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1 毫秒
1.
他的一生,从1924年到2009年,烹文煮字、棋书自乐86载;其间,从1954年到1984年,笔耕不辍30年,因35部小说、160册、1000万字的“剑胆琴心”,而以“梁羽生”一名誉满天下。  相似文献   

2.
顾海兵撰文说,在计划经济条件下,人才是培养出来的,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才是竞争出来的。人才培养关键是一个“养”字,足一种行政性行为,而人才竞争核心是一个“争”字,是一种市场性行为。综观全世界优  相似文献   

3.
最近,贾振宁同志主编的《“十六字”方针与军队党委工作》一书由黄河出版社出版。该书是学习贯彻江泽民同志提出的“集体领导、民主集中、个别酝酿、会议决定”即党委工作“十六字”方针的第一部专著。这本书对于军队各级党委和各级领导干部深刻理解、深入落实江泽民同志这一重要论述,提高贯彻执行民主集中制的自觉性和质量,加强部队党委领导工作,提高领导水平,更好地落实江泽民同志关于“三个代表”的要求,颇有启迪和教益,值得一读。在书中,编者紧密联系毛泽东、邓小平同志关于民主集中制的思想,紧密联系部队各级领导工作的实践经验,着重阐…  相似文献   

4.
1972年9月11日,武侠名著《鹿鼎记》在香港报章刊完最后一节,其作者金庸终于封刀。金庸于50年代中期开始在《新晚报》试写连载武侠小说——《书剑恩仇录》,此后一发不可收拾,15年写了14部武侠小说,几乎部部引起轰动,在台港澳和东南亚华人圈造就了一大批“武侠迷”和“金庸迷”。作者将14部小说的书名各取一字,成为一副对联“飞雪连天射白鹿,笑书神侠倚碧鸳”。  相似文献   

5.
王勇 《人大研究》2008,(11):F0002-F0002
最初阅读清华大学法学院江山教授的《法的自然精神导论》(法律出版社1997年版)一书时,感觉真是一头雾水,诚如萧瀚坦言——几页下来便昏昏然恹恹而弃之,合上书,看看封面,愤然日:“真是胡扯!”委弃于书架大约是这本书的通常命运。因为书中有这样一段极为艰涩的主题摘要——“互养是世界的本质特征,养有真假之分,以相为养是真养,以在为养是假养,若无假养为过程,真养必不至;  相似文献   

6.
俐钧 《乡音》2011,(1):38
国学大师陈寅恪先生把汉字看做化石,说"解释一字即是做一部文化史"。而这部由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的李土生著《土生说字》,洋洋800万字,可以说气吞万里地将7000个汉字即7000部"文化史"海纳其中。书的序言  相似文献   

7.
备课卡片     
1941年吴晗同志在昆明西南联大任历史系教授。当时,国民党设在重庆的“国立编译馆”约他写一部明史。当吴晗同志写完该书的前四章共十余万字送去后,该馆的一些人看到书中有红军(元未农民起义军头上包着一块红布,当时人称为红军,也有叫红巾军的)字样,竞要求吴晗把书中的“红军”  相似文献   

8.
廖珍妹 《台声》2023,(2):64-65
<正>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曾出版《台湾养兰技艺》一书,书里介绍“台湾是中国兰花主要产区之一,野生兰花资源丰富,品种繁多。早在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兰花种植业就进入了规模化、产业化的轨道,成为出口创汇的一项产业。”台湾种植兰花的技术闻名遐迩,而在福建漳州市,也有一位台湾“养兰人”。“这是红色的兰花,也叫红草;这种叶子出现不同颜色,价格更贵;这个叫科技草,是不同品种杂交而来的,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一生嗜书如命。他曾说过 :“我一生最大的爱好是读书。”又说 :“饭可以一日不吃 ,觉可以一日不睡 ,书不可以一日不读。”他特别爱读史书 ,不论是戎马岁月 ,还是和平年代 ,他都是手不释卷。一部《二十四史》 ,他反复阅读了多遍 ,而三百万字的巨著《资治通鉴》 ,他竟看了十七遍。他读史的特点一是联系实际 ,不囿于前人的评说和结论 ,而有自己的独特见解 ;二是每有所感 ,便在书的天头地脚信笔写下他的批语评说。这些批语评说 ,涉及到他对古今许多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见解和评价。其中有一处批语 ,还提到了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中国农工…  相似文献   

10.
突出一个“准”字、抓好一个“查”字、贯彻一个“实”字、确保一个“议”字、落脚一个“办”字,奉贤区人大常委会以这五个字为工作准则,形成了以“工作流程为保障,监督方式为抓手,整改落实为重点”的监督工作机制。  相似文献   

