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化包括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作为农村工业化的两个内容,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相辅相成。社会主义新农村工业化,要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吸取新中国历史上农业合作化转变为农业集体化的教训,重构农村合作制度,推动农业工业化和农村工业企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董福科 《辽宁人大》2006,(11):13-13
地方人大作为地方国家权力机关,在新农村建设中应该围绕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职能作用。 积极推进新农村经济建设发展。首先,要针对新农村经济建设的重大事项,积极开展各项专题调研以及代表视察等活动,了解本地区农业发展的各种优势和特色,了解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存的问题和不足,了解农民在新农村建设中的困难和愿望,了解中央各种优惠政策的落实情况,立足于科学发展的理念,通过人民代表大会、常委会等会议,从宏观上增加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各种审议,  相似文献   

3.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重要的是要着眼于深化改革,从体制和法律上建立保护农民权益的长效机制。在理顺城乡关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广大农民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农业和农村经济自身良性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时事报告》2006,(4):28-35
虽然我国的GDP总量已排名世界第六位,但人均GDP却排名在一百多位,大大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二元结构难题,是党和国家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工作重点,1月25日,胡锦涛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统一思想,科学规划,扎实推进,使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成为惠及广大农民的民心工程,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中央新时期加强工业与农业,城市与乡村协调发展的一个重大战略部署,本刊围绕这一主题,举办专家学者座谈会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5.
农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具有重要地位。农业发展、农村社会进步以及农民生活水平问题,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邓小平同志的相关论述至少包含了七个重要的方面,即:新农村建设必须保证粮食生产全、充分发挥农民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处理好农业与工业发展的关系、以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为根本目标、因地制宜、注重制度创新,以及必须加强基层民主建设等。在当前的新农村建设中,这些论述仍能给我们以宝贵的思想启示。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实施了一系列支农惠农政策,农业和农村出现了积极变化。农业结构调整向纵深推进,粮食增产、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党的建设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农民心气顺,发展劲头足,干群关系得到明显改善。但我们必须看到,当前我国面临的农业、农村发展仍然处在艰难爬坡阶段,农业基础设施脆弱,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等矛盾依然突出。具体表现在:一是农民没有资本积累,农民长期的剩余价值做为我国工业体系建设的资…  相似文献   

7.
刘义康  蔡跃 《长白学刊》2007,(3):107-108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必须工业反哺农业,国家应通过财政体系,加强对“三农”的支持;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应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速实施农村剩余劳动力有序转移,努力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相似文献   

8.
曾纪发 《江西政报》2006,(15):36-38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明确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坚持从各地实际出发,尊重农民意愿,扎实稳步推进新农村建设。”这对于我国今后一段时期农业、农村和农民工作,具有重大的指导意义。江西是一个经济欠发达的农业大省、工业弱省、财政困难省。在这种现实环境和历史背景中,江两财政如何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如何有效地加快全省新农利建设步伐,如何使江西新农村建设尽可能走在全国前列,这足摆在江西财政工作者面前的一个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9.
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要把农业发展放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中统筹部署,把农村进步放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中统筹谋划,把农民增收放到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中统筹考虑。统筹安排的本质是让农民与市民一样平等享受现代化成果;统筹的重点是统筹各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合理分配,包括财力分配、信贷投放、资源利用、设施建设、  相似文献   

10.
《辽宁人大》2006,(4):1-1
刚刚闭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提出,“十一五”时期,要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工作,努力实现粮食稳定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之年,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一定要开好头、起好步。  相似文献   

11.
黑井古镇历史保护与开发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杨庆 《思想战线》2002,28(2):49-52
黑井曾经是“南方丝绸之路”上著名的“盐乡” ,明代设有专司盐务的“提举司” ,官员、灶户、商贾云集 ,马铃声声 ,黑井一度成为滇中繁华的“陆上码头”。明清时期 ,其财政赋税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百年过去了 ,黑井文化却得以保存 ,至今仍充满魅力。近年来 ,旅游业的发展和假日经济的兴起 ,给古镇的振兴带来了机遇 ,保护与开发提上了议事日程  相似文献   

