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世界银行副行长、首席经济学家斯蒂格利茨在北京大学演讲时,提出了中国改革的第二代策略。一、增加国家收入。中国政府在财政和税收方面的收入过低。1978年,中国的财政和税收收入分别占国民生产总值的41%和14%,1996年,这两个数据分别降为17%和10%。如此少的政府收入与中国经济发展的前景是十分不相称的。国有企业利润和税收减少构成了政府收入中下降得最大的一块。二、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增加政府收入是为了让政府发挥更大的作用,建立有效的社会保障体系是中国政府目前面临的一个新任务。过去,教育、医疗、…  相似文献   

2.
当前,费多税少,费强税弱,以费挤税的问题日益突出。因此,清费正税,抑制收费规模,完善税收体系,尤为重要。本文试就这方面问题作一浅探。   一、清费正税的紧迫性   1费强税弱,以费挤税,造成税控不力,税源流失,这是清费正税的直接原因。   一方面,税费矛盾日益突出。按国际通行的统计方法,政府收入一般包括税收收入、国企上缴利润、举债收入和收费等四个部分,其中税收应该是主体,大多数发达国家的税收收入一般占政府收入的 80%左右。但是,在我国各级政府收入中,税收收入、预算外收入和各种收费各占 1/3,不但远远…  相似文献   

3.
长期以来,我国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实行“统一领导,集中管理”。对医院的药品收入和医疗收支分开管理,分别核算。而医院的经费补偿主要来之两条渠道:一是政府财政补贴;一是医疗收费。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政府补贴所占比重越来越少,重点是医疗服务收费。因此,加快医疗财务管理改革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加入WTO,建立公共财政框架将成为各级地方政府面临的重要任务。地方政府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当以公共财政理论为指导,重点抓好“四个转变”。一、财源建设由投入型向政策型转变财源建设对一个地方而言关系到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繁荣。地方政府以什么样的方式支持经济发展呢?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府是资源配置的主体,政府的资源配置手段主要是行政手段,政府扮演着“投资人”的角色。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完善,这种高投入、低产出的财源建设方式逐步被淘汰。市场经济要求用市场的手段来配置社会资源,政…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强调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我国国有经济比重较大幅度的下降,私有经济及其他经济迅速发展。这是否意味着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在改变呢?我以为不然。因为它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原本就绝对大。就工业来说,国有工业经济比重1979年据有关部门统计为78.5%,1993年至今下降到44%左右,这只是按纯国有工业企业计算的。如果将非纯国有工业企业中的国有部分计算在内,国有工业的比重更高。现今国有工业加集体工业即公有制工业的生产份额仍高达80%以上。由此可知,公有制、国有经济仍然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占居优势,其主体地位没有改变。  相似文献   

6.
论县域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蔡申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围绕这个目标,各级政府都必须尽快地转变职能。县级政府作为上层建筑最基础部分,如何适应杜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县域经济主体的变化,将调控经济的手段尽快地由微观为主向宏观为主...  相似文献   

7.
改革开放以来30年,我国在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无论是全国、新疆还是新疆的阿克苏地区,城乡居民的收入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它充分展现了经济体制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收入分配类型从集中计划型转向市场与政府相结合型;收入分配制度逐步完善,由按劳分配唯一转向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和劳动、资本、技术、管理等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制度;对效率与公平的认识不断深化;收入分配从直接的物质收入领域扩展到社会事业领域。  相似文献   

8.
资源配置主体地位的变化是十八届三中全会的重大理论突破。市场化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取向,从市场基础性作用到决定性作用的定位是市场体制本质属性的回归,也是改革最终的归宿。我国市场化改革的过程就是政府退出的过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就是在政府退出的理论准备和实践探索中建立起来的。然而,在市场化推进的过程中,政府主导的资源配置格局并未发生根本改变,政府对经济活动的深度干预成为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最大障碍。因此,政府退出是从资源配置主导地位的退出,是为市场发挥作用释放空间的退出。政府退出的核心是放权,政府退出的依据是政府与市场明确的职责边界,政府退出的过程是渐进的平滑过渡,政府退出的制度目标是规制利益主体行为,政府退出的内在逻辑是打造有为政府。  相似文献   

9.
一、发展直接融资,走出资金“剩余”与“紧缺”并存的怪圈(一)居民:储蓄存款快速增长近年来,我国国民收入分配格局发生了很大变化,政府、企业收入的比重下降,个人收入的比重上升,城乡居民储蓄存款逐年递增,个人储蓄已成为国民储蓄的主体。1990~1996年的六年间,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从7119.8亿元增至38520.8亿元,增长了4.4倍,而同期金融机构存款只增长了3.9倍,而且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重亦由SO.8%增至56.2%,这说明银行等金融机构的资金来源越来越依赖于城乡居民的储蓄存款。另外,城乡居民储蓄存…  相似文献   

10.
一、目前的财政状况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建立公共财政,公共财政与国家分配论是—组对立的概念。国家分配论是与计划经济相适应立的,而公共财政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依靠税收收入进行公共支出,做服务众人之事。现的问题是,中国政府究竟一年多少收入不清楚,收入与支出的总规模不清楚,收入与支出的结构也不清楚,中国各级政府现在的债务总数、债务规模还是不清楚。  相似文献   

