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书籍,尤其是经典书籍,乃古今中外文化精华的传世之作,思考和表达了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根本问题,其智慧光芒穿透历史,思想价值跨越时空,历久而弥新,成为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党校校长习近平同志在中央党校发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倡议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2.
王一如 《各界》2009,18(12)
十六届四中全会首次正式提出建设和谐社会后,和谐社会的概念已经深入人心,成为每个中国人甚至全世界所有人的共同理想和追求.本文拟从英国学者亚当·斯密的行为合宜论出发,将行为合宜论的一些内容引入和谐社会的建设中,以期从这一理论中得到一些启发.  相似文献   

3.
公平是人类社会发展所追求的至高境界,也是亚当·斯密道德哲学的重要议题。亚当·斯密在《道德情操论》探讨了"克己利他"问题,即具有利己本性的个人为何会控制其自私利己的冲动,完成利他的实践。同时,《道德情操论》中也试图解答"克己利他"行为对于社会道德的构建到底具有怎样的影响,从而为公平问题的评判提供了重要标准。  相似文献   

4.
刘鑫航 《学理论》2012,(32):51-52
亚当·斯密的同情理论是在总结、批判、吸取英国哲学家大卫·休谟同情理论基础上,形成了他独特的同情理论。其理论对现代教育的启示有:一是从培养受教育者的换位思考能力入手,发展受教育者的道德自律;二是尊重受教育者的情感,发展培育道德情感的道德教育;三是从培养同情能力入手,帮助受教育者克服人天生的过度自我中心倾向,发展关爱他人的美德。  相似文献   

5.
《亚当·斯密》是一部对于外国著名思想家的介绍以及一部适合大众阅读的翻译丛书。主要探讨关于亚当·斯密经济学和伦理学的主要特点,通过阅读《亚当·斯密》这本传记,对于亚当·斯密两部著作进行解读,做出关于这本传记的书评。  相似文献   

6.
任何道德伦理理论的建构都或明确或隐含地把关于人性的假设作为自己的逻辑起点。相较于其他的人性假设,人性利己的假设扎根于人的需求和欲望,具有深刻的生物遗传基础和资源约束基础,更接近人性的现实。人性虽不是完全不可塑,但人性利己有着很强的稳定性。以人性利己假设为前提建构的道德伦理理论对人性的要求更低,适用范围更广,逻辑一致性更强,因而解释力也更强。以此为基础建构的道德伦理和社会政治秩序会更可靠,会更有效地守护道德底线和抑制社会道德水平的滑坡。  相似文献   

7.
孙俊妮 《学理论》2010,(7):64-65
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这个问题一直为经济学和伦理学所关注,而在当前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深入研究这个问题,亦成为一种客观需要。本文从亚当·斯密的经济学说入手,首先分析了经济人假设的含义,然后重点讨论了利己的道德正当性及其局限性,最后在其局限性的基础上对利己与利他的统一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8.
智慧与道德     
查干 《党政论坛》2008,(8):49-49
天赐智慧于人,是用来创造和利他的。把智慧用在何处,怎样去运用?这里要有一个取舍和选择的前提。对一个正常人而言,道德永远先行于智慧。对一个缺乏道德的人,智慧对他来说,只能是一种损人利己的工具,抑或是一个华而不实的摆设而已。  相似文献   

9.
认知失调发生时,个体在心理上会做出同化、顺应或拒斥的不同反应。通常情况下,会做出同化或拒斥的心理反应来维持其原有态度。要改变个体的错误态度,在其原有认知完形的打破方式上反证推理优于直接否定,在认知失调程度上中等为宜。转型期极端利己道德态度比常态社会更为严重,要通过道德教育进行矫治。依据认知失调与态度改变的一般规律,道德教育者一要通过道德对话引发教育对象的道德认知失调;二要合理控制道德态度差距;三要先使其顺应合理利己道德态度,再进一步引导提升。  相似文献   

10.
论道德结构     
焦娇 《学理论》2013,(5):21-22
道德的完整结构是由道德意识、道德规范、道德活动三方面构成。道德的意识是前提、道德规范是标准、道德活动是载体。道德义务是一定社会或阶级按照道德原则或规范对人们的要求;道德权利是作为道德主体的个人在社会生活中基于一定的道德原则或规范下应享有的人格、尊严以及相应的利益等。因而道德义务和道德权利是道德规范延伸的具体体现,这便构成了深层道德结构。  相似文献   

