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神秘之箭”近一两年的广东警界,重拳频出:深入民心的“我为广东添光彩”系列活动、雷厉风行的打击盗抢机动车斗争……然而,最令全省乃至全国各地为之关注的,莫过于从下半年开始席卷全省各藏污匿垢之处的扫除“黄赌毒”统一大行动。花都赤坭宾馆逮“虎”、大亚湾沥格岛捉“鳖”……一场场漂亮的战役,一次次闪电行动,所向披靡,声威显赫。而执剑立于潮头的,正是广东省公安厅除“七害”  相似文献   

2.
1993年夏秋之交,新一轮反腐败斗争在神州大地全面展开。总书记发表讲话,总理直接部署,处以上干部人人自律,一场反腐败的“干部运动”在全国党政机关全面铺开,其势头之猛,声威之壮,为改革开放以来、宣布不搞”群众运动”之后所仅见。山雨欲来风满楼。早在前年经济发展驶入快车道后,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志就告诫说:经济形势好的时候,要密切注意经济犯罪;经济形势糟的时候,要严防政治动乱。1993年初,中纪委与监察部合署办公,不少人产生了误解,其实这是深谋远虑、加强反腐败的一着先手。合署以后.中纪委在东南西北中分片召开座谈会,明确提出了反对以权谋钱、权钱交易的腐败新现象。社会上的反腐败声浪,从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关注重点,到人民群众的日常谈论,也日益集中指向腐  相似文献   

3.
旭日的国旗     
王承颜 《工会博览》2004,(19):68-68
山的不朽,塑造出五千年的壮美水的流动,流出东方巨人的声威百花一季季地红艳大风一岁岁地绿翠沧桑的身世与丰富的阅历让整个世界仰慕和钦佩  相似文献   

4.
笑话     
《法制博览》2010,(14):1-1
为什么不…… 下一次开会时,你不妨留心观察一下,哪些人总是说:“是的,但是……”哪些人总是说:“现在不……”哪些人总是说:“为什么不……”说“为什么不”的是推动这个地球前进的人。  相似文献   

5.
张锦 《工会博览》2008,(22):60-60
如同每个人的成长需经历“婴幼期”、“少年期”、“青年期”一样,职场中的人也同样要经历“职场新人”、“职场中人”、“资深职场人”三个阶段。如果能够把握好每个阶段的定位和重点,就一定能交出一份自己满意、他人羡慕的职业答卷。  相似文献   

6.
佚名 《法制博览》2008,(8):13-13
中国人喜欢请客吃饭,似乎只有通过请客吃饭,才能建立起一种非同寻常的人际关系。 中国人很看重人际关系,而人与人的关系中,最可靠的,又是“血缘”。所以,中国人在处理人际关系时,总是要想方设法把非血缘关系转化为血缘关系,比如“父母官”、“子弟兵”、“兄弟单位”等等。  相似文献   

7.
鬼的吊诡     
中国人习惯称洋人为“洋鬼子”,强调他们“不像人”的性质,外表上和行为上的“不像人”。有趣的是,社会学家,也是敏感无比的文化观察者费孝通,去美国居住了一年,却以“鬼的消灭”来描写、形容美国社会。  相似文献   

8.
房子情结     
常霞 《法制博览》2010,(20):39-39
郑板桥在家书中鼓励兄弟读书,说不要“一捧起书本就想着中举人、造大房子”。这里反映的就是中国人的房子情结。一个人发达了,首要的事就是治房。“天上神仙府,人间宰相家”,道的就是房子。中国人读书做官的情结很重,官位是与房子连在一起的,官位越大房子越大。“一阔脸就变”道破世态人情,如果改成“一阔房就变”,更符合国情。  相似文献   

9.
王冲 《法制博览》2009,(20):77-77
有这么一个广为流传的笑话。 美国建国之初,一位法国贵族取笑一位美国人说:“你们美国人没事喜欢吹自己的先辈,可只能说到爸爸,一说爷爷,哈,不是美国人。”这位美国人立即反唇相讥:“你们法国人也喜欢吹嘘自己的先辈,可惜,常常连自己的爸爸是谁都搞不清楚。”  相似文献   

