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克思对人的本质作了全面系统的研究,认为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人的现实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在本质上,自由以绝对的形式成为人之存在的前提,而自由的现实化之路充满艰辛.正是在对自由的追求中,人们选择了法.在人类社会生活中,没有绝对无自由的法,也没有绝对不需要法来保障的自由.法的正义价值是人的自由本质在社会制度层面的展开,法在制度层面的最核心价值就是对正义的追求,保护每个人所应得的权利,防止他人滥用权力(权利)干涉自由.  相似文献   

2.
法律正义引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法与正义天然地具有密切相关性;没有正义论,就没有法哲学.文章在考察了历史上的各种主要的正义理论之后,主要论述了正义的概念和形态、正义与法的基本互动关系.作者认为,正义表现为一种法的价值目标,法律的最高目的就是提供和实现正义,法的特殊品格也使它能够成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最可靠保障.  相似文献   

3.
正义,是人类一种最基本的价值理想,自从人类社会产生以来,人类就一直没有停止过对正义的追求,它始终被人们视为人类社会一种最基本的美德和价值。正义主要是从人与人的交往活动中产生的,是人的社会关系得以存在和维系的精神根据和纽带,是人的社会关系不断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规制力量。因而正义成为人的社会关系最基本的价值追求。追求正义,就理所当然地成为政治和法的核心价值。  相似文献   

4.
制定法是指不同的享有立法权或经国家授权的国家机关根据法定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文件的总和。制定法的特殊形式决定了其在追求正义价值时有鲜明的特点。制定法追求社会正义、实体正义和共时性正义。  相似文献   

5.
6.
欲望是罪恶的根源,当我们无法抵御利欲的诱惑,开始放纵我们的行为时,法律的利剑已高高举起。尽管如此,法律的理性精神和程序正义要求,法律对人们过错行为的处罚应当遵循程序,过、罚相当。法律价值只有在程序正义的既定轨道之中才会绽放理性精神的光芒。当你无法抵御诱惑所犯行为恰恰遭遇非理性的力量以及不正义的程序时,你的过错及法律的精神就会被恣意妄为的专横所挟持,当你为你的一念之差付出沉重代价的同时,社会的文明与现代也在这种昏暗与混沌之下变得遥遥无期。  相似文献   

7.
西方自然法学派对法律价值的存在持肯定的观点,这是它与其他主流法学派的主要区别。其主张法律价值定然独立于实定法之外存在,并且可以成为衡量实定法正当性的标准。西方自然法学派与哲理法学派的正义思想不仅在当时意义重大,而且对后来马克思正义观的形成也影响颇深,通过对这些学说观点的扬弃,形成了马克思正义观在价值观与方法论上的重要内容。自然法学充分体现了自然法观念和人本主义的正义思想对当今社会的深远意义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2005年8月8日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使秩序、正义与自由这三大法的价值得以彰显,这一法律的实施必将推动我国治安状况的根本好转以及促进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  相似文献   

9.
社会转型正义可分为:社会转型的消解正义与社会转型的建构正义。在民间法与国家法二元规范体系视野下,社会转型正义应该是法治化意义上的正义。民间法体现社会利益的诉求,凝聚社会转型的共识,构建正义转型的机制,它所具有的这些独特品质,使其在实现社会转型正义中发挥功效成为可能。民间法在实现社会转型正义中有三条具体路径:供给社会转型所需的社会理性、构造社会转型的秩序、促使法制体系迈向法治体系。民间法与国家法的良性互动,是二者在实现社会转型正义中各自作用得以发挥的前提;同时,还应为民间法在社会转型中发挥作用开拓更广阔的空间。在实现社会转型正义中,关注民间法的作用,不仅有利于扩展民间法成长的空间,也有利于丰富社会关于治理逻辑的想象,进而为当下社会改革实践寻求新的算法。  相似文献   