11.
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的学习与教育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青少年发展状况研究报告(2001-2002)的研究主题为“新学子:当代大学生报告”。这是一项自1992年起延续至今的科研项目,目前已出版研究报告8部,共约300万字。在《新学子》一书出版前,本刊独家刊登“新学子”系列报告的精编版,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12.
世间的书有两种,一种是“有字之书”,一种是“无宇之书”。早在延安时期,毛泽东同志就指出,实践是一个“无期大学”,是一本“无字之书”。他在几十年的革命历程中,不仅视书本为生命,直到临终前还坚持阅读;而且,特别重视社会实践,积极提倡向社会、向群众学习,吸收各方面活的知识,即所谓读“无字之书”。“有字之书”尽管卷帙浩繁,足以“汗牛充栋”,但毕竟还能以卷数计算;而“无字之书”,则充塞宇宙、囊括古今、遍布社会、总揽人生,是任何计算手段、任何精密仪器也无法计量的。  相似文献   

13.
《云南人大》2008,(4):46-46
苏东坡少年时,才智过人,颇为自负,撰联曰:“识遍天下字,渎尽人间书”。某日,一老者携书来,苏东坡见书上竟有些字不识,遂愧改联为:“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以鞭策自己。  相似文献   

14.
书淫及其它     
书淫及其它冰宾倘若标题有涉嫌地摊文学之类,首先声明,并非是吾故弄玄虚。实是有史可鉴。书淫者,顾名思义乃是嗜书如癣之人。史载:两晋皇甫谨、梁代刘峻,均因嗜书如命、终日手不择卷而被时人称为“书淫”。书淫,在当时确实被认为是读书者的典范。如今,历史己跨越了...  相似文献   

15.
《水浒传》到底是一部怎样的书,历来说法不一。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农民起义的教科书,也有人说,《水浒传》是一部投降主义的宣言书,“《水浒》这部书,好就好在投降。做反面教材,使人民都知道投降派”。笔者却以为,《水浒传》是一部“腐败全书”。  相似文献   

16.
《太平经》一书,是我国道教的早期经典,也是我们研究中国哲学史和中国道教思想史的重要资料。它的出现,在《后汉书》里有一个记载。《后汉书·衰楷传》说:“初,顺帝时(公元一二六年到一四四年),琅邪官崇诣阙,上其师于吉于曲阳泉水上所得神书百七十卷皆缥白素、朱介、青首、朱目,号《太平清领书》。”又说:汉恒帝“延熹九年(公元一六六年),楷自家诣阙,上疏曰:‘……臣前上琅邪宫崇受于吉神书,不合明德。’”李贤注说:“神书,即今道家《太平经》也。其经以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为部,每部一十七卷也。”可见,宫崇从其师于(一作干)吉所受的《太平清领书》百七十卷,也就是后来所说的《太平经》。  相似文献   

17.
于靖园 《小康》2010,(7):76-77
蒋方舟一直是人们眼中的特殊孩子:7岁写作,9岁出书,到考大学以前,已有7部作品,百万字。她“感觉自己是从魏晋穿越而来”,她人生的终极目标是“当大师”。她已有的“成就”既不一般,现在的“感觉”和“目标”也是非凡。  相似文献   

18.
古往今来,许多名人都曾留下读书名联,他们或谈志向情趣,或谈读书甘苦,或把人生的理解寓于平淡字句之中,或把自己的性情寄托于名联的雷外之意。读来富有生活气息,而又充满哲理。 宋代大文豪苏东坡,年轻时自以为已无书不读,便大书一联:“识遍天下字;读尽人间书”。后经一老者指点,遂改成:“发愤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 “读书有味身忘老”的陆游尤嗜读书,他把自己的书房称为书巢,并题联云:“万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晓  相似文献   

19.
由残疾人事业现代化引出业务工作量化、指标化,引出决策科学化,引出现代领导体制。这一串“引出”,实际上说的是一回事。 首先应当明确,“平等充分参与”的残疾人事业,就是现代残疾人事业——也许没有比这更现代的提法了。这有两层意思:一层是,以此为宗旨的事业只能产生在现代社会,而不可能产生在这以前的社会;另一层是,社会越现代化,比  相似文献   

20.
数字不能说明一切,但有些数字可以反映一些基本事实。我查了一下国家的“九五”计划、“十五”计划和“十一五”规划,其中关于残疾人事业表述的几个相关数字,颇耐人寻味。“九五”计划洋洋数万言,只有第七章第七节的一句话涉及“残疾人”。这句话的全文是:“制定相应政策,切实保护妇女、未成年人、老年人、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和优抚救济对象的合法权益。”此外,在第五章“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第二节“优先发展教育”中提到“特殊教育”。3个字加4个字,一共7个字。“十五”计划有了大的改观。在第六篇第十八章第三节中,有完整的一段话提及残疾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