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谭旭运  吕邈 《青年研究》2023,(2):40-49+95
基于2020年“中国社会心态调查”相关数据,探讨青年社会流动感知、获得感的基本状况以及不同方面社会流动感知对获得感的影响。研究发现,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自身的流动体验也处于中等以上水平,对子女的流动预期显著高于对自身的流动体验;获得感及其具体维度均显著高于中值;控制客观社会阶层等方面因素后,青年对社会整体的流动信念仍显著正向预测获得感,对自身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也正向预测获得感;与基于自身实际情况的流动体验和对子女的流动预期相比,基于社会整体环境的流动信念对获得感的预测作用更强。研究可为引导青年理性认识社会流动、提升获得感提供相应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2.
青年,这些既不再是儿童又不算成年的人们的动向,近些年来受到社会的关注,他们中的一部分甚至成为社会问题。青年现象作为突出的社会现象,是以结成不良行为集团,抗议愤世,公开的反抗行为,以及颓废、文化虚主无义,倾向保守,对物质生活感到厌足等缓慢的社会倾向表现出来。把这些青年现象作为现代社会中的一种社会现象,把青年作为现代社会的一个特定领域来把握,于是出现了关于青年的各种研究,包括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等。  相似文献   

3.
青年是人生周期的一个重要阶段,是一种不可忽视的社会群体。从广义上说,亦是由这部分人的社会活动构成的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对青年的年龄划分、生理现象、社会地位及历史作用等一系列问题的理解、认识或研究,从总体上形成了人们的青年观,在人类漫长的认识活动中,青年观经历了一个独特的演变发展的历史过程。现在,根据年龄来划分人生阶段的有:儿童、青年、成年、老年等等,其中“青年”阶段的现象和本质最为模糊。这是因为,青年既是一种生命现象,又是一种社会现象。生命现象是相对稳定的,而社会现象是迅速变化的,这种青年统一体的不平衡状况,使人们很难把握青年的本质。这也是青年心理学、青年社会学这两门在青年研究中最成熟的分支学科都未能涵括青年现象基本方面的原因。  相似文献   

4.
一、青年、地位不确定性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把青年期作为一个不同领域里的垂直流动持续不断的地位转换时期,是研究青年的方法之一。那种流动常常能产生出意义深远的结果来。在成就取向至上的现代社会里,青年与基本的“社会定位过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kreutz,1974),这一过程意味着成人的职业性地位被更年轻的一代所继承或所占有。青年期具有两个特征:一是代际向上流动的希望;一是向下流动的危险性。在诸如教育、专业或职业、收入之类的具有社会学意义的、传统的地位方面,更是如此。出于对成就取向至上的社会的理想化自我认定,社区的社会分层的形成所依据的,不是既定的社会出身,而是个人的成就。  相似文献   

5.
青年文化在整个社会中,一直是一种先锋文化的象征。但是,1992年的中国青年热点中少有青年先锋文化的特质。这是一个值得研究人员和社会工作者深思的现象。我愿意在此客观地描述92年中国青年的热点现象,并期望提出一些有意义的见解,以期引起人们对于中国青年文化和青年热点的理性思考。  相似文献   

6.
新街角青年的浮现--对湖南H镇一类青年的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符平 《青年研究》2003,(11):38-42
通过对湖南H镇一类特殊街角青年及其家长、社会人士的访谈,本文认为新街角青年已成为一个社会现象,是欠佳的社会环境、青少年社会化不足或人生遭遇失败等的结果.笔者重点分析了几个典型个案以及导致新街角青年出现的主要原因.指出新街角青年是处于边缘状态的一个特殊的弱势群体,很容易转化为真正的街角青年,因此他们需要家庭、学校、社区和政府的关心和扶助.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从农村进城的民工约有八千万人,其中跨省市流动的约五千万人。这样大量的农村人口流向城市,是我国有史以来罕见的现象。在进城民工中,80%左右是18岁到35岁的青壮年,这个问题实质上也是青年问题。《青年研究》创刊于1979年初,与改革开放正好同步。将该刊从那时起至今发表的关于青年农民流动的调查与论文,作一个历史的回顾,可以令人清晰地看到,青年农民在追求富裕的道路上,焕发出极大的创造力,一步步从发展  相似文献   

8.
关于青年问题的哲学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什么是青年问题?历来争论不休。有一种比较宽泛的定义流传颇广:凡是和青年有关的所有现象、活动、事件及后果,都是青年问题。笔者倾向于给青年问题下一个比较狭窄的定义:所谓青年问题,是指那些被认为违反了特定的规范或期望的现象;这些现象被认为是消极的,既不利于青年成长,又不利于社会进步的,所以,需要加以解决和克服。这一定义的本质是青年问题属越轨性质或偏差性质。国际上许多关于青年问题的文献和理论,也大都倾  相似文献   