10.
程序正义根植于古老的自然法思想,其观念和理论体系起源于英美法系。在中国,由于其独特的法文化而导致了法律观念和制度的缺陷,在讼诉实践中表现出“重实体、轻程序”的倾向。确保程序正义的实现,我们应转变诉讼模式,严格执行“诉讼法律责任”,并制定民主、中立、公正的诉讼制度。  相似文献   

11.
作者通过对社区调解以及其他恢复性司法程序与刑事司法制度的比较,认为应将恢复性司法从刑事司法制度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制度,并最大限度地用恢复性司法解决冲突;恢复性司法应使用当事双方地位平等的民事诉讼程序模式;当恢复性司法未能解决冲突时,应使用民事诉讼而不是刑事诉讼作为后盾进而解决冲突。  相似文献   

12.
殊途同归:“无讼”与现代法治精神之间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无讼”作为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价值取向之一,是当时自然社会条件和社会结构的必然选择。它与现代法治精神具有同样的历史合理性,体现了不同社会条件下人们对以秩序与公正为主题的社会理想的共同追求,但它们在社会现实中有着不同的实践模式。在不同的实践模式中形成了不同的观念:对人的信任与对法的信仰。鉴此,寻求二者契合,进行适度宽容的制度设计,理性选择现代法治建设之路,当是一种明智之举。  相似文献   

13.
法治文化的建设传播是普法工作的基本任务,对促进公民法治人格的养成、规范公权力的法治化运行、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等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六五"普法依法治理期间,应更加重视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繁荣,通过法治文化理论研究、法治理念宣传教育、法治教育载体拓展、法治文化环境建设等可行途径,使人们在法治文化的浸润下将法治精神根植于内心,指导人们合法行为习惯和模式的养成。  相似文献   

14.
在成文法国家,司法公正的问题往往在立法滞后的情况下变得突出,并使司法公正的标准、内容以及实现等问题更为复杂。尤其是在以罪刑法定为根本原则的刑事法治领域,司法如何在保证成文法尊严与权威的情况下实现绝大多数的公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5.
刑法的谦抑精神指以罪之谦抑与刑之谦抑为内涵的刑法理念.罪与罚本恶,刑法的根据使乏合法化井成为刑法正当之善,但同时也注定其张力之限度.不同学派对刑法根据的论证各有千秋,对刑法谦抑精神也有不同认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价值取向多与谦抑背离,但仍能从相关传统法理念中找到刑法谦抑精神.完善中国刑法的价值理念,破除对刑法的迷信,刑法的谦抑精神不可或缺.  相似文献   

16.
刑法谦抑性不仅是刑事立法的基本原则,而且还指导着刑事司法,无论在刑事立法的制定、刑事司法的运作方面,还是在刑事解释的维护方面。刑法谦抑性宜与罪刑法定、罪刑均衡等刑法原则相并列而视为刑法的基本原则。  相似文献   

17.
孟德斯鸠最有影响著作自是《论法的精神》,其中大量文字是对中国法律的评述 ,在很大程度上把握了中国传统法律的一些基本特征。孟德斯鸠论述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主要原因 ,在于中外交流的频繁 ,对外来文化的借鉴 ,更出于其自身理论架构的需要。其对中国法律的阐述不仅影响外国人对中国传统法律文化的看法 ,也影响中国人对自己文化的观感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正义密切相关,并紧随其变化而不断发展。由于传统民法与“形式正义”的困境,经济法及其所负载的“实质正义理念”得以产生。经济法的实质正义理念以“有限自由”和“实质平等”为基本内涵,具体体现在经济法的基本原则、调整方法和具体制度之中。其存在对经济法学和法学理论都有着重要意义,而其实现又需要相应的立法、执法和司法机制作为保障。  相似文献   

19.
儒家伦理与法治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信用缺失、纲纪崩坏、吏治腐败是当前最为突出的社会问题,对于产生这种法治困境的深层原因,人们普遍将其归结为制度不健全。而儒家文化对市场经济的不适应症状,是儒家伦理对法治精神的消解和化约。儒家文化中的等级伦理、宗法伦理、和合伦理与法治精神格格不入,严重阻滞着法治所追求的公平、正义、自由、权利的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