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祥 《法治纵横》2011,(21):58-59
广东提出二胎试点申请。试点申请是否获批尚未确定。放宽二胎政策利弊也存争议,但越来越多的夫妻想多要个孩子。于是生双胞胎成了不少孕龄夫妻的选择。网上“多仔丸”热销催生“人造双胞胎”。  相似文献   

2.
本文论析了冷水江方言中的“仔”和“唧”和二者在表人称和喜爱意义上的异同。  相似文献   

3.
摇头丸,又称作“快乐丸”、“忘我丸”,是指做成丸仔状,内含MDMA(二亚甲基双氧苯丙胺)成分的中枢兴奋型精神药品。在我国摇头丸的定义更为宽泛,凡是内含苯丙胺类毒品成分的丸仔都被统称为摇头丸。自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摇头丸流人我国,历经10年的发展,该毒品在我国的大、中城市已非常普及,成为娱乐场所滥用情况最严重的毒品。摇头丸早期主要靠进口,现在则是进出口都有,出口的比重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4.
阿成  懒女  丁勇 《检察风云》2004,(23):39-41
2004年8月12日,湖南怀化铁路运输法院开庭审理了我国成立以来最大制售假火车票一案:以胡利平为首的24名犯罪集团作案横跨12个省市,印制火车票37000多张,票面价值530多万元。更令人称奇的是,这起惊天大案的背后,陈苏慧等3名美貌女性以“性”为纽带,与团伙老大等人组成了一个特殊的“家庭”,不仅心甘情愿地“三女共夫”,而且忍辱负重舍身成“仁”,助纣为虐。 这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家”?丽人为何一个个飞蛾投火?记者8月下旬赴怀化独家采访,首次揭开了这个罪恶之“家”的神秘面纱—— 结为金兰:三女共夫只为梦想献身1998 年4 月28 日,是改变…  相似文献   

5.
自行车、公交车、小汽车,今日北京人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交通工具?“行”在北京,“滋味”如何?当北京从一个“自行车城”演化为“汽车城”之后,“行”是否也已两级分化?正逢岁末年初,记者在北京做了一个关于“行在北京”的调查。无论哪种交通工具的乘坐者,都有自己讲不完的故事——打工者和学生的自行车京城的早7点,四通八达的道路上,一条条车道被“大公共”和“小汽车”塞满,连那些没有“硬性隔离”的自行车道上,也渐渐挤满停着和跑着的汽车。日见稀落的高档山地车和破旧自行车在车流间或车流旁穿梭。那些骑高档车的多是身穿校服的学生,骑着…  相似文献   

6.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记者近日在重庆部分汽车产品门店调查发现,一些汽车坐垫表面是色泽光鲜的维卡、冰丝、亚麻等材料,内部却裹着垃圾制作的“黑心棉”. “黑心棉”如何流入汽车产品市场的?接到举报后,记者追踪调查.  相似文献   

7.
王猛 《法律与生活》2010,(19):19-20
在我国“民工荒”的背景下,一些东南亚国家平民通过各种地下途径,进入我国非法就业。记者调查发现,继珠三角后,经济发达的长三角地区或将成“洋黑工”的掘金首选地。  相似文献   

8.
这是一个神秘群体:他们平时很少“上班”,却拥有惊人的高薪;他们把冒险当成了工作,每一步都走得心惊肉跳……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职业试药人”。因我国平均每天就有370种新药问世,而每一种新药在投放市场前,都必须经过多名健康人“受试”。于是,目前仅在北京就诞生了4000多名职业试药者。他们的生活现状如何?这些“当代神农”又有着怎样惊心动魄的经历呢?日前,记者专门对他们进行了探访。  相似文献   

