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998年9月20日,美日两国以朝鲜“导弹威胁”为借口,宣布合作研究开发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并把台湾列入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范围之内。此举引起了中国和亚太地区有关国家的强烈反响。中国坚决反对在亚太地区部署TMD,更反对把台湾  相似文献   

2.
<正>(一)萨德系统部署打破东亚战略平衡和稳定萨德入韩对于防范朝鲜的劳动系列导弹并不起作用,只是一个借口,但却会成为美国国家导弹防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萨德入韩,远非故事的结束,而是美国在东亚乃至西太平洋地区构建反导体系、最终加入美国的全球预警系统的序曲。第一,号称防御武器的萨德系统部署反而容易引发核战争。它是由战役系统和战役作用直接  相似文献   

3.
冷战结束以来,同属西方世界的美国与欧洲,在各种国际事务的看法和态度上出现了越来越多的分歧和矛盾。早在1992年,美欧双方在波斯尼亚问题上就开始相互指责。老布什政府拒绝采取行动,而欧洲则认为采取行动是必要的战略义务。克林顿政府时期,美欧分歧在伊拉克问题上表现得针锋相对。而在小布什当政以来,大西洋两岸的分歧和矛盾更是昭然若揭愈]愈烈。美国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退出京都议定书谈判、要求美国军人享有国际刑事法庭的豁免权以及绕过联合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等单边主义行为,都引起了欧洲国家的强烈反对。在2004年6月召开的北约峰会上,尽…  相似文献   

4.
<正>当前,萨德问题已经成为影响东北亚安全局势的一个重要因素。在美国的鼓动下,韩国政府打着防范朝鲜导弹威胁的旗号,坚持部署萨德反导系统。萨德并非单纯的防御设施,而是攻防兼备的武器系统,一旦部署到位,不仅会给中俄的战略安全带来严峻挑战,还可能对整个东北亚地区的安全格局带来深远影响。何谓萨德?美国的弹道导弹防御系统可以分为三类,专门用于高空防御的是配备了宙斯盾系统的“标准”反导导弹,  相似文献   

5.
小布什上台后,对“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似乎是情有独钟,全然不顾国际社会的强烈反对,又是接二连三地发表演说,又是派人四处游说,并于不久前举行了有史以来第一次太空演习。美国这种穷兵黩武的举动,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广泛关注。 1、 NMD是个什么东西   “国家导弹防御系统” (NMD)是指为保护美国本土免遭战略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和它同时出笼的还有“战区导弹防御系统” (TMD),是用于保护美国本土以外一个战区免受近程、中程和近中程弹道导弹攻击的武器系统。   美国的导弹防御系统由来已久,是典型的冷战产物。在冷战…  相似文献   

6.
NMD英文全称是National Missile Defense,中文一般称之为国家导弹防御计划,是由20世纪80年代“战略防御计划”和90年代的“对付有限打击全球防护系统”两者演变而来的。首先需要简单了解一下NMD的构成:一、系统组成据悉,如果决定部署NMD,美国军方将分四个阶段完成全部部署。预计到2005年可部署20枚拦截导弹,到2011年前后部署完成。届时整个NMD系统将包括至少两座发射场、  相似文献   

7.
冷战结束,随着两个超级大国之一的苏联解体和“华约”解散,作为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美国似乎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像过去那样扩充军备了,可事实却并非如此。“山姆大叔”不仅没有从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中走出来,反而变本加厉,要推行什么“国家导弹防御计划”,部署什么“国家导弹防御系统”。无论它提出的“理由”是多么的“合情合理”,也不论它找出的“借口”是多么的“充分完整”,但明眼人一眼便可看出,其霸权思维和“霸主情络”是主要的动机和动力。  相似文献   

8.
大事集要     
《党史文汇》2000,(6):47-48
10月4日 美国首次进行国家导弹防御系统试验。  相似文献   

9.
冷战结束后,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发展.然而,美国凭借它占有绝对优势的军事经济力量,企图领导世界的野心不断膨胀.为确保美国在全球的霸主地位,美国提出了弹道导弹防御计划(BMD).BMD分为两部分:一是"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二是"战区导弹防御系统"(TMD).其中重点是TMD.如今,TMD已直接威胁着中国的国家安全,对此我们必须有高度的警惕,并加以坚决反对.  相似文献   

10.
美国新总统布什自今年1月20日入主白宫以来,仿佛着了魔似的突然与这个世界干上了。先是宣布要一意孤行地部署国家防御导弹计划,后又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悍然轰炸伊拉克首都巴格达。接着,白宫又宣布驱逐50多名俄罗斯外交官,引发冷战结束后美俄两国最严重的外交事件。到了3月28日,美国政府又公开宣布不执行旨在减少全球温室气体排放量的《京都议定书》,再次在全世界引起一片哗然。 保护一己私利是美国的根本目的 美国环保局局长惠特曼3月28日曾对媒介说,布什政府对实施《京都议定书》并不感兴趣,因为国会极不可能批准美…  相似文献   

