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平等是当代政治哲学的研究主题.按照平等的实践历程和实践程度,平等分为形式平等和实质平等双重维度.形式平等体现为平等对待、程序正义和权利平等,它以政治平等为表征;实质平等体现为财富和收入的平等分配,它以经济平等为表征.形式平等为当代政治哲学家普遍接受,实质平等则是检验其对待平等真实态度的标准.在正义意味着平等的时代,社会不能简单停留于形式平等,而应该最大程度地实现实质平等.只有将平等的双重维度内在地统一起来,才能保证平等政治价值和理想的实现.  相似文献   

2.
建立和完善宏观调控体系,已是中国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面临的重大课题。这不只是从市场经济要求出发,从经济领域和经济学角度要研究的课题;也是从政府管理角度出发,是政治学、行政管理学和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要研究的重要课题。一、宏观调控是政府运用国家权力对经济社会事务实行有效管理的基本方式从一定意义上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建立两个体系:一个是完整的以商品价值调节的市场经济体系;一个是与之相适应要建立和完善以政府为主体的宏观调控体系。这两个体系是相辅相承的完整统一体。但宏观调控,不只是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现…  相似文献   

3.
经过三十年改革开放的实践历程,我国现在已经初步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初衷,就是要把市场的竞争机制这只“看不见的手”与政府的宏观调控这只“看得见的手”有效地结合起来。然而如何能够做到二者的有效结合,却是一门经济管理的高超艺术。  相似文献   

4.
论地方政府经济行为对宏观调控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作为区域经济的调节主体,成为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者。由于转轨时期地方政府具有的多种行为特征,使其对宏观调控政策的效率产生着双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当前,在关于平等与效率问题的理论探讨中,提出了不少有价值的论点.但讨论中对一些基本概念和用语往往缺乏共识,各执一词;或用语含混、似是而非.其中最常见的是关于平等与平均主义、平等与社会公平(或社会公正)、平等与效率的关系等许多问题,还大有讨论的余地.笔者拟对此谈些看法,以就教于同志们. 一、马克思主义的平等观西方经济学者谈到平等时,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把平等混同于平均主义.可是,在我们的讨论中,一些人往往也将二者等同起来. 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平等问题时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的思想,同时也为我们解决这一问题提供了方法论基础. 1、平等的内涵,在于用同一尺度去衡量所涉及的不同的人或事物.马克思在讲到按劳分配  相似文献   

6.
朱诗勇  傅芸 《学理论》2012,(16):81-85
平等与效率是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一对矛盾,兼顾平等与效率是社会发展的努力方向。兼顾平等与效率的方式不是建立西方福利制度,而是建立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制度。按照马克思主义的产权逻辑,社会主义公有产权的治理结构要摆正所有者(全体公民)、承包经营者(企业员工)和管理者(经理人员)的位置,前苏联等国家的国有制和南斯拉夫社会所有制都不是社会主义公有产权制度。我国建立兼顾平等与效率的社会必须推动社会主义公有产权运行方式的根本转换。  相似文献   

7.
在改革和现代化建设过程中,平等与效率的问题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关系到全面改革的成败,关系到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能否充分发挥。所以,我们应对这个问题进行深入讨论。1987年5月21日光明日报发表的《调节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价值方针》一文,在这方面作了积极探讨,较充分地论述了起点平等问题,读后颇受启发。但是,该文作者兰秀良同志提出的“效率优先”的观点,值得商榷。如果“起点的平等”能够被人们普遍接受(我是赞成这个观点的),那么,在处理平等与效率的关系时,我认为应该坚持“平等优先”的原则。下面对这一问题谈点肤浅认识,请教于读者及兰秀良同志。首先,根据兰文重新审定的社会主义平等即“起点的平等”进行推理,必然得出“平等优先”的结论。兰文从三个方面论述了起点的平等:一是社会应为劳动者施展才智、谋求利益提供均等的机会,公平地调节必要的竟争;二是起点的平等意味着等价交换原则的贯彻;三是起点平等在分配领域中体现  相似文献   

8.
我国房地产的蓬勃发展,为整个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房地产价格的急速抬升同时并生了房地产的泡沫,对国家经济的长远稳定发展造成巨大隐患。本文由当前我国房地产泡沫的表象及原因入手,深入剖析其内在成因,并从政府角度出发提出对策。  相似文献   

9.
宏观调控,是指国家从经济运行的全局出发,按预定目标对国民经济活动进行调节和控制.以社会化大生产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其运行过程中,既要求市场机制发挥基础性作用,又要求国家宏观调控,以保证国民经济协调运转.因此,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正常运行离不开政府必要的宏观调控.  相似文献   

10.
研究地方政府的宏观调控对于促进地方经济增长、推动改革深入发展、规范政府行为、解决社会经济矛盾和完善管理理论具有现实意义。规范的地方宏观调控体系由调控主体、调控客体、调控目标、调控职能和调控方式构成。深化地方政府宏观调控改革,需要明确划分地方权限,适当压缩地方层级,突出使用财政政策手段。  相似文献   

11.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平等与效率的统一曹新平等与效率是随着市场经济的出现而出现的一对矛盾。资本主义市场经济遵循效率原则得到了很大发展。然而,贫富差距的悬殊使平等原则在资本主义社会越来越流于形式。据此,西方经济学家认为:资源配置的"效率"原则和社会成员收入...  相似文献   