9.
阿成 《法制与经济》2003,(11):10-13
儿子跪地叩首:“爹爹,虎毒不食子,求你放儿一条生路吧!”父亲泪流满面:“娃儿,我若放了你,天理难容啊!”这是前不久发生在广西北海市的一宗奇特的“绑架案”:年过半百的陈源新召集大儿子、女儿、女婿、儿媳等,开了一个秘密家庭会议,采取无计名投票表决的方式,以5票赞成、1票弃权的结果作出一项决议:将自幼宠爱的小儿子陈东平从外地诱骗回家,五花大绑,送上断头台。陈氏家族为什么要策划实施这宗“绑架案”?他们是如何设下圈套的?是谁投了弃权票?在亲情与人性的搏斗中经历了怎样的艰难抉择? 2003年10月21日,记者对承办此案的北海市公馆边防派出所和当事人陈源新进行了独家采访——  相似文献   

10.
在新一代人民陪审员正式“上岗”以来的一年半中,分布在安徽各地基层法院千余人的人民陪审员,他们到底是“升堂断案”的“黑脸包公”,还是摆在法庭上的“花瓶”?近日,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些“不穿法袍的法官”已从最初当选的喜悦中走了出来,他们有收获,有思索,而已渐渐习惯开庭时身边多出“便衣”的法官们也有话要说……  相似文献   

11.
连日来,记者不断地收到投诉电话,说在辽宁省大连市瓦房店市一带出现了一件怪事:众多警察出动,“强迫”村民种地,最后发生了部分所谓的“刁民”拒种,又遭“殴打”,被抓拘留的“5·15”事件。许多人士不由提出疑问:警察能在光天化日之下殴打村民吗?是不是误传或造谣?警察是负责维护社会治安的,现在为什么强迫农民种地?农民以土地为生,他们到底为何拒种良田?不种土地是自己的权力,又为何被殴打和被抓?是警察违法还是村民违法?根据编辑部的安排,记者于6月22日至26日赶到事发地区,深入实地进行了调查考证,又接待了部分群众和律师的来访。现不带任何倾向,原本录记如下。  相似文献   

12.
自古以来,广泛流传着一种说法:“清官难断家务事。”我们民事工作所接触的婚姻、家庭纠纷,也就是群众所说的“家务事”。这可能是有些同志不愿搞民事审判工作的主要原因。真的“清官难断家务事”吗?家务事难断,我们承认,但决不是断不了。一年来我们处理了民事纷纠96件,有夫妻不和、婆媳相争的,也有弟兄争产、父子打架的。实践告诉我们,“家务事”也有它的规律性,只要我们深入实际,依靠群众,调查研究,从家庭纠纷的一团乱麻  相似文献   

13.
“家庭”的概念,在我国的法学上通常被解释为“基于婚姻、血缘或收养而形成的亲属间的共同生活组织”。现行的有关“家庭”的立法,皆基于“家庭”概念的这一内涵而展开。但这种理解,已经不能反映现实家庭的形态及其历史演进的趋向。我们应当在法学上重新构建“家庭”概念。  相似文献   

14.
具有中国特色的“双规”在老百姓心目中是既朦胧又神秘的,大家只知道它是专门对付贪官污吏和腐败分子的特殊组织措施和调查手段。但凡“包青天”式的人物和制度,群众都是热烈欢迎和衷心拥护的。可“双规”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双规”的性质和内容都是些什么?本文将带您去真正了解一下这个“杀手锏”的招式。  相似文献   

15.
“没啥别没钱,有啥别有病,得病容易看病难。”据统计,我国医疗费用持续增长,普通百姓看病越来越贵,进医院越来越成为“奢侈消费”。甚至“因病致贫”的现象时有发生。也许看病花钱对有钱人不算什么,但对于不少基层的老百姓,特别是占人口多数的城乡低收入者却是沉重的负担。卫生部公布的第三次全国卫生服务调查数据显示:我国约有48.9%的居民有病不就医,29.6%应住院而不住院。不久前,北京市统计局的一项统计数据令人震惊:目前,本市(北京市)低收入家庭人口多、就业人数少。低收入家庭的每一就业者比全市平均水平多负担0.3人。受此因素影响,今年…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徐州市委、市纪委在探索对“一把手”的监督方面,通过不断创新体制机制,逐步建立起对领导干部特别是“一把手”行使权力的全方位、全过程监督。徐州市对“一把手”的监督网打造构建得如何?监督体系是否管用?记者带着这些疑问来到了徐州。创新机制有抓手“当好‘一把手’难,监督‘一把手’更难。”在徐州,一位当了多年的“一把手”深有感触地对记者说。2000年以来,徐州市先后查处县处级党政“一把手”的违纪违法案件就有40多件,仔细分析这些“一把手”堕落的轨迹,一个明显特征就是“贿随权集”。为解决“一把手”自律不严、权力过于集…  相似文献   