11.
争取人民不受支配的道德权利,是民主革命前期毛泽东主要伦理思想,具体体现为四个方面:一是充分利用法律途径,策略性地在军阀统治中争取道德权利;二是深入调查和辨析革命善恶,动员争取道德权利的农民革命运动;三是从正反两面开展思想道德教育,引导农民士兵正确对待争取到的道德权利;四是进行军队民主主义的伦理改造,规范士兵的道德权利和伦理生活。  相似文献   

12.
徐进 《学理论》2012,(35):35-36
从道德相对的观点看来,不同的道德个人或群体的道德价值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共同的道德标准。道德相对表现为不同的组或个人的行为,甚至所有的信仰,它的基础是千差万别的。分析道德相对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方法,研究其受欢迎的原因及在道德实践中产生的不良影响,这有助于建立普遍的道德原则。  相似文献   

13.
李薇薇 《学理论》2011,(35):44-45
在《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认为道德与伦理存在着从抽象的主客不分的伦理到主体的觉醒的道德,再到主客相融的伦理,不断地形成伦理—道德—新的伦理的辩证互动关系。黑格尔批判吸收了亚里士多德和功利主义的伦理学及康德道德哲学的思想资源,从而构建出绝对伦理的伦理学体系。在绝对伦理思想中实体与自我意识、个体性与整体性、客观性与主观性统一起来。黑格尔的绝对伦理思想成为后继的伦理学研究不可忽视的思想遗产。  相似文献   

14.
康德在Groundwork of the Metaphysics of Morals中对于道德价值的说明历来引起诸多的不同理解,但都把义务概念作为解释道德价值的关键,都从康德在几个例子中所说的"纯粹出于义务的行为才首次具有道德价值"出发,认为出于义务动机的行为才是具有道德价值的行为。本文想从对于道德行为的过分决定问题出发,讨论义务动机与道德价值的关系,但又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深究,分析道德价值的根源并不在于义务,而是认为道德价值的根源在于理性本体世界,而义务概念只是一个过渡性的概念,是一个将适用于所有理性存在者的道德法则运用于人类这种有限的理性存在者之后产生的概念。进而指出把义务概念当作道德价值的核心概念来解释会引起对道德价值狭隘化解释的后果,而在这种理解的过程中,善良意志这个日常道德观念却起着穿针引线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学理论》2014,(34)
在儒家经典《论语》中,孔子描述了当时的时代背景,并且阐述了自己的一系列道德治国的政治策略。其主要有两大部分,一部分为强制性的道德灌输,通过著书立说来正己名,立秩序,并要求所有士人阶层遵守礼的秩序。另一部分,则是较缓和地树立道德榜样来进行引导,通过劝说君主和一部分士人阶层守礼,并将他们树立为道德榜样来引导其他人遵守礼。同时,孔子也在《论语》中描述了他希望道德治国能达到的程度,也就是道德治国的理想状态。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13,(36)
网络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它将人类带入了信息时代,方便人民生活,帮助企业提高经济效益,利于政府实现行政效率提高,但是在网络发展过程中也同时出现了许多负能量。针对当下网络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道德问题,探讨如何加强网络道德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当下亟须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王莉君 《学理论》2011,(36):248-249
伴随网络的飞速发展,网络给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对大学生的道德观提出新的挑战。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现象的增多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通过大学生上网状况问卷调查分析大学生主要网络行为特征,从正确看待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以及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方面进行分析,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当代大学生健康而全面的发展,使大学生树立正确、高尚的网络道德观。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一般道德选择理论为基础,系统阐述了公共行政道德选择的內涵、机制和过程,并对我国行政道德选择的文化背景和价值取向作了理性的分析和把握。  相似文献   

19.
孙晓梅 《学理论》2009,(5):191-192
道德评价是衡量一部史学作品的首要条件,司马迁是否也同样认识道德评价的价值.应该是毫无疑问的。他在电学评价中更融汇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精神,使得这种道德精神在《史记》中得到发扬光大,成为千古不衰的典型。  相似文献   

20.
道德价值共识根植于民族的文化传统,反映了社会的利益结构,维系着国家命脉。道德价值共识根源于特定社会的生产方式,产生于现实的交往实践中,并与人的需要紧密相关。构建道德价值共识必须立足中国国情,遵循道德发展规律,维护人民群众利益,秉承优秀传统文化,以开放的精神兼收并蓄并服务于社会的长远发展。道德价值共识的构建思路应充分考虑当前中国社会的国情,分层面构建道德价值共识体系,明确核心道德价值追求,以利益共享夯实道德价值共识根基,并形成完整的科学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