人口为1000万。印尼官方的中央统计局的数字要低一些,华人总数为817万,次于爪哇族和巽他族,位居第三,约占印尼总人口的4%,他们绝大部分加入了印尼籍。许多华人在印尼世代定居,不但采用了印尼人的姓名,而且在语言、生活习惯等方面  相似文献   

8.
张小倩 《八桂侨刊》2021,(3):20-26,34
基于印尼历史、政治与文化沿革的独特性,印尼华裔认同的变化与现状成为国内华侨华人研究的热点之一.爪哇是印尼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地,观察当地华裔认同变化特别是现状,对于印尼华裔研究具有典型意义.个体或群体所持有的语言文化习俗作为其认同感的确立与转向的核心基础,其中又以语言为重.因此,对于促进华人自身或族群认同而言,华文教育就显得极为关键.印尼华文教育走过辉煌,遇过挫折,经过断层,当前迎来复苏时期,各种华文教育媒介遍地开花.其中,系统性较强的三语学校,对于印尼华人的文化教育意义较大,对于认同感确立及转向的影响力也较强.  相似文献   

9.
后苏哈托时期见证了印尼华人的族群意识与文化复兴,其中华人历史纪念馆的兴建成为华人族群文化意识复兴的一个重要象征。本文在对印尼华人纪念馆田野调查的基础上,考察了后苏哈托时期华人历史博物馆兴建的动因、机制与意义。印尼华人博物馆的兴建,不仅体现了华人对族群历史文化的追溯与传承,同时也反映了华人与当地的融合与政治认同的变迁。更值得指出的是,华人历史博物馆通过华人参与民族国家建构历史的展示重新塑造了华人的集体与文化记忆。  相似文献   

10.
印尼"9·30事件"后,西加里曼丹的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都受到了极大地限制。苏哈托倒台之后,华人开始大胆地表达自己的诉求,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华人参与政治。然而,种族文化的认同都带有一种政治意图,既种族文化的认同是种族身份的象征。2000年,华人参加了政治权利的角逐,这引起达雅人和马来人对华人文化认同和政治参与的抵制。在西加里曼丹,"迪达优"(Tidayu)概念的提出是达雅人、马来人、华人三个族群多元文化的统一,更是共存、和谐、积极的象征。  相似文献   

11.
荷兰对印尼的殖民统治长达三百多年,深刻地影响了印尼的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直到印尼独立后至现今仍是如此。无论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还是荷印殖民政府时期,爪哇华人在法律上都处于一个比较特殊的地位。荷兰东印度公司时期,华人社会拥有一定程度的法律自主权;荷印殖民政府时期,殖民者逐步将华人社会纳入欧洲法制体系的轨道,华人的法律地位日益低下。19世纪末20世纪初华人民族主义运动的兴起对爪哇华人法律地位的改善起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广西侨乡文化研究中心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撰写的《印尼美达村华人》一书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于2019年9月出版。全书共分为八个章节,共47万字。该书运用人类学、历史学、社会学等学科的研究方法,对印尼美达村华人进行了全面且详细的记述和深刻的探讨。郑一省教授及其团队几下田野,在将近12年的时间里搜寻资料、走访观察。他们不仅对美达村这一小区域了熟于胸,他们的足迹也遍布印尼雅加达、棉兰等城市,在印尼华侨华人的田野中深耕不竭,呕心沥血。他们深入当地华侨华人社会收集第一手资料,终成就了这部佳作。这些翔实的资料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素材,也为后续民族学、人类学等学科学者留下大量珍贵的材料。书中还有诸多作者拍摄的真实照片,能给读者更为清晰直观的体验,生动而真实地反映了印尼美达村华人社会的各个方面。该书不仅给读者以了解异乡同胞漂泊奋斗历史的窗口,也画下了以民族学方法为范式的华侨华人研究领域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似文献   

