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说“面子”     
关于“面子”,现代汉语辞典的解释是,体面或表面的虚荣。国人是非常看重面子的,所谓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层皮,可见人的脸面与生命同等重要,如果一个人丢失了脸面,宁可去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类自诞生那一天起,正是由于有了面子意识,才推动历史不断向前发展,社会不断进步、明程度不断提高。或说,面子是法律规范的基础,是道德规范的底线,它维系的是正常的人际关系。一个人如果不要面子,那他就会置法律、道德于不顾,不择手段,伤天害理,无所不及,就会成为衣冠禽兽。  相似文献   

2.
“任人唯贤,德才兼备”是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原则。无数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德与才,德居首位,德为才之帅;有才无德,“才”亦可能误入歧途,干部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大多出在“德”上。如何考察评价干部的“德”,是一个重要而又有一定难度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刘福享 《创造》2009,(1):45-45
“为民之德,为民之情,为民之能。”三者相互关联,互为作用,它们共同铺就了为民之“道”。“德”为官之魂,只有为民之德打牢了,对老百姓的感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情”,  相似文献   

4.
近些年我国制订施行包括《食品安全法》在内的多部规范食品安全质量的法律法规,法律体系越来越健全,但在规范企业诚信、道德方面比较滞后,信用档案可以弥补这一缺陷。窃以为,食品质量法律法规与“黑名单”制度能相互补充,共同约束企业:前者是法律“紧箍咒”,后者是道德“紧箍咒”。“黑名单”生命力在于“威慑”,即遏制企业必须坚守职业道德底线,不敢越雷池半步。因此,“黑名单”的标准怎么定?怎样强化监督与处罚?笔者对此有三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镇企业法》公布于1996年10月29日,1997年1月1日正式实施。此法的颁布实施,是乡镇企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它让农民创造的乡镇企业在国家法律中有了一席之地,其合法权益得到了法律保护,其生产经营行为得到了法律规范。这既是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促进、引导、保护和规范乡镇企业发展的“根本法”,又是一部扶持乡镇企业发展的“振兴法”,还是一部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支农法”,更是一部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促进法”。  相似文献   

6.
论法德并举     
胡艳丽 《湖湘论坛》2002,15(4):71-71
一、法德并举,外在规范与内在约束的统一在2000年6月中央召开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指出:“法治以其权威性和强制手段规范社会成员的行为,德治以其说服力和劝导力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道德规范与法律规范应该相结合,统一发挥作用。”在今年一月全国宣传部长会议上,江泽民同志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作为治国方略加以强调,提出“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法治建设,依法治国,同时也要坚持不懈地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以德治国。”江泽民同志的这些重要论述,把“法治”和“德治”的重要性及其相…  相似文献   

7.
从法治角度审视声势浩大的“禁摩”运动,以政府令形式出台的“禁摩令”陷入法律困境:《道路交通安全法》和《行政许可法》的相关条款并不能提供充分的法律依据,而作为政府令这一形式的法律规范也无权创设禁止权利的规定。禁摩令的合法化进路只能在法律、行政法规和地方性法规的框架内予以解决。即使如此,“禁摩令”的正当性仍然有待检视。  相似文献   

8.
高锴 《同舟共进》2009,(8):65-67
权大还是法大的问题争论了几十年,至今余波犹在。这里所讲的“权”,指的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党的各级组织和各级党的领导干部;所讲的“法”,指的是国家宪法和法律。所以,“权大还是法大”争论的实质,是党和国家的关系问题:党在国家和人民之上,还是在国家和人民之中?党的决议、指示、纪律重于国家宪法、纪律,还是党的一切活动都要遵守国家的宪法、法律?  相似文献   

9.
法律有“软”与“硬”之分吗?应该是没有。但在某市的一家大报上,最近却展开了一场《工会法》是否是“软法”的讨论。一方说,《工会法》是软法,要不为什么一些企业开除工会主席,解散工会组织,工人都没有一点办法?还有自《工会法》实施至今,某市高级人民法院还未受理过一起工会干部权益受侵的案件;另一方则说,《工会法》不是“软法”,它也和其他法律一样,具有严肃的强制效力。为什么会出现上述问题,这应该从工会自身找原因,看是否尽到了应尽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依法对“一府两院”进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一项重要职权。组织代表对“一府两院”年度重点工作进行分组监督,是2008年浙江省温岭市人大常委会为强化代表主体作用发挥、强化工作绩效监督、强化重点难点问题监督而探索开启的一条新渠道。通过这样一种“一对一”监督的方式,既可以整合代表资源、形成监督合力,又可以加大监督力度、增强监督实效。从实际效果看,代表分组监督工作的深入开展,有效加强了对“一府两院”的监督,促进了相关问题的落实解决,同时也使全市人民得到了更多更大的实惠,践行了监督为民的承诺。  相似文献   

