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传统官箴形态的演变并非呈现为直线型,而是一个漫长、曲折和反复的历史过程。具体说来,官箴最初的形态以"箴君"为主,但西周出现了"箴官"的萌芽;春秋战国,"箴官"持续发展,并严重挑战"箴君"的主体地位。进入西汉,"官箴王阙"的传统得到复兴,但东汉之时,"箴官"又取得压倒性优势。魏晋南北朝时期,"箴君"与"箴官"呈现"二元并立"之格局。隋唐时期,"箴官"取得了主导地位,但尚有"君臣互箴"的色彩;宋元明清,"箴官"的主导地位被再度强化,并最终走向官吏自箴。  相似文献   

2.
《求是》2014,(20)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考察时召开了市及县区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会上,他给大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以此勉励基层干部。聆听习近平总书记讲话。我们深切感受到他对基层工作的重视和对基层干部的关爱,对"官"与"民"的关系也多了一层思考。作  相似文献   

3.
在传统的官场文化中,人一当了官,往往就会生出些许"官味"来。所谓"官味",就是指为官者的官威、官仪或是官腔、官相。如,表现在官员的出行上,古有鸣锣开道,今则警车开道,异曲同工,皆为显示"官味"。但也有例外,有的官员就没有"官味"。蔡冠洛先生的《清代七百名人传》中,就有一位名叫汤斌的高官。说是顺治十二年九月,汤斌奉旨出任陕西潼关道,  相似文献   

4.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荷泽考察时,他给陪同的市、县委书记念了一副楹联,内容是:"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接着,习近平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这副楹联,凝结着自古以来开明人士对"官民"内涵的思考与判  相似文献   

5.
美国政府公务员“两官分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立言  胡晓东 《学习论坛》2008,24(11):48-51
"政务官与事务官分离"是美国公务员管理的开端,从此,以"两官分离"为基础的文官制度奠定了现代美国政府公务员管理的高绩效.从美国政府公务员管理的实践来看,"大部制"的机构设置解决了公务员管理的组织问题,而"两官分离"制度的确立保证了公务员工作的高绩效.因此,分析"两官分离"制度将对我国今天的政府机构改革起到一定的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6.
《江淮》2008,(6)
三年一届的村级换届选举,让继任的"老村官"重新经受了民意的洗礼,又让脱颖而出的"新村官"领略到当选的"风光"。当颇为激烈的角逐落下帷幕之后,冷静下来的人们就会更多地关注新"官"上任可能要烧的"三把火",而成功当选的新"村官"是否也该扪心自问:我  相似文献   

7.
说“官念”     
"当官",是多么的美丽诱人,"当大官",更令人兴奋不已。"官"与"管"形相近音更相近,当官就意味着管人管财管物,更有人吹嘘是上管天下管地中间管空气,其官职可谓高矣!难怪民谣中把官定为一等公民,其言不谬。"官"像魔法一样牢牢地吸住了一些人,他们  相似文献   

8.
王世奇 《实践》2015,(1):55
<正>近年来,许多省市的各级党员领导干部纷纷走出机关、转换角色,以百姓视角开展"接地气、谙民情"民生体验活动,换位感受群众生产生活环境,查找自身"四风"问题,提出改进管理服务举措,收到了明显成效。"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说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吃百姓之饭,穿百姓之衣,莫道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明清时期挂在河南  相似文献   

9.
正"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习近平总书记日前在山东菏泽考察工作时,给市、县委书记们念的这副对联对领导干部树立正确的执政理念具有重要的启迪和借鉴作用。这副"官德"名联,源自河南内乡古县衙三省堂。对联以朴素和通俗的语言,揭示了官与民、得与失、荣  相似文献   

10.
<正>几千年来,老百姓习惯于把德才兼备、为民办实事的优秀领导者誉之为好官。其实,中华民族的文字博大精深,是浓缩的道,是世界语言符号中最神奇、最美妙的艺术。"官"字本身就被赋予了深厚高尚的文化底蕴。"官"的上半部分是一杆秤,它表示为"官"者办事要公正公平。下半部分有两个"口",可以理解为,上"口"代表领导,下"口"代表下属或群众。上下两"口"由一"竖"紧密相连,意思是说,下"口"向  相似文献   