12.
"They may come and go, but our gratitude lasts for the rest of our lives," said Jiang Zhihui, magistrate of Miansi Town, Wenchuan County, Sichuan Province. His thanks goes to the people of Zhuhai City, thousands miles away in Guangdong Province.  相似文献   

13.
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的对策研究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乡镇机构改革是我国政府机构改革的基础环节 ,其改革的难度和阻力最大 ,面临的问题也最为复杂。因此 ,对乡镇机构改革的研究就成为特别重要又非常紧迫的课题。现行的乡镇政府职能和机构设置与当前农村发展的政治、经济形势不相适应的矛盾日益突出。本文分析了这一矛盾的主要表现及其成因 ,并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更新观念 ,形成改革的精神动力 ;以职能转变为中枢 ,理顺政企关系 ;撤乡并镇 ,精简人员 ;简政放权 ,理顺条块关系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4.
乡(镇)村关系视阈中“村务公开”的困境及其破解路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村务公开”面临着许多现实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基层社会乡村(镇)关系的矛盾和冲突,表现在基层权力体制、基层民主和乡(镇)村财政体制以及传统的“乡土文化”对“村务公开”的影响。破解“村务公开”的困境在于扩大基层民主自治范围和层次,建立乡(镇)民委员会的自治组织,进行“乡镇社区”治理。  相似文献   

15.
以女性为主的农村留守人口现实状况使得以就业为目标的村镇工厂扶贫在客观上具备了性别化特征。在遵循家庭内传统性别分工的基础上,村镇工厂的产业属性、务工门槛、就业灵活性和就业距离等特征很好地衔接了农村贫困女性通过务工实现增收的现实需求,但村镇工厂面临的多方面困境使得其在推动女性反贫困方面需要处理潜在危机。充分吸收乡镇企业发展的历史经验、具有明确性别意识的反贫困政策、统筹协调的发展机制、多层次的利益联结机制以及公共服务和劳动保护的改善是主要的政策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6.
该文分析了中国农村金融发展的现状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完善和落实中国农村金融全面发展的宏观政策;发挥农村商业银行为主的合作金融的主导作用;积极发展村镇银行,充分发挥在农村金融中的辅助作用;大力发展农村小额贷款公司,发挥其特殊的金融支持作用;规范扶持农民(农村)资金互助社发展,加快互助金融建设。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与广大农民直接联系着的乡镇政府能否依法行政,直接影响着依法治国方略能否真正实 现。乡镇政府依法行政,面临着在农村立法、行政执法、法律环境三个方面存在的问题的阻碍和制 约,所以我们应提出相应的对策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8.
李勃 《青年论坛》2009,(4):76-79
大学城是政府主导的带有共享教育资源特征的新的教育组织形态,但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大学城的资源共享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动力不足,教育资源共享的制度、政策缺陷,教育资源共享的内容单一、共享层次不深,教育资源共享的质量欠缺,效益效率不高等是目前我国大学城教育资源共享存在的主要问题。需要在教育资源共享下的机构组成及职能、教育资源共享的具体内容及形式等方面加以完善。  相似文献   

19.
周大鸣  杨小柳 《思想战线》2004,30(1):107-113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农村的改革促进了乡村社会的转型,传统文化的复兴、乡镇企业的崛起、乡政村治的建立等等导致了乡村权力结构中包含的具有各自利益需求和交换关系的主体--国家、基层政府、社区组织、乡镇企业、村民等等--不同身份特征的获得,并决定了他们有可能占有的资源及其相互的利益关联.对11省14个村庄的调查和比较,再现了转型期乡村权力结构的调整和重构.  相似文献   

20.
该文分析了商品的"客观品质"与消费者的"主观品质"之间的关系,认为对商品品质的认同最终会转化为对商业标记即品牌标识的认同,形成品牌效应,而商品品牌建设的基本进路是传播商品特色。因此,该文认为,古镇作为文化遗产也应当传播古镇文化旅游产品的特色文化,并提出古镇文化旅游产品以特质文化打造品牌的对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