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国尚不具备财政分权的条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财政集权与分权之争,再次触及如何处理各级政府间财政关系这一世界级难题在过去的二十多年中,中央与地方政府间财政关系的改革一直是中国财政改革的主线,它对经济改革和政府改革的进程与绩效有着深远影响。从现存的政府间支出划分、税收划分与政府间转移支付的亟待改进,基层财政困难和财政风险亟待得到有效解决等问题来看,新一轮的财政体制改革已急迫地摆在了各级政府和决策者面前。  相似文献   

2.
贾康 《瞭望》1999,(26)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增加的小城镇,是城乡结合部城市化、工业化的增长点,在“两个转变”(即向市场经济体制模式的转变和向集约型经济增长模式的转变)中具有特殊的意义。大体而言,小城镇的财政,属于我国地方财政各级次中最为基层的乡镇财政的一部分,具有独特之处,其职能相对简明,财政事权的边界比较容易廓清。小城镇财政改革的方向,就是构建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与城乡结合部现代化进程相配合的公共服务型财政。首先需要解决的是职能定位问题。小城镇的政府和财政应退出一般竞争性直接投资领域。这一层次政府、财政的职能应清晰…  相似文献   

3.
乡镇治理转型与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村税费改革前,中国乡镇治理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乡镇治理以农业税费为财政基础,面向农民进行税费征收是乡镇治理的一项主要工作。随着农村经济关系的变化,这种以农业税费为财政基础的乡镇治理的弊端逐渐彰显;同时,中国经济的发展也在为改革传统乡镇治理模式积累着条件;中国共产党执政理念的内在要求则使这种变革成为必然;21世纪初进行的农村税费改革成为乡镇治理转型的转折点。农村经济和市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党和国家统筹城乡发展战略的确立以及建设服务型政府目标的确立,决定了乡镇治理转型的方向是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建设服务型乡镇政府是一项系统而长期的工程,其在当前面临的主要挑战一是乡镇公共财政体制建设,二是乡镇公共权威授权体制建设,三是乡镇行政体制改革。对这些问题的应对将决定着乡镇治理转型的成败与进程。  相似文献   

4.
《科学社会主义》2021,(1):136-145
在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中国顺利实现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在此过程中,中央与地方关系具有关键作用。在市场化转型的初期,面对计划经济体制的约束,中央通过向地方分权成功地调动了地方的积极性,为市场的成长创造了条件。上世纪九十年代,随着市场经济体制成为经济改革的目标,中央通过财政、金融和市场监管领域的改革,重塑了中央权威,构筑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国家治理体系,实现了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顺利转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由于改革进入攻坚阶段,中央一方面强化自身的政治权威,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破除攻坚阶段改革面临的障碍;另一方面根据前一阶段的中央与地方关系状况,适时推动了治理权力下放,以更好调动地方积极性。在市场化转型进程中,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有效破除了转型过程中的利益藩篱,推动转型不断深入;成功进行了顶层设计,推动改革政策的顺利实施;构筑了适应于市场经济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培育了国家治理的能力。与通过弱化中央权威而实现市场化转型的国家不同,中国通过强有力的中央权威成功实现了市场化转型。这既是中国经济体制转型的成功经验,也是中国发展道路的核心特征。  相似文献   

5.
《瞭望》2001,(26)
“九五”时期,在邓小平理论和党的十五大精神指引下,国家财政积极推进财税体制创新,主动参与宏观经济调控,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推进各项改革以及维护社会稳定作出了重要贡献。“十五”时期的财政改革与发展,直接关系到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关系到党中央、国务院各  相似文献   

6.
<正>俄罗斯卢布危机,不仅对中国金融改革,而且经济转型,都有着深刻的启示。一是严格遵循经济市场化的次序。早在上世纪亚洲金融危机发生前好几年(1991年),西方发展经济学家麦金农,通过比较全球那些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国家的成功与失败经验,得出了"财政改革——金融改革——资本开放"的所谓"经济市场化次序"。这个经济市场化次序的逻辑是非常明确的:转型国家首先要严格财政纪律,避免政府干扰金融;其次,完善国内金融改革,通过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完善国内金融体系;  相似文献   

7.
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财政体制与政策方面的建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贾康 《理论视野》2006,(4):14-16
在人均土地面积为数甚低的中国,经济社会转轨和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的大潮却又必然带来对于土地开发的巨量需求。为了改进和完善土地利用的相关机制,财政体制和政策应当发挥一定的积极作用。一、深化改革,从制度上逐步消除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过度依赖为了在解决好城镇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问题的同时促进土地的合理开发利用,需要在政府职能、财政预算管理体制及政府间财政关系等方面,进行一系列的协调和改革。首先,实行事权的合理界定及其与财政能力的匹配协调。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尽管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的市场化程度大大提高,但…  相似文献   

8.
《瞭望》1997,(3)
从1994年开始,财政改革,包括税收,出台了一系列大的改革措施。经过1994、1995、1996三年的运行,建立了一个比较适应市场经济的框架。财政、税收改革出台时最担心财政收入和预算是否有保证,三年来的实践证明,财政收入比原来预想的要顺利得多,连续四年上了个大台阶。总体上说,改革和发展成绩都是比较大的。  相似文献   

9.
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能力,是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首要任务。只有深刻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和运行特点,自觉遵循客观规律,不断提高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才能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针对我国当前正处于经济结构、经济体制与社会关系的转型时期,引发利益冲突、经济波动和社会动荡的因素增多的新形势,要驾驭好市场经济,必须努力提高领导和改革艺术,正确处理好经济体制改革和发展全局的六个重大关系。  相似文献   