11.
世人还在欢庆新世纪,而美、俄两国却拉开架势,似乎做好了大干一场的准备。日前,美国在指责俄向波罗的海地区重新部署战术核武器的同时,宣布要研制可在“一周内摧毁一个国家”的超级核潜艇。而俄罗斯继部署第三个“白杨-M”洲际导弹团后,又吹响了“重返世界各大洋”的号角。在主张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美国当选总统布什就职前夕,美俄双方摩拳擦掌的动作让世人闻到了一股浓烈的火药味。  相似文献   

12.
自今年2月份以来,俄美之间由于美国在东欧执意部署导弹防御系统而频频相互指责,特别是俄总统普京多次亲自出马,发表措辞严厉的谈话,对美国的攻击步步升级,两国关系已然是乌云密布。  相似文献   

13.
美国防部一个负责导弹防御系统的研究小组将向布什建议在2004年前建成一个导弹防御系统。一者它可以有效吓阻敌方不向美及其盟国发射洲际导弹,二者可以全力  相似文献   

14.
李梅 《党课》2007,(8):86-89
6月12日,美国白宫新闻发言人表示,美国将继续就计划在波兰和捷克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问题与俄罗斯进行对话。布什总统承诺,在俄总统普京7月1日和2日访美期间,他会与普京讨论上述问题。此前,普京姿态强硬,警告反导入欧“可能引发新一轮军备竞赛”。德国八国峰会期间,他不无讽喻地建议,“甚至不妨把反导系统部署在伊拉克”。  相似文献   

15.
美国为谋求自身的绝对安全和战略优势,以便独霸世界,一年来在核裁军问题上不断倒退。1999年初,决定大力发展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并伙同一些国家研制战区导弹防御系统,要求修改美国和前苏联1972年5月26日签订的《美苏关于限制反弹道导弹系统条约》(简称《反导条约》)。10月13日,美国参议院又否决了批准《全面禁止核试验条约》的议案。以立法形式否决核禁试条约,美国是第一家,树立了一个极坏的典范。美国的这些举措,将破坏全球的战略平衡与稳定,值得我们高度警惕。《反导条约》是维护全球战略平衡与稳定的基石1972年5月26日,美国和前苏联  相似文献   

16.
7月14日,美国新政府不顾国际舆论的极力反对,第四次进行了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试验。这一切再一次表明,美国新政府将逆历史潮流而动,决意突破1972年美苏《反弹道导弹条约》(以下简称《反导条约》)的限制,即对美外空军备发展政策进行战略性调整,进一步加快称霸外空的步伐。它决意发展的导弹防御计划,实际上是美外空武器计划的有机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7.
一、美国发展反导系统的历史和现状  导弹防御又称反导系统,即在预警系统帮助下,及时发射拦截导弹击落来袭导弹的系统。多年来,尽管美国国内一直有争议,但美国从未停止研发反导系统的工作。这一工作始于20世纪50—60年代,70年代建立“卫兵”导弹防御系统,由于技术和费用等原因,建成后不久即被拆除。1983年,里根总统提出“战略防御倡议”(XDI),即所谓“星球大战”计划,试图建立一个以太空为基地的旨在保护美国全境不受苏联导弹袭击的反导系统。90年代初,布什总统修改“星球大战”计划,大大缩小其规模,提出建立旨在防御有…  相似文献   

18.
国  际7月 2日 由全球约 50个国家 50 0 0多名科学家联合签署的一份宣言重申 ,艾滋病是由 HIV病毒 (人体免疫缺损病毒 )引起的 ,否认或忽视这一点是极为危险的。伊拉克卫生部发言人宣布 ,1990年开始的联合国制裁给伊拉克造成 130万人死亡。7月 4日 日本新一届森喜朗内阁组成。7月 5日 中国、塔吉克斯坦、俄罗斯、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五国元首共同签署了《杜尚别声明》。7月 6日 美国 50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致函美总统克林顿 ,敦促他不要部署美国国家导弹防御系统。7月 10日 巴基斯坦外交部发言人发表声明 ,要求尽快逮捕和惩罚制造…  相似文献   

19.
正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随着携带核弹的中、远程弹道式导弹的发展,美国和苏联开始着手研究如何防御对方的导弹武器对自己本土的袭击。美国相继开发、研制了"奈基一宙斯"系统、"哨兵"系统和"卫兵"系统,以对抗苏联的核攻击。苏联于1956年开始研制"橡皮套鞋"反战略弹道导弹系统,1964年开始部署。毛泽东敏锐地关注到美、苏在反导系统方面的发展情况,从战略防御角度出发,特别  相似文献   

20.
美国总统克林顿刚刚结束了可能是他任期内的最后一次欧洲之行。在8天的访问过程中,他与几十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进行了多次规模不同的会晤,所到之处无不受到各国隆重的接待和媒体报道,可算得上是“风光无限”。然而,风光的背后是难以隐藏的不和谐之音:从欧洲各国领导人对美国部署国家导弹防御系统(NMD)的批评以及克里姆林宫外的群众游行中不难看出,克林顿此行“但求好看,实效不多”。甚至有人批评,他这次“告别演出”取得了小成果,留下了大麻烦,让美国在军备控制谈判中处于更加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