17.
在诡异的“达芬奇案中案”中,除去当事主角李文学之外,另外一个神秘的人物也跃入了公众的视野一他就是被称为“掮客”的媒介奇才崔斌。他在达芬奇事件中担当达芬奇方面与媒体记者的中间人,他的传媒中国网因此获得300万元公关费用。  相似文献   

18.
血吸虫,害人精……提起血吸虫,人们往往痛恨至极。血吸虫究竟危害有多大,让疫区百姓如此深恶痛绝?在当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程中,防治血吸虫病又有何特殊意义?记者日前采访了血防专家、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副所长张世清。“血吸虫病是由于人或牛、羊等哺乳动物感染了血吸虫所引起的一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主要通过钉螺传播,人畜粪便是最大传染源。在疫区集中的平原和湖区,农村传统的耕牛犁地、家畜散养和水上作业方式,致使人畜频繁接触疫水后反复感染,血吸虫病传播得也较快。”张世清告诉记者,由于缺乏有效手段从源头上控制传播,我国血吸…  相似文献   

19.
范友峰 《政府法制》2005,(20):45-47
7月31日,河南省汝州市寄料镇一煤矿突发透水事故,正在井下作业的多名工作得以逃 生,但还是有人员伤亡。此次透水事故被当地隐瞒。8月13日,矿难消息被知情人透露给多家媒体,得 知这一信息的“记者”纷纷来到汝州市,市内各大宾馆、饭店都住满了闻讯而来“领工资”的久群,共有 100多家媒体、480人领走了20万元。 假如说发生矿难的煤矿大发工资给记者,为的是让记者闭嘴,那也只是一家企业管理人员的道 德沦丧和法制观念的消蚀,能够让人理解。可是,居然有上百家媒体数百住记者争相“领工资”,且不 说此中“记者”的身份如何界定,仅是有人胆敢冒充记者混迹其中,就足以说明,记者在其中也同样扮 演了极不光彩的角色。现如今记者怎么也毫无人性地践踏着亡故矿工的尸体和鲜血,伴着矿难家属 的悲痛和眼泪,昧心厚颜地伸出自己的双手去领那还滴着血和泪的钱?而这难道还是我们所崇敬的、 充满正义的、有良知的“无冕之王”吗? 记者们在媒体抨击矿主黑心的同时,是否也同样抚摸过自己的良心?是否看到自己心的颜色? 气愤之余,也应当反思。应当肯定地说绝大多数新闻媒体对记者、工作人员都是有严格的管理和 监督的,那么,这场记者“领工资”的闹剧,是如何愈演愈烈的? 对于这场“闹剧”绝不能就此姑息迁就,有关部门有必要搞清记者们争领“工资”闹剧的真相。必 要时应通过法律对相关人员落实一个查处一个,坚决刹住这股歪风。否则,我们所深信的媒体还有什 么公信力可言?我们的矿工还有什么安全感?我们的矿工家属还有多少眼泪要流?  相似文献   

20.
楼时伟:《杭州日报》首席记者。1990年5月3日,“杭州单家的四胞胎要去无锡看望出生不久的李家四胞胎兄弟”,他作为记者随行采访这次四“龙”四“凤”史无前例的相会。孩子们的可爱憨态触动了他的心弦,从此,他和多胞胎家庭结下不解之缘。16年里,一直关注全国各地多胞胎家庭这一特殊群体,先后采访过全国各地多胞胎家庭近百家,收集了各地三百多家的多胞胎照片和资料。随着采访不断深入,在他的眼里,“多胞胎的出生”不再是趣闻。多年间,他为多个多胞胎的成长设计了人生路并为50多个家庭寻求了捐助。他被媒体和多胞胎家庭亲切地称为“多胞胎之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