11.
《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应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体,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这标志着我国分配制度改革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究竟如何正确认识和实现按劳分配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既是国内经济理论界正在研究尚未定论的重大理论问题,也是我国当前经济生活中的热门问题。  相似文献   

12.
我国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这种改革取向下,市场是唯一的核心概念——政府是市场调控主体,企业(个体工商户、农户)是市场竞争主体,市场是调控客体。因此,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只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也完全有可能依据市场经济运行而定位。1、中观调控职能。这是由地方政府作为中观调控主体所决定的。中央政府出台、实施宏观经济政策(货币政策、财政政策、产业政策、投资政策),实现经济政策目标(经济快速增长、物价基本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均需地方政府实施具有相同调控效应的中观经济政…  相似文献   

13.
石言 《新长征》2009,(9):19-20
现行的“市管县”体制是计划经济的产物。在改革开放之初,“市管县”体制与当时的现实需要相符合,各类经济资源主要由行政力量配置,按行政区划流动,这种体制在一定程度上密切了城乡联系。但是,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逐步完善,“市管县”的弊端日益显现。一方面,由于县级政府管理部门的权限不断被中央、省、市上收,使县级政府在许多领域出现无权管理的局面,  相似文献   

14.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关键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程启智 《学习论坛》2004,20(8):19-22
建立现代产权制度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核心。理由是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制度基础的核心是现代产权制度 ;产权制度是一个社会的经济制度结构中最主要的、核心的制度 ;市场经济的一切制度安排都与产权制度相联系 ;一国的兴衰和经济增长状况与其产权制度高度相关 ;当前中国面临的主要体制性障碍 ,其核心是产权制度。政府改革是建立现代产权制度的关键。理由是 :界定和保护产权是国家的一项天职 ;当前阻碍改革和发展的产权制度障碍 ,在根子上都与政府体制改革滞后有关 ;在适应我国生产力发展要求的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结构并存和共同发展的生产关系基本形成后 ,对阻碍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进一步发展的上层建筑即政府本身进行改革 ,便成为改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新常态"下,宜昌财源出现新特点:税收增收趋缓,非税增收加快;主体税种收入比重下降,房地产类税收收入比重上升;财政地税部门收入稳定增长,国税部门收入占比下降;城区收入增速放缓,县市收入占比过半;宏观税负稳中略升,税收弹性稳中有降;传统行业税收增长乏力,新兴行业税收贡献尚小。财源建设面临优势和机会:得天时、地利、人和;得实力进位、经验积累。但也受国际经济形势的连累、区域经济实力的差距、国家战  相似文献   

16.
我国目前正处于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打破了原有的发展格局,出现了部门非均衡增长的势头。据统计从1978—1995年间非农产业年均增长率为10.72%,而农业则为5.03%,非农产业占GDP的比重由72%上升到7...  相似文献   

17.
作为一种新型的政府治理模式,建设服务型政府不仅是顺应全球化政府改革再造的潮流、适应国际竞争的战略选择,也是科学发展观指导下构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行政管理体制需要的内在价值诉求。只有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树立“以民为本”的政府观,合理定位政府职能,建立新型政府文化,才能克服传统行政体制和传统文化的羁绊。实现政府治理模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18.
新论荟萃     
法制建设的速度必须超过经济改革的速度 《中国物价》96年第4期刊登林莉的文章,题目为『实现市场机制与国家调控的有机结合』。文章说,我国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背景与发达国家不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由自然经济演进而来,我国的市场经济则脱胎于计划经济,必然要经过一个由计划向市场的过渡期,在一定时期内还不可避免地要实行『双轨制』;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主要是市民和社会各阶层利益的驱动,而我国市场经济的建立,政府则是主要推动者;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建立之时,已经有了一定的民主法制基础,我国则一直缺乏这些传统。由于存在上述诸种差别,在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政府既要成为市场经济体制建立的推动者、引导者,又不可能马  相似文献   

19.
中国的政府规制改革与建基于市场经济充分发展的西方规制不同,是伴随着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转轨过程中,逐渐建立并发展完善的。本文通过对我国政府规制改革的基本路径以及效果分析,总结分析出我国下一步规制改革的趋势依然是放松计划规制、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规制制度。  相似文献   

20.
一、国有资产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定位我国的国有资产是按照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建立和发展起来的 ,在这种体制下 ,从本质上说只有国家 (政府 )一个主体承担社会经济投资 ,从宏观到微观 ,从生产、流通到分配、消费 ,基本上都是由国家控制和政府安排的。国有资产在计划经济体制下 ,是无所不在、无所不包的。我国的改革开放 ,直到目前选择了市场经济趋向的经济改革和制度重建 ,只能是在继承国有资产的这种状况下逐步向市场经济推进。当建立和发展市场经济成为社会经济的主导时 ,全面反思和重新确定国有资产及国有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合理定位 ,便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