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一年来,日苏关系有了显著变化,日苏双方都在努力寻求改善和发展双边关系的途径。日本的目的是:改善自己的战略地位,支持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扩大市场及原材料来源;苏联的目的是,利用日美矛盾和取得日本的经济援助。日苏关系中存在着政治、经济、军事等多方面问题,中心是北方领土问题。预计戈尔巴乔夫访日时,日苏双方会在此问题上寻求妥协。  相似文献   

2.
<正> 戈尔巴乔夫1985年执政之后,大幅度地调整了亚洲政策。在实现了与中国关系的正常化之后,把改善和发展对日关系放在了突出的位置,双方关系不断升温,尤其是在1990年  相似文献   

3.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把全面调整和“革新”苏联与美国、西欧关系作为其外交“新思维”的基石,殚思竭虑,全力以赴,故对亚太方向虽也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相比之下显得用力不足,进展也未及所愿。至去年下半年,在苏美、苏欧新关系框架已定,形势基本明朗的情况下,苏审时度势,主动出击,对亚太、特别是东北亚地区努力开展新的外交,并取得了一定进展。一、与南朝鲜关系取得突破,双方已在正式建交基础上发展友好合作关系。 (一)政治关系发展迅速。1990年6月4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南朝鲜总统卢泰愚在美国旧金山会晤,商谈两国建交问题。同年9月30日,苏联南朝鲜宣布两国从即日起建立正式外交关系。12月13日至16日,应戈尔巴乔夫邀请,卢泰愚对苏联进行正式访问,  相似文献   

4.
戈尔巴乔夫执政以来,苏联对日本从认识到行动都发生了变化,积极谋求改善同日本的关系;日本方面既想打开日苏关系僵局,但又想乘机压苏联让步。日苏关系改善的最大障碍是领土问题。只有领土问题得到基本解决,日苏关系才会有突破进展和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5.
戈尔巴乔夫上台后,苏联对中东政策趋于灵活谨慎,讲究实效并相应地进行了某些调整:积极改善同温和国家的关系;松动同以色列的关系;调解巴解组织内部矛盾等。但苏联对中东的基本战略目标未变,调整政策只是为了加强自己同美国争夺中东的地位。  相似文献   

6.
战后,日苏之间由于存在北方领土、军事威胁和渔业纠纷等三大问题,两国关系长期处于僵冷状态。戈尔巴乔夫上台后,日苏关系有所松动,但由于双方目的不同,两国在三个主要问题上,没有取得进展。预料日苏关系近期内难以根本改善。  相似文献   

7.
1985年戈尔巴乔夫入主克里姆林宫至今,已历时三年。《三年来,以戈尔巴乔夫为首的苏共新领导以内外政策的“新思维”为指导,经过苏共27大,确定国内加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方针,并按此设计和推行外交政策,即仍以两极格局为出发点,充分利用世界多极化的趋向,改善同美国的关系,调整同欧亚两侧国家的关系,以创造有利的国际环境,保证加速战略实施。值得指出的  相似文献   

8.
40余年的苏联经济改革历程中,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最为引人注目。他的“加速战略”未能改善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原苏联短缺性生产危机反而愈演愈烈。这是戈尔巴乔夫经济改革失败的机理。  相似文献   

9.
1990年5月31日至6月3日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与美国总统布什在华盛顿举行了正式会晤,这是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同美国在任总统的第六次会晤。双方讨论了德国统一和欧洲问题,军备控制问题,双边关系以及各种地区和跨国性问题。会谈结果,双方签署了关于削减战略武器的联合声明和双边贸易、民航、海运、谷物协定等十几个文件。这次会晤是去年12月马耳他非正式会晤的继续和发展。从这次会晤和近年来苏美关系的演变看,目前苏美关系正处于冷战后既继续竞争、又增多合作的转折期。在苏美仍互为主要对手的前提下,政治上,已从相互疑惧转为一定的信任,高层对话走向多领域、经常性、定期化;军事上,裁军范围从局部向全面展开,军力、军备数量有所下降,但争夺  相似文献   

10.
在导致苏联剧变的诸多因素中,戈尔巴乔夫的东欧政策的负面影响不可忽视。戈尔巴乔夫对东欧政策的核心是不干涉原则,但在其外交实践中,实行的是双重标准。对支持苏联改革的东欧国家,戈尔巴乔夫一般是采取不干涉政策,鼓励这些国家及其共产党的改革;如果有东欧国家对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提出异议,或表示自己的国家和共产党不能照搬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方针,戈尔巴乔夫则直接支持这类国家的反对派。戈尔巴乔夫的这种态度对苏共的反对派无疑是一种鼓励,客观上加速了苏联剧变的进程。  相似文献   

11.
戈尔巴乔夫1985年3月11日任苏共中央总书记,1991年12月25日向全国发表电视讲话,宣布辞去苏联总统职务,前后执政近7年。戈尔巴乔夫时期是苏联历史上发生重大变革时期,起伏大,矛盾和问题多,其评价分歧也很大。究竟如何认识戈尔巴乔夫执政这一历史时期,需要认真地加以研究,客观地、科学地与历史地进行总结。中共中央党校左凤荣教授历时10多年的潜心之作《戈尔巴乔夫时期》,充实和推进了这一历史时期的研究。这本书2014年被中共中央党校评为优秀成果奖。  相似文献   

12.
中日两国迅猛发展的经贸关系对东亚经济合作、整个世界经济的发展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在中日贸易利益分配格局中,我国却长期处于不利的地位。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后,我国总价格贸易条件和中日双要素贸易条件将得到改善、比较价格水平将得到提升,同时也将促进我国产业和贸易结构升级,从而改善我国在中日贸易中的利益分配;但也应积极防御汇率双向浮动给中日贸易利益带来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相似文献   

