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济新常态下,四川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和蜀绣企业面临着新的机遇和发展,分析认为,在历史上,蜀绣曾经有过辉煌的发展,但是到了近代以来,作为四大名绣之一的蜀绣比起苏绣、湘绣和粤绣来说却是发展缓慢,因此,针对蜀绣企业发展的现状,提出了蜀绣企业文化传承发展的路径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新蜀绣     
正"芙蓉城三月雨纷纷,四月绣花针;羽毛扇遥指千军阵,锦缎裁几寸……"早在汉代,蜀绣之名已誉满天下。作为中国四大名绣之一,2006年蜀绣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传统的蜀绣产品,大多是摆件和挂件,内容基本是"荷花鲤鱼"或"熊猫"等,除固定礼品市场外,很难吸引年轻人。从2011年开始,"蜀绣之乡"郫县安靖开始大胆创新,将油画、水墨山水、甚至人物照片纳入蜀绣题材,绣娘们向苏绣学习滚针、向湘绣学习"鬅毛针"……通过学习借鉴,极大地增强蜀绣作品的表现力,并大胆把蜀绣用到鞋子、衣服、披肩等方面,甚至可以用来做墙纸,古老的蜀绣焕发了新的活力。如今,新蜀绣产品生活化和时尚化兼有,艺术与市场价值双双得到提升,产品已行销全国,甚至海外。  相似文献   

3.
内江市古称汉安,境内隆昌市盛产夏布,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近年来,当地政府积极探索隆昌夏布和蜀绣两种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创新,开发出一种新的中国民间文化艺术品——汉安夏布绣,让古老的隆昌夏布焕发勃勃生机.隆昌夏布是以"天然纤维之王"苎麻为原材料经手工织成的一种平纹布,俗称"麻布".明清时期,隆昌夏布被列为宫廷贡品,也是中国最早出口的纺织品之一.2009年,隆昌夏布编织工艺入选首批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汉安夏布绣则是以内江特有的隆昌夏布为绣料,融合蜀绣工艺而成的特色绣品.这种绣品强度高、不易褪色,防水、防虫蛀、易保存,具有强烈的艺术冲击力和视觉效果,因而被业内誉为崛起中的"中国第五大名绣".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文化产业化的发展,非物质文化遗产也被列入文化产业化的范畴。兵团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整理、申报工作中取得了一些经验,但却仍然面临传承、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等问题。本文运用SWOT法分析了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进程中的优势、劣势、机遇与挑战,认为要推动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良性发展,应该以兵团旅游业的发展带动非物质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推动兵团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集群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开发。  相似文献   

5.
李云 《学习月刊》2012,(7):44-44
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保护和利用好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决定》提出的“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宜城作为楚国故都、宋玉故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特别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楚文化特色鲜明。在推进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采取有效措施挖掘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打造“宜居宜业创新之城”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相似文献   

6.
马平 《实践》2006,(9):18-19
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包括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尤其是人类口头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多样性文化的宝贵财富。我们不应坐视它的衰落、消解与消亡,而要积极地推动少数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相似文献   

7.
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保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前,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重视.毫无疑问,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重要,也非常值得保护.但由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殊性,"保护"实际上存在合理性和可能性问题.以申报"名录"为主要保护措施,存在明显的不合理因素,濒临灭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达到预期的保护成效.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而言,保护带有理想主义的成分,而保存才是真正行之有效的处理方式.  相似文献   

8.
随着收入增加和社会发展,久居城市的人们越来越向往亲近大自然,去乡村感悟、体验农村生活乐趣,这就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提供了现实基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不仅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更重要的是可以激发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的内生动力,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传承中与现代对接,从现代文化的养分中不断汲取养料、进行创造性转化并发扬光大。  相似文献   

9.
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文化、科技、历史、经济、人权等方面的重大价值.闽东地区分布着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相当部分濒临灭绝,必需加强法律保护.保护的思路应是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分为仍具有市场价值和丧失市场价值两种,分别采取以私法保护为主的模式和以公法保护为主的模式.私法保护上应充分研究和利用现行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公法保护上应在适用现行的法律法规的基础上推动地方立法.  相似文献   

10.
在现代社会中,非物质文化遗产越来越需要有更具宣传力和影响力的传播渠道来获得保护和发展.云南花灯作为云南本土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典型代表,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大众传媒传播云南花灯情况的分析,研究大众传媒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现状,一方面理清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中发挥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分析大众传媒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的功能缺失及存在的问题,并尝试为今后大众传媒在传播非物质文化遗产过程中更好地发挥作用提出建议和对策.  相似文献   

11.
资讯     
正一批非遗和老字号集中亮相6月16日,第二届重庆非物质文化遗产暨老字号博览会拉开帷幕,上百个非遗项目集中亮相。博览会期间,市民可欣赏蜀绣、漆艺、陶艺、版画、夏布、梁平竹帘、北碚蝶翼画等流传千百年的手工艺品,还可现场品尝城口老腊肉、武隆羊角豆干、合川桃片、北泉水磨手工面等美食。重庆火锅设有专题展览,展现火锅百年历史的演变。  相似文献   

12.
文章阐释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保护工作重要性,指出县级公共图书馆应积极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播,并通过参与"申遗"中资源的发掘与整理将"活态文化"物化为有形的文献,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献保存与开发利用体系,积极发挥图书馆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存与开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刘娟 《湘潮》2013,(1):146
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管理工作,是保护和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传统民族民间文化的重要举措。本文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档案的基本内容、具体措施及保护工作采取的方式三个方面阐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程中的档案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4.
周必素 《当代贵州》2009,(18):44-45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延年益寿”?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性”、“传承性”、的关系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确保其“生命力”“流变性”的特性。处理好保护和利用,得以不断传承和发展的有效方剂。  相似文献   

15.
李倩  田伟 《世纪桥》2016,(7):86-87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重庆黔江区重要的文化资源,本文梳理了黔江区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的探索和创新,以期对奉节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保护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16.
近几年,学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主要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特征及价值、保护与利用的现状、保护的原则与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不过这些研究以遗产保护为主,涉及开发的大多是旅游领域。本课题以浙江宁波为例,从文化产业的视角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把非物质文化保护与文化产业开发融合起来,并提出融合的路径,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提供实践的路径选择。  相似文献   

17.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产权保护的意义在于:促进传承人(群体)文化权利的实现;激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著作权保护应解决精神权利主体的确定、经济权利主体的确定、权利的适度弱化、非物质文化遗产数字作品的版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以商标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做到保护与开发并举。对基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术创新,可考虑专利保护。  相似文献   

18.
吴媛媛 《唯实》2013,(6):63-64
@@一、江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面临难题@@@@“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世代传承的有较大影响和突出价值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我国已于2004年正式加入国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是展示江苏魅力、提升文化认同度、建设文化强省的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9.
徐文燕 《世纪桥》2010,(23):127-128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开发常常被看做是矛盾的,如何在开发中保护、在保护中利用成为实践中关注的焦点问题。本文基于学者们的研究文献,从非物质文化遗产潜在的旅游价值出发,分析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价值表现,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是一种有机联动,在一定程度上是文化与经济的互动,表明旅游开发可以成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必然途径。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20,(4)
正内蒙古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原生态的文化遗存,与草原文化相生相伴,以民间文学、民间表演艺术、民间风俗、民间传统手工技能等类型,通过声音、形象、技艺、观念或心理积淀等形式,鲜活而真实地承载着以蒙古族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创造的草原文明。作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富集区。千百年来,各民族以口传心授的方式创造了大量与其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我区现有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342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82项,入选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