13.
姓名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语言现象,是社会成员个体和社会身份的象征。印尼华人中文姓名具有鲜明的地域性和性别差异性,与同时代的中国人相比具有传统和保守的特点。印尼华人的姓氏以"陈、黄、林"最多,反映出与中国东南沿海省份的密切关系;双字名优势和用字的性别倾向性表明了中国传统宗族和性别观念对印尼华人的影响;姓名高频用字的集中使重名问题较为突出,表现出印尼华人社团和个体价值观的趋同。在性别和时代因素两个参量上,前者对印尼华人中文姓名的影响比后者更为显著。  相似文献   

14.
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是指移居印尼的华人族群所承传的中华传统文化经过与印尼本土传统文化长期的接触、联系、调整而改变原来性质和模式的过程。本文试从具体文学作品切入,结合对印尼政治、经济及民族意识等背景因素的考虑,主要从中华传统文化在印尼的传承与变异这个侧重面谈谈印尼华人的文化适应问题。  相似文献   

15.
三语学校的创立与发展是当代印尼华人社会发展华文教学的一种重要形式,依托三语学校,在苏哈托时代中断了30多年的华文教学,终于在印尼这个多元文化社会找到赖以生存与发展的土壤与环境。苏哈托威权统治结束后,印尼逐步完善民主化制度与多元文化制度,在此环境下,印尼雅加达华人社会摸索出三语学校的多种模式,并创办了多种类型的三语学校,对华文在印尼的传播发挥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华文教学在印尼复兴的经验表明,华文在海外的推广要适应该国的历史社会与文化环境,印尼三语学校的发展是印尼华人文化适应当地多元文化环境的产物,对推动华文在印尼的发展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跨国化的进程中,移民认同因之有了复杂的层次性和多样性。后苏哈托时期以来的印尼华人,在中国崛起、中印尼友好以及东盟区域一体化的综合因素推动下,跨国活动十分频繁。而作为透视印尼华社重要依据的华人社团与社团领袖则是跨国活动的主要践行者。在跨国主义的趋势下,这些引领华社的跨国行为给印尼华人认同带来一系列新的变化,凸显了当代印尼华社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17.
关耳 《八桂侨刊》2020,(1):93-93
《东南亚华人聚落研究丛书》的第一本书《印尼美达村华人》,于2019年9月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全书共四十七万字。该书是广西民族大学郑一省教授与其两位弟子邱少华和李晨媛前往印尼美达村调研近一年,并在获得大量的第一手资料基础上撰写出来的。这是一部反映印尼美达村华人的迁移史、苦难史和奋斗史的民族志成果。  相似文献   

18.
自1989年2月中国与印尼同意着手恢复两国正常关系的谈判以及1990年8月正式复交后,如何处理印尼华侨华人国籍的问题又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报章上不时登载着有关此类问题的消息。例如当1989年12月中国外交代表团赴印尼谈判时,雅加达《罗盘报》在报道此消息时称:至今大约仍有30万至32.5万保留中国籍的华侨,他们之中的大多数人已在印尼居住二十年以上,这些人的国籍问题有待解决。1990年7月,印尼司法部长萨列说:中国印尼复交后,印尼将优先同中国举行会谈,谋求解决30万印尼华侨的国籍问题,8月底,他重申了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9.
自苏哈托下台以来,研究印尼华人问题的学者日益增多,他们挖掘整理出版了许多资料集与纪念文章,撰写出一些有影响的学术论著,取得了一批成果。由于历史的原因,有关印尼华人的研究存在着人才青黄不接、现存的难得的珍贵资料不易长久保存、当年印尼重大事件变迁的亲历者和目击者多数年事已高,以及研究经费有限等问题,造成研究工作形势依然严峻,应该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重视。  相似文献   

20.
本文以印尼作为案例,论述了印尼华侨华人在推崇中国发展模式、传承并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理解并解释中国体制与政策等方面,对推动中国与印尼关系发展中的作用,为华侨华人更好地在当地生存和发展,为中国外交、侨务部门开展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