13.
经过70年的长期合作与磨合,中日经济关系已然形成互惠互补、互利共赢的良好局面,但仍然存在相互投资不均衡、非理性竞争加剧等问题。在全球变局背景下,作为主要参与力量,中美日的大国关系变化也将影响中日经济走向,中国实力的持续上升将对中日经济关系产生正向影响,美国的战略收缩也在改变着日本的战略选择。另外,新时代为中日经济合作开辟新天地;中国实现新时代战略目标需要借鉴日本经验;"一带一路"倡议为中日经济合作提供新平台。整体来看,近中期的中日经济关系将保持稳定甚至较快发展,中日两国也将在全球价值链、节能环保、共同应对老龄化等前沿、重点领域继续深化合作。在全球变局下,中日经济关系会遇到各种挑战,但仍将保持健康发展的大趋势。  相似文献   

14.
戈尔巴乔夫执政前,苏从自身的利益出发,执行了一条同英、美等国争夺的进攻性战略。戈上台后,一改先前的作法,反对以美划界,放弃意识形态渗透,力主全方位地与该地区各种势力改善和发展关系,维护本身的利益。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后,苏联对海湾危机、海湾战争以及对战后海湾的安排等方面的态度和作法,既是对其新政策的考验,又为它在新形势下继续参与海湾事务的处理和扩大影响提供了机会。苏、美合作将成为今后苏涉足海湾事务的主要形式。  相似文献   

15.
2008年,中日两国签署了《关于全面推进战略互惠关系的联合声明》。但自2010年开始中日关系经历了一系列挫折,战略互惠关系的推进也受到不利影响。以2014年底中日达成改善关系的四点原则共识为起点,中日关系逐渐积累改善势头。2018年5月,李克强总理正式访问日本,显示中日关系重回正常发展轨道。中日战略互惠关系也获得新的推动力。当前,无论是中日两国的经济社会发展状况还是国际环境,相较十年前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把握中日经济合作的新契机,挖掘两国在双边和多边框架下的合作增长点,深化务实合作,扩大共同利益,是推动中日战略互惠关系向纵深发展的必由之路。不过,由于受到种种因素影响,中日务实合作的推进并不会一帆风顺,而需要两国政治家审时度势、悉心引导,也需要两国民间精诚合作、克服阻力、共创未来。  相似文献   

16.
亚太安全与中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90年代以来 ,美、中、日、俄和东盟“四国五方”关系构成了亚太多极格局的大体框架 ,并对亚太地区安全环境的全局产生影响。中国必须在对外关系中趋利避害 ,谋求发展。冷战后 ,中国在亚太地区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有了很大的改善 ,但同时仍存在着许多不确定和不利的因素 ,将对中国的安全构成直接或间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7.
戈尔巴乔夫“同各国人民直接对话”的《改革与新思维》一书,自1987年11月于苏美同时出版迄今,一直在为世人瞩目,随着近年来全球形势的重大发展变化,戈尔巴乔夫在该书中阐述的对外政策“新思维”,同样也在包括拉丁美洲在内的整个第三世界产生了影响。对于国际关系领域这种新的事态发展,人们无疑还有必要继续研究探讨。  相似文献   

18.
日本是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超级第三者",中美在构建"新型大国关系"中要高度重视日本变量。日本对中美构建"新型大国关系"存在防范与顾忌心理,将之更多解释为中美军事新型大国关系。日本的悲观派认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将危及日美同盟和日本对钓鱼岛的占领,但是乐观派认为这将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加强日美关系、日俄、日英关系。日本强调发展新的外交智慧,改善中日关系,呼吁中美关注日本第三方立场。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需要加强中美日三边关系的管理,建立三边对话机制,以实现中美日在亚太地区的良性平衡互动关系。在三边关系中,充分发挥日本"超级第三者"作用,让其成为中美两国沟通的桥梁。  相似文献   

19.
俄罗斯新版历史教师参考书对苏联历史的新观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俄罗斯2007年出版的历史书<俄罗斯现代史1917~2006年>是苏联解体后,经过国家权威部门认定的第一本历史教师教学参考书.它对于苏联历史和苏联历史人物具有了与戈尔巴乔夫时期不同的评价,引起全球范围的关注.西方认为这是普京重新评价苏联历史和斯大林,是"从民主体制的倒退".该书否定苏联解体的主要原因在于苏联社会主义体制或日苏联模式已经丧失了发展的潜力.该书充分肯定了斯大林领导卫国战争取得胜利和实现工业化和文化革命的巨大功绩,肯定了斯大林民族政策正确的一面,因而称"斯大林被视为苏联最成功的领导人";但也没有回避斯大林和斯大林时期的问题,如,轻工业的恢复落后于重工业,农业的落后面貌没有大的改善,巨大的成就是通过极大压制民众所取得的.该书明确指出,戈尔巴乔夫、叶利钦等执政者应当对苏联解体承担主要责任.认为"苏联解体并没有命中注定的必然性".  相似文献   

20.
李晨阳 《和平与发展》2012,(2):29-37,71
缅甸2010年大选之前,中缅关系中中国较长时期是缅甸最重要的伙伴,但中缅关系中矛盾也始终存在,缅甸也一直在谋求与西方国家改善关系。2010年缅甸大选之后,中缅关系总体上保持了友好合作的态势,但缅甸国内政治的变化以及西方国家与缅甸关系的改善对中缅关系的挑战也是客观存在的。未来中缅两国之间的地缘政治和经济因素依然存在,中缅还将继续加强在政治、经济、社会领域的合作,但中国在众多大国对缅关系中独占鳌头的局面将不复存在,缅甸在中缅双边关系中的主动性会上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