9.
当今世界出现了一个重要的现象,即对青年人议论纷纭,无论是称赞,是指责,是科学的研究,还是大众的舆论,终归说明,青年这一客观存在愈来愈引起了人们更多的注意。青年是社会的窗口。青年的动向是世界大变动的先兆。可以断言,既然世界上言必称青年,说明了新的社会大变动的风暴即将来临。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社会语言学和社会心理学的视角入手, 结合一项大学校园流行语的实证调查, 对青年流行语这一独特的语言现象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认为青年流行语一方面反映了当前社会生活和社会思想的变迁, 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青年本身特定的生存方式与社会心态。  相似文献   

11.
大学校园青年文化的个性及其表现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学校园及青年文化的概念伴随80年代社会范围内文化热的高潮而产 生,迄今已成为分析和观察与学校学生有关现象的一个重要视角,本文将力图揭示大学 校园青年文化的个性及其本质,并从共时态和历时态两个方面探讨其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2.
(一) 人才的合理流动是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人才个体而言,通过流动能更好地发挥人才潜能,开发智力,实现自己的理想抱负;就社会组织来说,人才流动是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改革人事制度,使管理充滿活力的需要。为了研究我国青年人才的流动情况,我以全国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编《人才信息》和浙江省人才交流咨询服务中心編的《浙江人才信息》为依据,对一九八五年期间在上述两刊刊登要求调整和流动信息的39岁以下专业人员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从而对当前的青年人才流  相似文献   

13.
目前,农村女性青年主要通过婚姻、升学、关系、顶替父职、个人自致五种途径实现向上的社会流动.和改革开放前相比,农村女性青年的社会流动频率加大、人数增多,实现社会流动的途径趋于多元化.但是,由于受户籍制度、家庭条件、自身先赋、后天自致等因素制约,我国农村女青年的社会流动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  相似文献   

14.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是一个突出的人口现象。流动人口管理是中国政府人口管理乃至整个社会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也是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本文主要基于对中国大陆地区三百多件流动人口(外来人口)法规规章作为文本资料进行分析,探讨政府社会管理、特别是法制化管理方面取得的成绩及存在的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5.
李芬 《青年研究》2002,(5):15-18
义务教育是个体社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本文分析了人口流动对农村少年儿童义务教育中断现象的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16.
未婚先孕是指一些青年女性在婚前由于种种原因受孕的一种社会现象。据报道,美国在1976年对未婚年轻女性的全国统计样本的调查中,报告了55%的未婚青年女性已经有过性生活,出现了受孕现象。近年来,美国每年至少有100万名未婚女性青年怀孕。国内在这些方面虽然没有精确的报道,但从一些局部性资料中了解到的情况说明,婚前怀孕已经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17.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计划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变化,以及技术进步和生产条件的改变,尤其是执行对内搞活经济、对外实行开放政策,加快以城市为重点的经济体制改革以来,城市青工职业流动的现象有增大的趋势。研究青工的职业流动及变化规律,对于我们改革劳动就业、用工制度、把握青年的择业意识和职业思想教育的特点,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  相似文献   

18.
《学理论》2014,(26)
"穿越"文化在青年群体中走红是近段时期来的新社会现象。青年群体热衷于"穿越"现象,透射出当代青年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一些异化。娱乐性的"穿越"背后又隐含着大学生群体在进行社会融合中的诸多矛盾及逃避现实之累等的心理诉求。研究这一现象,对于认识和把握当代青年思想道德新特点,加强青年思想政治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90后"流动青年以其特有的代际特征吸引了广大学者的研究热情。本文使用"2015年全国流动人口动态监测"调查数据,分析总结"90后"流动青年的群体特征,研究各因素对"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的影响。结果发现,性别、民族、户口、婚姻、教育程度、流动范围、流入区域对"90后"流动青年城市居留意愿具有显著的差异化影响。拥有较高的城市生活保障能力、较高社会资本的职业就业身份,能够显著地提高"90后"流动青年的城市长期居留意愿。在此基础上,以促进"90后"流动青年融入城市为目的,提出全面提高青年人口教育程度,鼓励以家乡为原点进行近距离流动,加快完善城市公共服务配套改革等启发性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20.
基于对北京流动人口聚集区的一项调查数据,研究青年女性流动人口在"积极社会情绪-消极社会情绪"两个维度上的社会情绪特征状况,通过建立序次逻辑回归模型进一步分析各影响因素的效应。研究表明: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受到经济水平、婚姻家庭、劳动状况、社会感知等多种因素的影响;经济水平越高、社会感知越良好的青年流动女性越容易产生积极的社会情绪;较高的劳动强度及进入婚姻家庭则易使青年流动女性产生消极的社会情绪。整体而言,北京地区青年女性流动人口的社会情绪并未完全呈现消极状态,但需持续关注其积极与消极社会情绪并存的复杂社会心态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