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正>一、前言一九八七年一月,大陆出版《郑成功族谱三种》①,是书附录三件相关墓志铭,而正文部份汇刊族谱三种,包括:日据时期首先发现于台湾之《石井本宗族谱》,及两种大陆不久以前"新  相似文献   

2.
沈葆祯从兴办"番学",亲自编写教材《训番俚言》,以民族英雄郑成功的伟大业绩教育台湾民众,尊重台湾民间信仰以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等方面实施台湾本土教育,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于今仍有深刻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3.
1874年日本侵犯台湾的"牡丹社事件"发生后,钦差大臣沈葆桢主张要发动台湾民众来抵御外侮。清初驱逐侵占台湾的荷兰殖民者的民族英雄郑成功正是一面可让台湾民众"知忠义之大可为"的旗帜。为此,沈葆桢上奏朝廷,为郑成功"贼寇"政治地位重新定位。这是沈葆桢顺应台湾民情之举,也是其爱国主义思想的体现。  相似文献   

4.
《阅微草堂笔记》中有4则笔记对台湾有较为详细的描写,分别描述了当时清延向台湾派遣驿使、官员在台湾任职的时间、郑成功与大将刘国轩智除“异僧”的故事以及转速孟鹭洲自己所写的巡视台湾往返途中见闻,纪昀的叙述口吻平稳从容,志人与志怪相结合的描述为台湾抹上淡淡的神秘色彩,而现存史料则多有可为其实证的资料。  相似文献   

5.
民族英雄郑成功以收复台湾而名垂青史,有力地捍卫了祖国领土的完整和中华民族的尊严.但其父郑芝龙对台湾发展的影响却不为众人所知.开发宝岛,促进贸易发展,这些史实再次有力地证实了郑成功和其父郑芝龙对台湾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6.
闽台儒学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宋代,朱熹集理学大成,创立闽学。明末清初,郑成功把东林、浙东注重民族大义、经世致用的儒学带到台湾。清朝统一台湾后,积极提倡有利于安定社会、注重个人道德修养的闽学,压制明郑时期儒学。因此,在闽台儒学的传承中形成两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的儒学传统。鸦片战争后,台湾的两种儒学思想合流,而郑成功的儒学思想成为主流,在反抗外国侵略和日本占据台湾的斗争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史载;1623年(明天启三年 清后金天命八年)荷兰占领台湾、澎湖,并进犯厦门.但很快由福建巡抚南居益出兵收回澎湖.而台湾则一直为荷兰占据达38年之久.其时也因中国大陆正处明末清初,农民起义,内战不息,才给外侮势力可乘之机.但任何事物都具两面性,30多年的战乱也铸造出不少爱国忠贞的民族英雄,郑成功便是其中之一.郑成功本名森,字大木,福建南安人,生于1624年  相似文献   

8.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和开发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  相似文献   

9.
郑成功收复台湾是发生在清代的一件震撼全球的壮举. 台湾是中国第一大岛屿.岛上物产丰富,土地肥沃.自古以来,中国劳动人民就在岛上生活.他们用勤劳的双手开发和建设这美丽的宝岛.  相似文献   

10.
沈葆桢对祖国有四大贡献:一是创办船政(被誉为“爱国、清廉、务实的洋务派”),二是创建海军(被誉为“中国海军之父”),另外两件则是保卫台湾、开发台湾。中国历史上保卫台湾的第一位功臣是郑成功,第二位功臣当属沈葆桢。探讨和宣传沈葆桢保卫台湾、开发台湾的历史功绩,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犯罪心理结构"之争,已经集中在"犯罪心理"或"犯罪人心理"这个焦点上.反对"犯罪心理结构"者认为,犯罪心理实际上是不存在的,犯罪人心理在很多方面(甚至一切方面)同守法公民没有区别.因此,犯罪心理学实际上是一门研究"犯罪人心理"的学科.这是一种违反逻辑的、必将导致取消犯罪心理学的推论.  相似文献   

12.
《徽州女人》借助系列物象,积极使用象征艺术,"井"和"蛙"是系列物象中的两个代表。"井"之象征物象,不仅给主人公"女人"提供了活动平台,而且象征着她处境的封闭,生活的单调,思想的守旧;"蛙"之象征物象,类比"女人"形象,预示着其前途的暗淡和命运的忧伤。象征艺术的积极使用,提高了剧本的艺术表现力,增强了剧本的文学性。  相似文献   

13.
厘清了村委会"海选"与"直选"的定义,阐述了二者的区别与联系,并联系村委会换届选举实践,分析"海选"与"直选"的利弊.总体而言,海选更能体现民意,更具发展前景,但实行"海选"必须具备一定条件,要加强引导,避免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14.
我国电子政务建设进程中存在着"电子"与"政务"定位不合理的问题,这必将导致电子政务的职能和作用不能充分体现出来。正确理解电子政务的本质,摆正"电子"与"政务"的关系,改革政府机构的管理模式,将是现阶段发展电子政务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贫困与富裕是一对古老的矛盾,贫困与富裕的矛盾处理得好,国泰民安,欣欣向荣;处理得不好,危机四伏,民怨四起。我国目前的区域贫困和部分贫困,已构成了我国建设和谐社会的瓶颈,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就必须充分认识"贫"与"富"的辩证关系,全方位建立由"贫"到"富"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6.
"全球化"语境中的"世界文学"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由于歌德这个“世界文学”的肇始者并没有对“世界文学”进行界定,而马克思、恩格斯也没有对“世界文学”的具体内涵做出说明,从而导致后世研究者关于“世界文学”提出了各种看法和主张。在一个“世界性”与“民族性”分别都需要重视的“全球化”时代,我们需要拥有一种“世界性”的眼光,抓住机遇,努力建设“民族文学”。  相似文献   

17.
为增强学生运用逻辑知识解决公安司法实践中的逻辑问题的能力,我们应对现行法律逻辑教材内容进行补充或修改,增加一部分数理逻辑知识,把"范式"纳入法律逻辑学的教学内容.  相似文献   

18.
陈伟 《理论前沿》2006,(8):13-14
“青春创业行动”是一项以激励青年创业、帮助青年就业再就业为主要内容的工程,文章对“青春创业行动”的“四轮马车”模式做了分析和研究。  相似文献   

19.
“客观真实”与“法律真实”都不是刑事证明标准。“客观真实论”与“法律真实论”之争是关于诉讼认识的观念之争 ,而不是关于刑事证明的标准之争。两者虽然在表面上就刑事证明标准展开了争论 ,但其基本观点却是一致的 ,学界将两者之争视为刑事证明标准之争的看法是一种误解。我国传统证据理论对刑事证明标准的错误概括以及对证明标准的主观性的忽视甚至否定 ,是这场讨论并没有真正涉及刑事证明标准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0.
吉希腊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亚里士多德提出“摹仿说”,认为艺术源于对现实生活的摹仿,文艺是摹仿的产物,摹仿是艺术的特征。我国古代哲学经典《易传》提出“观物取象说”,认为艺术是对现实生活的真实反映,是对现实生活的“观物取象”,两者在关于艺术起源、艺术构造和艺术与现实的关系上有着相通之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