12.
法治政府评价旨在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体现评价的工具理性。本文将政府绩效评价的理念方法导入法治政府建设评价中,衍生出法治政府绩效评价这一新的概念范畴。法治政府绩效评价强化评价的价值理性,体现结果导向与满意度导向,追求法治的公信力,或者说有公信力的执行力。为实现2020年基本建成法治政府的目标,体制内部自上而下的评价应定位为绩效导向的目标考评,同时引入社会评议,推进评价实施权的外部化;在体制外部,应培育独立第三方评价主体。服务于评价的目标及功能定位,指标体系被视为评价的核心问题,决定评价的科学性。作为层次分析法特例,利用专家咨询调查,构建集客观指标评价、专家评议、公众满意度测量于一体,包括制度建设、过程保障、目标实现、法治成本和结果满意等5项一级指标、14项二级指标及41项三级指标的法治政府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广泛的适应性和可检验的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3.
在经济决策中,我们对处理平等与效率问题常感到棘手。例如,在工资奖金的分配上,求平等似乎就该尽量缩小差距,而要效率则需“拉开档次”作为刺激因素;在人事安排上,稳妥而又果敢地裁减“赋闲”的职工,无疑是提高生产效率的必要保证,但这样做又好象与社会主义的平等不尽相符;为了提高经济效率,理应对经营不善、严重亏损的企业出示‘红牌”,而“砸”了这些企业职工的饭碗,又往往与人们的平等观念相抵触……这种平等与效率难得两全的境况,常常使决策者陷入左右为难、进退维谷的地步。而要在这种情况下作出合理的选择,自然需要正确排列平等与效率的价值等级,科学地审视平等的内涵和差别的性质,并在此基础上确立调节平等与效率关系的价值方针。  相似文献   

14.
在区域一体化的实施和推进过程中,各地方政府为追求地方利益,在前期往往表现为动力,后期表现为阻力,呈现出双重力量,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一体化的深入推进。通过静态和动态两个视角,对政府在区域一体化中的双重力量进行分析后发现,既要强化动力来壮大积极力量,又要消除阻力来减少消极力量,坚持两方面同时进行,形成合力,才能促使政府走出区域一体化的双重力量困境。  相似文献   

15.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成为世界性潮流的今天,一切生产要素均可在世界范围内自由流动,一系列超国家、超民族的因素不断出现,但这决不意味着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的丧失。如何在充满风险的全球化过程中趋利避害,最大限度地维护本国利益,这对作为国家利益、民族利益代表的一国政府提出了巨大挑战。因此,经济全球化对政府职能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处于弱势的发展中国家的政府。  相似文献   

16.
民主和效率是现代行政的两大价值目标。在我国,政府作为公共权力机构必须坚持民主行政,重大行政决策必须有人民群众的参与,行政信息必须尽可能向社会公开,行政过程必须接受公众的监督。同时,政府行政必须有效率。行政效率是行政管理过程中各种要素的投入与所获得的行政效果之间的比率。行政效率的高低是影响社会运行成本的重要因素,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中国加入WTO与政府运作效率的关系入手,分析了中国加入WTO后,政府必须从管理思想、管理体制、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和管理人员上加强自身建设,努力提高政府运作效率,使政府能更好的适应加入WTO的需要。  相似文献   

18.
宏观调控目标是国家进行宏观调控的核心,也是衡量宏观调控政策效应的标准。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我国宏观调控目标经历了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的过程,最终做出科学的选择和定位。  相似文献   

19.
徐庭祥 《行政论坛》2009,16(2):23-27
大部制改革包含完善官僚制和批判官僚制两个相反的目标.我国行政体制改革发展到现阶段,出现了传统封建的消极因素,与官僚制的消极因素相互交织压缩展现于一个狭小时间段里的情况,使得我国的官僚制还未得到完全的发展,批判官僚制的趋势已经开始影响改革.我们必须选择适合中国国情的改革路径,要整合大部制双重目标;同时认识到批判官僚制的改革要在现实中发挥良好作用,必须以官僚制的完善为前提,因此首先要重点完善官僚制,实现行政体制现代化,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不可逾越的阶段.  相似文献   

20.
名实分离现象长期且普遍存在于地方政府权力运行过程,这一现象是地方政府在法律软约束与经济硬约束不平衡情境下的一种行为策略。本文构建了情境-过程的分析框架,通过对组织外情境、组织内情境、行动者、行动结果四个基本要素加以分析,揭示了地方政府权力过程名实分离现象的产生机理,并通过个案研究对此进行了验证。地方政府权力过程的名实分离行为是其处理多元任务困境时,通过对组织内外情境加以理性判断后的选择。一方面,法律软约束与经济硬约束的组织外情境,促使地方政府形成"经济优先、兼顾法治"的治理逻辑;另一方面,在这种逻辑下,地方政府对组织内情境进行局部重构,使其与外部情境相协调,形成效率优先的权力运行规则。由于权力运行的正式规则存在缺陷,难以有效实现效率原则,而非正式规则因具备灵活高效等优势而彰显活力。因此,正式权力的非正式化运作现象大量存在于地方政府的权力过程,甚至超越了现有的法律规定。但法律软约束并非无约束,公然违背正式的权力运行程序有可能遭到责任追究,而名实分离的行为则因其外在形式的合法律性而被地方政府所青睐,作为规避违法风险的理性选择。尽管权力过程的名实分离有其合理性,但暗含权力非法治化的风险,进而滋生腐败、地方政府间合谋等权力异化问题,侵蚀了权力运行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