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陈良中 《求索》2007,(12):218-222
朱子认为王安石《尚书新义》伤于“凿”,苏轼《书传》伤于“简”,林之奇《尚书全解》伤于“繁”,吕祖谦《书说》伤于“巧”,他对宋代具有影响的四家《书》说给予了一字评,结合四家著作可见朱子的评价是精当的。对四家《书》解利弊的总结,奠定了朱子阙疑、废序解《书》、反对注脚成文的注释《尚书》的基本原则,形成了他对蔡沈作《书集传》的指导性意见。  相似文献   

2.
作为“典谟训诰之文”的《尚书》,其实是“殷商时代的政治文件的汇编”,但因其艺术成就而成了中国散文的开端。《尚书》的影响颇大,它不仅启示了先秦散文,而且还是唐代古文运动的护身符。  相似文献   

3.
中庸思想的历史流变及其现代意义──兼论儒教文化的适应性转换朱健刚“中庸”的概念始见于《论语》,但“中庸”的“中”字,作为道德规范和政治原则却产生于更早的时期,据《尚书·盘庚中》记载,商王盘庚的时候,由于黄河连年泛滥,于是决定迁都于殷,在作出这一决定时...  相似文献   

4.
先秦哲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从殷代中叶到西周厉王末年以前为萌生时期;此后到春秋中叶左右为发展时期;从出现孔、老、墨到秦统一为争鸣时期。 一、萌生时期。 从殷王盘庚“先王有服,恪遵天命”(《尚书·盘庚》, 到周武王“今予发惟恭行天之罚”(《尚书·牧誓》)到穆王“上帝监民”(《尚书·吕刑》),都是很相信天命,表现为原始客观唯心主义。  相似文献   

5.
中国历史上,许多思想家都讨论过“俭”与“奢”的问题。大体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黜奢崇俭”,一是主张“反俭尚奢”。《尚书·大禹谟》曰:“克勤于民,克俭于家”。《左传》中也有“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的说法。孔子欣赏“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的信条,主张“礼与其奢也,宁俭”(《论语·八佾》)孟子说:“贤王必恭俭”,(《孟子滕文公》)老子  相似文献   

6.
同川而浴     
《尚书·大传》曰:“吴越之俗,男女同川而浴。”可知这一习俗,为吴越人所尚。早在春秋时期,就已有记载,风行于东南沿海,即今之江浙一带,且与《汉书·贾捐之传》记载的“骆越之人,父子同川而浴”不同。两者虽然同是一川共浴,但前者说的是不同性别,  相似文献   

7.
洪秀全受到基督教的影响创立了拜上帝教,太平天国的政治斗争和政权建设中也披上了宗教的色彩。近年来,有的学者据此断言,太平天国推行是的“西方中世纪神权政治”。对此,笔者不敢苟同。窃以为,洪秀全对基督数教义虽有利用的一面,但更主要的是对它的改造。他对基督教教义的利用并不是借以推行神权政治,而只是用宗教的形式点燃农民的反抗情绪,进行推翻清朝封建统治的斗争。  相似文献   

8.
《尚书·尧点》有“克谐以孝”之说。《圣经》的《创世纪》里提出“百善孝为先”。无论东西方文化都注重孝道,但历史的演变却使之产生了巨大的差异。亲子关系及人和人之间的信任度差异严重影响到各个领域特别是经济活动。  相似文献   

9.
《尚书》是中国上古的文献汇编,既保留着现存最早史书的特点,又实为“天人”观念的重要来源之一。《尚书》分别从天、人及天与人的关系三方面见出其深刻的“天人和谐”内核,与其他经典一同铸就了中国传统观念和哲学思想的坚实基础。当下,中国从科学发展进一步全面迈向“中国梦”,《尚书》中的天人思想必然与其产生交流和互动,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周公“制礼作乐”与《尚书》的最初编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修成 《求索》2007,(11):171-173
周公“制礼作乐”的文化建设、周初以史为鉴的思想观念、庞大的史官群体和完备的史官制度以及史官有意识地收存和整理政治言论集等为《尚书》的资料收集和最初整编提供了思想、行为、体制和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前提条件。《尚书》在西周初年即已开始了初步的编纂,其资料以殷商周初的政教文书档案为主。  相似文献   

11.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12.
唐明伟  党珊 《前沿》2007,(7):236-240
《尚书》是研究中国古代政治的经典文献。《尚书》之天命观思想以敬畏天命为形式,以敬德保民为思想内核,提出了以德治国、以民为本的政治主张;在阐释和维护君主专制制度的同时,为王权设定了理想的道德约束力,要求君王自觉认识到民众对社会历史的决定力量,自觉善政养民,奠定了中国古代社会政治制度的理论基础,开创了很高的古代政治文明。厘清《尚书》之天命观思想,对于正确把握中国政治传统,从中汲取思想精华,服务于中国政治现代化的宏伟目标,是有益处的。  相似文献   