11.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菏泽召开座谈会时,给市委和县委书记们念了一副河南省内乡县县衙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  相似文献   

12.
冯治 《唯实》2004,(Z1):14-16
兴化市张郭镇党委、政府与时俱进搞改革,努力破解民养官,民愈来愈穷,官愈来愈多、愈来愈懒的千年难题,以镇村干部由"食之者"逐步变为"生之者",调动镇村干部为民创造财富的积极性为主线和目的,创新镇村干部管理制度与激励机制,从2003年1月起,实施干部考核"年薪制",使按劳取酬与竞争的市场经济本质真正进入了干部考核和报酬制度,创造出了"官"不仅"带民致富",而且"为民创造财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3.
宋明晏 《前线》2016,(4):92-93
正2013年11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山东省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讲到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这是悬挂在河南省内乡县老县衙"三省堂"的一副对联,撰联者为清康熙年间的内乡知县高以永。习近平总书记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14.
白杨林 《奋斗》2014,(2):59-59
正习近平总书记在同菏泽市及各县区主要负责人座谈时念了一副对联:"得一官不荣,失一官不辱,勿道一官无用,地方全靠一官;穿百姓之衣,吃百姓之饭,莫以百姓可欺,自己也是百姓。"他说,对联以浅显的语言揭示了官民关系。封建时代官吏尚有这样的认识,今天我们共产党人应该比这个境界高得多。  相似文献   

15.
<正>前段时间,"网红"书记陈行甲"低调"辞职的消息引起热议,用陈自己的话说就是:"我能当个县委书记已是祖坟冒青烟,官当到多大算是大?以我这点底子,能当这么大的官,太够了。"陈行甲不求官有多大,只求岗能匹配,努力做好本职工作,得到了人们的肯定。在干部选任时所能够考察到的资料信息往往  相似文献   

16.
领导干部被中国的老百姓称之为"官"。那么,官的价值是什么?领导干部应具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如何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这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一、"官"与"民"的价值错位马克思主义认为,价值是主客体相互作用关系的前提下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满足效应。价值是在主体和客体的相互作用的关系中形成和实现的。"官"与"民"谁是主体,谁是客体?究竟是"官本位"还是"民本位"?不同的社会形态,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人群,不同的阶级有着截然不同的看法,以此形成了不同的价值观。中国历史上的帝王将相,各种官吏都把他们自  相似文献   

17.
民本不同于民主,在不同思想指导下的为官"官"念也不同.现代"官"念中,许多影响"官德"提高的因素,是在封建社会的民本思想意识指导下形成的.因此,要想提高现代官员的道德水平,必须对民本思想下的为官"官"念进行深入剖析,追根溯源,才能找到提高现代"官德"的钥匙.  相似文献   

18.
《理论与当代》2010,(6):58-59
<正>季建林在3月29日的《北京日报》上撰文指出:"官本位"是封建官僚制度的基本特征。以官为重的封建思想流传了几千年,至今尚有很深影响。表现之一:公共制度与决策设计中将"官"的利益放在优先和第一位,甚至专门为照顾"官"的利益设计某些制度与政策。如:企业改制中让"经营层"控股;公车制度改革中给予高额的  相似文献   

19.
阎根生 《先锋队》2013,(10):15-17
一、做人、做事、做"官"怎样做人、做事、做"官",对党员领导干部来说,是一个理想又现实、平凡又崇高、常说又常新的人生课题。做人是本,人正,事自然直,为官就可能好。做事是基,是一个人展示理想抱负、体现做"官"价值的基础和载体。做"官"是径,是党和人民赋予我们的干事创业平台,是每个党员领导干部为党的事业努力奋斗、为人民福祉拼搏  相似文献   

20.
干部考核由"官考官"演变到加大"民考官"的权重,是一个非同寻常的进步.对于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考官",许多领导特别是那些习惯了"官考官"的领导或许一时还不大习惯,还顺不过架来,这就需要重新学习,逐步适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