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本文从如何突出创新型企业主体地位,构建新型政府与企业关系的角度,阐述对广东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思考:要制定科学合理可行的产业转型升级总体规划;必须实行小政府,大社会,小机构,大服务的政府行政服务体系,要求政府必须简政放权,给经济松绑,给市场宽松的环境;有配套完善的政策服务保障体系;树立创新型企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核心主体意识;加快营造国际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  相似文献   

2.
从社会学视角分析,中原经济区产业结构转型升级还面临着许多问题。新常态背景下,发展的可持续性要求在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中,必须把生态环境保护作为市场准入的限制条件。中原经济区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应运用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从根本上解决发展方式粗放、创新不足等原因造成的环境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战略,形成生态产业体系,从而实现自然资源的永续利用;坚持开放发展战略,加大产业融合发展力度、推动产业合理转移,打破环境治理的地方保护主义。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云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主要矛盾依然存在。这既是云南当前面临的挑战,同时也是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空间和潜力所在。坚持创新发展理念,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创新是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核心动力,而创新发展是云南较长时间以来的短板。近年来,云南技术引进和研发投入不断加强,但研发支出占GDP的比重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创新能力和创新产出方面仍存在较大不足。产业是创新发展的试验场,两者间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云南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转型升级滞后并存,产业发展仍然依靠烟草、电力等传统产业,新兴产业体量小,创新发展缺乏载体,当前急需摆脱资源依赖型的发展路径,强化新动能培育,重塑产业核心竞争力。  相似文献   

4.
中药材产业是贵州的特色产业,也是贵州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双赢的必要产业。因此,探讨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现状,分析贵州省中药材产业的制约因素,提出发展方案和对策,对贵州中药材产业转型升级发展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新发展阶段,产业发展是脱贫地区农村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的“推进器”,是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根本路径。本文针对5年过渡期的脱贫农村,通过驻扎式调研分析了政府主导下的产业发展政策存在双重价值取向与脱贫地区农户严重缺乏自我发展能力相矛盾的现实困境和政府主导下产业发展的适度规模取向与小农户经营主体地位相矛盾的现实困境,并对这些现实困境存在的原因从制度因素和经济因素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建立“防贫”策略,明确区分“防贫”和“致富”的工作目标;促进农业产业链发展,降低产业扶贫项目经营风险;强化利益联结机制,克服扶贫项目短期化行为等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天津自贸区建设背景下,该区域内台资产业的转型升级包括该区域与台湾相关产业的对接合作都面临一系列新问题,本文分析了京津冀三地台资产业布局总体情况,梳理了该区域台资产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并就相关问题提出了自己的思考。  相似文献   

7.
农村产业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的客观要求,电子商务已成为助推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新动力。陕西农村电子商务尚处于起步阶段,还存在着创新理念落后、信息平台缺失、人才补给不足、物流问题突出、基础设施不力等问题。要实现电子商务助推陕西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功能,必须加大供给侧改革力度,实施资源整合战略,打造健康产业生态。  相似文献   

8.
旅游业是峨眉山市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当前在发展中面临着财税难题和旅游市场变革以及"快速交通"给旅游竞争力带来的严峻考验,要摆脱当前旅游产业发展的困境,实现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既要关注构成整个产业结构的各组成要素自身素质的提升,又要注重整个产业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之间的配合与协调,在创新上下功夫,在融合发展中求突破。  相似文献   