10.
我国于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这对调动中央和地方的积极性,加强税收征管,保证财政收入和增强宏观调控能力,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分税制下,地方财政压力日益增大,使得地方政府更加关注经济发展,治理环境的动力不足,造成环境质量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日益恶化。以我国财政分权实践为背景,探讨财政分权对地方政府环境治理的影响,提出相关政策建议:协调中央地方财权和事权的关系;进行官员晋升考核制度改革;转变政府发展理念;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相似文献   

11.
学术界关于土地财政主流的解释,将其归咎于1994年起实施的分税制改革。从历史视野来看,土地财政以分税制确立的中央与地方关系为背景,却与分税制无本质的关联。2002年所得税分享改革、土地招拍挂和官员晋升锦标赛共同导致了土地财政现象。更深入考察,土地财政与分税制,均是中央与地方关系行政化的产物。因而土地财政与分税制的解决,根本上依赖于国家治理体系的现代化,依赖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化和法治化。  相似文献   

12.
土地作为一种自然资源和基本要素 ,在人类从事经济社会活动过程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专门承担土地交易和产权转移、反映土地供需关系状况的土地市场 ,构成了房地产经济的运行基础 ,成为整个市场体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回顾我国土地制度改革和房地产市场发展的历程 ,不论是试行土地有偿使用制度 ,还是推行公开拍卖方式有偿转让土地使用权 ,都与市场化发展程度以及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相一致。由此推论 ,当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 ,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并逐渐完善之时 ,进一步深化土地制度改革 ,设立专门进…  相似文献   

13.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政治体制改革也在不断推进,当下中国的改革处于深水区、攻坚期。中国的转型在经济领域是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在政治领域是政党、国家、社会不断分离的过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政治转型主要体现为国家与社会由一体逐渐分离。当下政治体制改革的关键是党政关系的调整,我们要通过政党、国家、社会三个层面的改革来增强政治制度对现代化的适应性,不断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政治制度。  相似文献   

14.
20年前,邓小平南方谈话冲破“姓资姓社”的思想羁绊,提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思想,使中国驶入经济体制改革的快车道.但是,改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使人们对改革的合法性产生怀疑.之所以如此,根源在于对改革、经济体制改革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三者之间关系的误读,错把经济体制改革当做改革的全部,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当做全部改革的目标.其实,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只是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而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经济体制改革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创造条件.这就不仅需要改革经济体制,还需要改革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而实际的改革恰恰缺乏这样的理性认识.因此,必须在理性指导下,转变改革观念和改革方式,深化政治体制和社会体制改革,藉此巩固改革成果,解决改革中的问题.  相似文献   

15.
1994年,我市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保持稳定”的二十字方针,积极推进财政、金融、外汇、外贸、投资、价格和流通体制等方面的改革,努力探索建立市场经济的路子,坚决执行中央关于加强宏观调控,严格控制投资规模和抑制通货膨胀的决定,坚持两个文明一起抓,经济建设和各项事业都取得了新的进展。但是,前进中还存在一些制约经济与社会进一步发展的因素,需要采取有力的措施尽快加以解决。1994年,我市在宏观环境趋紧,困难较多的情况下,加快改革扩大开放,发展国民经济取得新的成绩…  相似文献   

16.
教育要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教育与经济的关系一种必然的反映,也是由教育自身的地位和作用所决定的。 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为教育的发展注入了活力,逐步转变、更新教育观念,对于促进各级各类教育的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学理论》2015,(3)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其中关于政府和市场的理论给我们在改革发展上克服困难、解决问题带来很多启发和思考。近期,党的十八大做出了全面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和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战略部署,新一轮经济体制改革的热潮正在兴起。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涉及许多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这其中最为核心的任务就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间的关系:必须更加尊重市场规律,更好地发挥市场作用。这需要我们认真思考,深入研究,找出相应对策,促进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8.
陈淮 《理论视野》2003,(6):22-24
市场经济是一个讲求效率和优化的经济形态,但并不是一个完善的经济形态,就是最崇尚市场经济的经济学家也承认它是有缺陷的经济形态,因而在其运行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很多基本矛盾。我们在改革、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经济难题,实际上最终都出自这些基本矛盾。 从各国市场经济发展的实践,包括我国市场化改革与发展的实践以及迄今经济学的理性总体看,有四个方面的矛盾是回避不了的:一是政府和市场的矛盾,二是竞争和垄断的矛盾,三是局部市场和统一市场的矛盾,四是产权多元化和资源集中的矛盾。每当人们把这些矛盾关系协调得好一些的时候,社会经济就出现较顺畅的发展;每当人们忽视了这些矛盾,人们的认识不符合客观规律时,这些矛盾就激化,社会经济发展就受到挫折。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很重要的  相似文献   

19.
财政体制下阶段改革仍要持续放大分税制的体制能量与功效汶川大地震发生后,我国财政能在短时间安排上百亿应急资金,并建立700亿灾后重建基金,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在于围绕着分税制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带来了我国财力的巨大提升和财力运用的高效。1994年的分税制改革,构建了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财政体制框架,初步理顺了中央与地方、国家与企业的分配关系。此后,无论是调整中央与地方收入安排,还是完善政府间转移支付制度,我国财政体制一直围绕着分税制不断  相似文献   

20.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确立的过程中,曾在八十年代中国经济高速发展中起过重要作用的县域经济,面临什么新问题,预示了什么新的发展趋势,是值得充分讨论的。宏观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变化对县域经济的影响80年代初推行的财政分级承包“责任制”,客观上强化了地方经济。财政分级承包使财政体制由原来中央一个政府财政、一本帐“统收统支”,改为当时约8万个地方政府都建立财政。这种变革一方面调动了地方当家理财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使地方有了加速开发资源发展地方经济的极大热情。正是这一政策,使八十年代几乎成了地方县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