11.
周德海 《桂海论丛》2012,28(2):44-48
在国内学术界,有学者试图依据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提出"德—法整合"命题,为在现实社会中实施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的治国方略,提供理论上的根据和支持。在黑格尔法哲学理论中,是法律统摄并涵盖道德和伦理,而不存在一个道德与法律之间"互动整合"的"德—法整合"关系。因此,从黑格尔的法哲学理论中寻找法治与德治相结合的治国方略的思想资源,只能是对黑格尔法哲学理论的误解和曲解。  相似文献   

12.
法律是民族精神的集中体现,而司法的运行则是塑造民族精神的重要方式。由于“义”长期以来发挥着中华民族判断行为合理与否的作用,因此尽管传统法律中的“义绝”从立法上看只关涉婚姻关系,但“义绝”的适用在司法实践中却大大超出婚姻关系并形成了“身份-道德/法律规范”的混合逻辑。其中“身份-法律规范”的逻辑与现代法治之精神相悖,但“身份-道德规范”的逻辑却依然存在于现代社会并影响着司法实践。透过个案可以看到,在机械适用法律规范将有违民族精神时,现代司法者同样可以凭借“义”的“身份-道德规范”逻辑判断当事人行为的合理性,并通过司法技术的运用实现裁判的合理性建构,最终使得个案与法律所内含的民族精神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德”是“法”的价值基础,“法”是“德”的最低体现。德治是一种软性的行为导向,法治则是一种硬性的行为导向。我们必须将德治与法治结合起来,方能对大众达到既培育品质,又规范行为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彭焕才 《湖湘论坛》2002,15(2):79-80
一、“以德治国”内在地包含“以德治党”“以德治国”就是在党的领导下,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不断提高社会成员的思想认识和道德觉悟,利用道德的内在约束力,达到治理国家与社会稳定协调发展。它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有机组成部分,是与社会主义法治不可分割的治国方略的一个重要方面,集中反映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德”是“以德治国”之内核。作为治国方略“以德治国”之“德”不只是作为行为规范的道德,而且包括理想信念,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包括意识形态,包括政治思想,包括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与邓小平理论,是社…  相似文献   

15.
如今,许多企业引入了“末位淘汰”的考核机制,一旦在考核中垫底,可能就意味着饭碗不保。虽然企业内部的竞争氛围得到了加强,甚至生产效率也有所提高,但员工因此背负了沉重的心理压力。“末位淘汰”并不是一个法律概念,与之相关的法律概念是“不胜任工作”。根据《劳动法》的有关规定,“不胜任工作”是可能导致解除劳动合同的法定原因。但是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需要留意的是,  相似文献   

16.
高立 《长白学刊》2002,(6):20-21
所谓职业道德,是指从事一定职业的人们在职业活动中所应遵循的道德规范以及与之相应的道德观念和品质。比如,做“官”的应遵循“官德”,行医的应遵循“医德”,经商的应遵循“商德”,从教的应遵循“师德”,等等。职业道德建设对于良好社会风气的形成和公民道德素质的提高,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天津“泥人张”.北京“泥人张”,法庭上面争“正宗”。官司虽未了,却引发了人们对于“老字号”侵权与保护的法律思考。  相似文献   

18.
王灿 《长江论坛》2019,(2):92-96
"三不朽"源自《左传》,是对后世影响很大的人物评价体系。长期以来,"立德、立功、立言"中的"德"被单一解释为"修身"之"德",这是不恰当的。此处之"德"应为创制优良制度文化,使其保持对民众和后世的长久福佑和影响之"德"。除此之外,"德"作为排名首位的"不朽",其内涵亦贯穿"三不朽"中,先秦时期关于历史人物的评价,也基本上遵循着"德"的原则。  相似文献   

19.
《人大论坛》2008,(5):33-33
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带领全市法院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秉承“公正司法,一心为民”的宗旨,树立“全省夺一流、全国争上游”的志气,分发挥宪法和法律赋予的职责,全力建设“服务型”、“规范型”、“学习型”、“清廉型”、“和谐型”、“发展型”法院,为促进全市率先实现经济礼会的历史性跨越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司法保障和法律服务。  相似文献   

20.
彝族“拖小姑娘”的社会现象在彝族地区时有发生,有时甚至引发村民械斗杀人、伤害等刑事犯罪。有人说是民族风俗,受法律保护;有人说是借民族风俗行“流氓”之实,应当予以打击。本文略作分析,供处理相关案件时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