9.
产业转型升级能有力推动肇庆经济健康持续发展。本文通过考察和分析该市产业结构和布局的基本特点,提出了推进肇庆产业转型升级的实现路径。  相似文献   

10.
在新经济、科技服务活动的驱动下,科技服务在创新和创业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研究科技服务的功能定位以及科技服务业与第三产业的互动关系,并运用产出模型考察科技服务业与三大产业部门之间的互动效应,最终提出了促进科技服务业发展,带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1.
新型基础设施建设具有新战略高度、新投资领域、新投资主体、新区域重点的丰富内涵.基于我国短期内进行经济逆周期调节,实现有效需求扩大、稳投资、稳增长,中长期通过传统产业赋能,提升全要素生产率的现实发展需求,以新基建助力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是必要之举.通过新基建助力供给侧改革、推动制造业升级、促进能源效率提升、加速市场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2.
产业扶贫作为解决山地农业区贫困的重要手段,通过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产业让农民脱贫致富。受市场发育不完善,产业发展供需不协调的影响,当前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不足、可持续性不强。从山地农业区的产业形态看,产业仍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重生产、轻销售,培育依靠行政主导。山地农业市场趋向弱、效益低与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农业自身产业属性和社会组织条件相关。增强山地农业区扶贫产业市场导向需要解决好产品供需问题,优化发展环境,结合本地优势选择特色产业,注重拓宽销售渠道,完善产业保障体系,以产业的持续效益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13.
西部欠发达地区如何实现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有机结合,协调发展,陕西省联系省情实际,认真落实中央建设新农村与构建和谐社会的各项方针政策,坚持以部门支农资金为基础,以县级整合扶贫资源为关键,创造性地实施了整合资源、板块推进、连片开发式扶贫战略,为新阶段扶贫开发与新农村建设的有机结合和协调推进,创出了一条新路子。  相似文献   

14.
确保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战略目标,作为国家扶贫开发的重点区域与湖南省扶贫开发主战场的湘西州,必须树立全新的扶贫开发意识,创造特色的扶贫开发新路,继续稳步地推进扶贫开发工作再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15.
世界上众多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历史表明,在产业结构转化的推动下,一个地区(或国家)往往会规律性地从一个发展阶段向更高一个阶段跃迁。在当前工业化深入推进的关键时期,对东营的工业化进程进行整体分析,总结东营工业化发展阶段的总体判断和阶段性特征,提出推进工业化进程的对策建议,有助于把握其阶段特征、发展趋势和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产业扶贫在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的进程中面临难以为继的困境。以项目制为基础的产业扶贫方式使政府得以将企业作为国家资本“代理”嵌入贫困村参与扶贫;为了激发村庄的内生发展能力,地方政府以政治精英下沉嵌入和村庄内生嵌入的方式,引导扶贫干部、合作社、大户三大重要的扶贫力量参与到产业扶贫中,带动贫困村产业发展和解决贫困问题。但基层政府对“短平快”效果的追求、企业纯粹逐利进入、村庄共生关系淡化及贫困户被动的策略性接受,破坏了这种嵌入性带来的结构性转变,造成产业扶贫中产业发展与脱贫目标的靶向偏离、贫困户实际创收有限、产业扶贫难以为继,形成一种脱嵌式产业扶贫。因此须构建一套完整的对产业扶贫参与主体的监督、考核、激励机制,努力探索开发扶贫目标下农户能普遍获得资源和项目成果公平性分享的制度安排,以期实现乡村产业兴旺、农民生活富裕。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从新颁布的<防沙治沙法>中的一项重要原则--生态保护与扶贫相结合原则入手,分析了沙化地区生态保护与扶贫的三个重要冲突及对策、立法原因及意义,并进一步探讨保障沙化贫困地区的环保事业的法律机制.  相似文献   

18.
消费扶贫对于激发贫困群体的主体性、吸引社会力量参与精准扶贫、推动贫困地区产业结构调整等均有积极意义。在国务院专门出台文件推动的情况下,应进一步明晰消费扶贫的基本内涵和形成机理,注重解决有产无量、有品不优、体验不美、持续不久等问题,不断推动消费扶贫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当前中国式扶贫机制的碎片化问题十分严重,该问题给扶贫效果和脱贫目标的实现造成了阻碍,整体性治理理论为摆脱扶贫机制的碎片化困境提供理论支撑,其在解释中国式扶贫问题上具有高度的适用性。中国式扶贫机制中的碎片化难题凸显,构建整体性治理视阈下的协同扶贫机制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20.
改革开放前30年中国在减贫方面的成就必须重新认识并充分肯定。在整体经济社会发展极其落后的基础上,国家建立了不同类型的救助制度和扶贫举措,农村人口的收入和消费水平都有相应提升;农村基础设施与农田水利建设和社会事业的发展,极大地降低了前30年的社会贫困,并为后40年农村地区的经济腾飞创造了良好基础。改革开放后,制度优势进一步凸显,以救助式扶贫开始,逐渐过渡到精准扶贫,绝对贫困人口从期初的7亿多人(国际标准)减至目前的1600多万人,脱贫人口总量对全球减贫的贡献率高达73%。新中国减贫事业的巨大成就,与自身的制度优势密不可分。后小康社会,应全面总结新中国70年的治贫成就和经验教训,对标国际扶贫标准,重点关注最脆弱人群(包括城市贫困人群),真正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