13.
史振卿  周国林 《求索》2011,(3):225-228
作为孔子后裔的孔安国,在汉武帝时得到孔壁古文《尚书》后,缀合文字,划断篇目,使得他与古文《尚书》有了不解之缘。汉代《尚书》三家之学均出自倪宽,而倪宽受业于孔安国,所以今文《尚书》又与孔安国有牵连。古文《尚书》主要通过师承和家学两种途径得以广泛流传。古文《尚书注》(《孔注》)和古文《尚书传》(《孔传》)的形成,是古文《尚书》在魏晋时期的重要发展。现在我们无法断定《孔注》和《孔传》的著者,从史料可见这一时期孔氏家人对《孔注》和《孔传》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4.
《第二次握手》看似一部“爱情小说”,实际上也是一部“爱情小说”,而且无论从形式上还是从本质上看还都是一部“三角恋爱小说”;但是,它却成功地实现了一种“颠覆”,一种严肃、重大的政治“颠覆”。《握手》原作的四种“颠覆”《握手》初稿写于1963年2月,是个短篇,题为《浪花》。第二稿写于1964年,是个中篇,书名《香山叶正红》,并且从此“定型”:其书名在后来的年代里还有过变化(1970年稿改作《归来》;1970 ̄1978年间以手抄本形式流传时的书名更是五花八门;1979年出版时改作《第二次握手》),但其主题和框架在后来的40多年中再未发生过变化,…  相似文献   

15.
哈尼族祖居地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哈尼族祖居地考朱文旭李泽然一哈尼族是我国西南地区少数民族中历史最为悠久的民族之一。《尚书·禹贡》记西南民族有“和夷”,当时的“和夷”虽然不能专指今天的哈尼族,但无疑包括着“哈尼”的先民。哈尼族主要分布在红河流域和澜沧江流域。主要聚居于哀牢山脉和蒙乐山...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参与意识,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德。孔子当年周游列国,不见用,叹息道:“吾岂瓠也哉?焉能系而不食!”(《论语·阳货》)从此引出千古骚客的多少感叹,正直的知识分子不是为逐一己名利,而是心忧其君、其民。若恭逢盛世,受知当今,出而为政,又何其踌躇。因而为政之道,不可不为讲求。古人论为政之道,当首辩君臣大义;君臣大义既明,则次论用人;征僻除授,选贤任能,则必讲求吏治;吏治清明,唯善是举,则谨防弊政。弊政若除,即可达到“道洽政治,泽润生民”(《尚书·毕命》)的理想境界了。  相似文献   

17.
《尚书》,是我国传统历史文化最主要的经典和源头。尚,上也,书,史书也,是指上古史官书于竹帛简册的政事记载,故《尚书》即上古之史书。秦汉以前只称《书》,汉文帝刘恒以后尊称为《尚书》。其内容是自上古原始氏族社会的唐尧虞舜时期,下至春秋时的秦穆公时期,分《虞书》、《夏书》、《商书》、《周书》四部分。流传到今天的《尚书》,是以西汉大儒伏生所传《今文尚  相似文献   

18.
一、政治及其内容根据《词源》,政治的含义有二:一是政事得以治理。古人云:“道以政治,泽润生民”“道至普洽,政化治理,其德泽慧施,乃浸润生民”。二是治理国家所实行的一切措施。《周礼》曰:“掌其政治禁令。”根据《词海》,“政”的主要含义是政治、政事、政策、政令;“政治”的含义包括经济的集中表现和国事得以治理。《说苑·敬慎》:“(晋)政治内定,则举兵而伐卫。”政治学是以国家及其活动为主要研究对象的科学。可见政事、国事是有关施政的一切事务,政治是指治理国家所涉及的一切事物以及治理国家所采取的一切措施。其内容广泛,首要的…  相似文献   

19.
孙玮 《探索与争鸣》2022,(10):23-25
<正>媒介迭代对于城市形象更新具有历史性影响。小说《巴黎圣母院》中副主教哀叹书本将要消灭圣母堂,雨果阐发说:“这是哲学家看到人类的思想被印刷术所截取,在神权政治的蓄水槽里被蒸发干时所做的预言。这表示一种权力要被另一种权力所取代。印刷品要消灭教堂。”这不禁让人发问,“巴黎圣母院”作为城市的象征是建筑物还是雨果的小说?城市叙事的空间形态和文字形态何者更有力量?  相似文献   

20.
2001年1月,江泽民同志提出:“法治属于政治建设、属于政治文明,德治属于思想建设、属于精神文明。二者范畴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江泽民:《论“三个代表”》,135页)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江泽民同志又提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