10.
徐强 《法制博览》2011,(2):15-15
“快活”一词有双重含义:一是开心、高兴;二是“活得快”。比如酒、色、财、气,都是可以使人逞一时之快的东西,但如果恣意无度,不知节制,就会适得其反,在使人快活的同时,戕害人的身体,减损人的寿命,此之谓“活得快”。古人说“酒是穿肠毒药,色是刮骨钢刀,财是下山猛虎,气是惹祸根苗”,实乃洞明世事的经验之谈.并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11.
“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这一命题的正确并不能否认人同时也具有生物属性这一事实。因而人天生就具有攻击性、破坏性、追求快乐欲望这一本能。于是有学者提出“人性本恶”这一观点。如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认为“人生就性恶,有好利、疾恶、悦声色之心,使人变好  相似文献   

12.
彭湛峰 《法制博览》2010,(15):42-42
现代人对“性骚扰”一词都熟得很。“性骚扰”一词为现代人所发明,但此类行为却不为现代人所独有,晚清文人陈炽在他的《庸庵笔记》里就有记载。  相似文献   

13.
如果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是中国人,他的名言“我思故我在”几乎肯定会换成“我吃故我在”。在中国,吃几乎是一种宗教,它深人中国文化的骨髓,以致中国人的问候语都是“吃了吗”。  相似文献   

14.
佚名 《法制博览》2011,(7):72-72
捡到几张纸,捡来了一场牢狱灾祸。这是陕西省神木县大砭窑煤矿原销售部经理高增尚等人的遭遇。在搬账册的时候,几张纸掉到了地上,高增尚捡了起来。这是一份疑似行贿清单。 为什么说是“疑似行贿”呢? 清单上,有的人名跟神木县的某领导同名,比如“乔升有”,跟当时的县委副书记同名,“麻建平”跟副县长同名,“杨忠林”,跟县公安局长同名,而清单上第一个名字“郭保成”,和县委书记郭宝成只差了一个字。因为不明真相,只能说“同名”,或姓名近似,不能说就是某某人。  相似文献   

15.
“罗莎”刮过,浙江重创,700多万人受灾,这是去年的消息。杭州尽管距离“罗莎”在浙闽交界处的登陆点较远,可雨水也够大的,118.6毫米,“豪雨”。网友说,“马路上的积水足够养上一网鱼了”。“水漫金山”不再仅仅是与雷峰塔有关的一个传说了,没有人将这样的日子称作“充满负离子的一天”。那是黄金周结束后的上班首日。人们忙着上下班,能养鱼的马路,还真是“行路难”,汽车毕竟不是冲锋舟。  相似文献   

16.
人在尘世中,都是饮食男女。男人往往喜欢“吃豆腐”,男女间因第三者介入常导致其中受伤害的一方大为“吃醋”。可许多人光会“吃豆腐”与“吃醋”,而不知其来历,典型的“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追源溯本,这“丽吃”各有一段饶有风趣的典故。  相似文献   

17.
装病     
《法制博览》2010,(12):29-29
不知道从何时开始,“看透”这个词成为一些人的口头禅。读2009年9月29日《检察日报》,有一篇《一名腐败官员的“三个看透”》,让人印象非常深刻。这个贪官觉得自己“任职时间最长、资格最老”,而且“自认为工作非常认真负责,也确实取得一些有目共睹的成绩,可职务却一直上不去”,于是就“看透”了。记者说,  相似文献   

18.
耳根的清静     
从前,人的耳朵里住过一位伟大的房客:寂静。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相似文献   

19.
佚名 《法制博览》2011,(5):65-65
“东北电影制片厂”被称为“新中国电影摇篮”,是长春电影制片厂的前身。而这一“摇篮”的编织者中,有不少是日本人。  相似文献   

20.
《法制博览》2009,(21):26-27
大凡政治家都善于生“病”,每当他们在政治上失意或大权旁落时便要“病”上一场,当然这要“病”得技巧,“病”得让人防不胜防,而养病者则以“病”来韬光养晦,保存实力,伺机东山再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