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近几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健全与完善,人们在经济领域的交往与合作也日趋频繁,特别是在公司存续过程中,经常可能发生股东之间或股东与非股东之间进行股权转让的情况,从而引发的股权转让纠纷案件也日益增多。其中大多数案件涉及到的是有限责任公司股东之间或股东与非股东之间的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问题。但是,由于立法上的疏漏,  相似文献   

2.
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涉及到公司法和房地产法两个方面,而现今仅有<公司法>关于股权转让的法律可以适用,实务操作中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对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进行法津上的适度规制,在股权转让当事人自律的基础上,引入国家监管机制,并制定科学的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操作规范,加强当事人的自律能力,以规范房地产公司股权转让行为,保障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我国《公司法》第七十二条第四款使有限责任公司股权转让规范成为任意性条款,但这不意味着股权转让的公司章程自治没有边界。确定公司章程自治界限要进行价值判断,公司章程不能禁止股权转让;公司后续章程不能规定特定情形下股东要强制转让股权;公司章程可以规定比公司法规定更为宽松的股权转让条件,也可以规定更为严格的股权转让条件,但不能实际阻碍股权转让;公司章程可以对股权转让条件进行细化规定。违反有限责任公司章程有效规定的股权转让不能对抗公司。  相似文献   

4.
瑕疵股权转让纠纷案件的争议焦点多集中在瑕疵股权转让合同的效力以及瑕疵股权转让后相关瑕疵出资责任的承担上。但因现行商事法律及司法解释未作明确规定,且各地法院的执法意见又不尽一致,导致执法不统一现象突出。本文以当前公司运营实践和商事审判实践为分析背号,侧重从有限责任公司股东出资瑕疵的视角,结合现代公司资本制度和现行商事合同效力制度,重点对前述问题进行了分析论证,阐明了法院应遵循的审理思路。  相似文献   

5.
股权众筹作为互联网浪潮下新兴产物,一直处于野蛮生长状态。存在着法律地位不明、市场准入缺失以及投资者利益保障不利等诸多法律风险。《征求意见稿》的出台,明确了股权众筹的法律地位,将股权众筹定性为非公开发行,并制定了配套的市场准入规则和合格投资者范围。但是,出于对新生事物的警惕,《征求意见稿》的监管手段和条件过于严苛,不利于股权众筹行业的发展,需要在正式文本发布前予以修正。  相似文献   

6.
2005年公司法在法律规范上强调公司法的私法性,尊重公司内部的公司自治,对于公司的股权转让自不例外.如何合理规制公司法的强制性与任意性之间的利益平衡,成为有限公司股权转让纠纷必须解决的问题.文章就股权转让纠纷规制以及司法适用进行了相关探讨.  相似文献   

7.
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市场具有多种表现形式和运作特点,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行为具有严重的经济和社会危害性.根据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行为产生的原因,可以找到相应的整顿和规范非上市公司股权转让的对策.  相似文献   

8.
瑕疵股权在我国目前公司实践中十分常见,交易时相对人并不易发现交易标的的权利瑕疵,由此引起的司法纠纷纷繁且复杂。其一,善意受让股权的第三人如需承担资本充实义务不甚公平,但如免除充实义务,又会伤及公司存续的资本基础。其二,瑕疵股权转让合同可能存在欺诈和重大误解等影响合同效力的因素,但是任意的予以撤销又会损害交易安全。在维持公司稳定的基础上,如何平衡善意受让瑕疵股权的第三人与公司相关利害关系人的利益,本文试图从合同法的角度作出梳理与解释,并对相关司法解释及其征求意见稿进行评析。  相似文献   

9.
股权的执行与股权的转让紧密相连.具有较强人合性质的公司,其股权的可转让性较弱;相反,公司的资合性质越强,则其股权的可转让性越强.在我国,股权的强制执行经历了一个逐步发展的过程.学界对有限公司股权能否强制执行看法不一,但股权强制执行具有相当的法理依据,在法律上也渐有明确的规定.对于股份公司的股权强制执行,要准确理解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冻结、拍卖上市公司国有股和社会法人股若干问题的规定>;对于有限公司的股权强制执行,如何保证原股东对转让股权的优先购买权是其中的难点.在实践中,股权强制执行的操作应当规范化.  相似文献   

10.
本文首先对外资对中国上市公河股权收购的定义进行了界定,并介绍跨国并购(含对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发展情况;然后回顾了有关外资对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收购的相关法律法规的发展,并对股权协议转让、定向增发B股、间接收购、中外合资四种实践中主要的股权收购方式进行简要的介绍和评述;最后对外资收购中国上市公司股权所可能带来的国有股权转让和垄断两个主要问题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1.
公司股东身份的认定关系到投资人在以公司为联结点的法律关系体系运作过程中的权利配置与责任负担。对于股东身份判断的标准,必须要有一个一元的、最终的标准。决定股东身份的是责任,而不是权利。在公司成立的情况下,签署公司章程意味着投资人对公司承担了股东的责任,应当成为有限责任公司股东身份认定的标准。在存在争议的情况下,股东资格的确认只能由司法的权力加以解决。有必要在公司制度上设计专门的股东身份确认的程序。在程序设计上建议采用公司内部机制与司法确认机制两个层级。  相似文献   

12.
表决权信托对于保护中小股东,维持股权结构,职工持股等方面都有很大的意义,其在我国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方面也正广泛地展开。然而对于表决权信托的客体研究却众说纷纭,这种理论上的模糊不清导致对于表决权信托的研究始终处于一种表面的状态。文章旨在对表决权信托客体的各类学说进行梳理和纠错。从信托基本制度入手,以分析委托人和受托人之间的权利义务为主线,辅之于我国现实生活中的表决权信托实例,最终揭示出表决权信托的客体是股权这一论点。  相似文献   

13.
限制股东权利章程条款效力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司实践中经常出现公司以章程条款限制股东权利的情形,对于该类条款效力的判断现行公司法无明确的规定,相关理论也研究不足。从维护公司和股东利益出发,应从是否符合法律的强制性规定、是否得到了股东的明示或者默示的同意、是否背离了股东的重大预期三个方面进行判断。  相似文献   

14.
德国、日本的银行和美国、英国的银行在公司治理中虽然有着不同的地位 ,但都发挥着重大的作用。同样 ,我国银行也可以在公司法人治理中发挥积极的作用。我国不应借鉴德日银行股权式参与公司治理的模式 ,而应当参考美英的做法制定金融控股公司法给包括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积极参与公司治理提供一个充分发挥其作用的平台。  相似文献   

15.
股东代表诉讼兼有代位诉讼和代表诉讼的双重性质,股权中的共益权是股东诉权的基础。实践操作面临的诉讼主体、举证责任、诉讼费用的计算、诉讼结果的归属等问题有赖于程序法的界定,其间必须突破现有的传统理论,民事诉讼法不妨以此为契机做出调整,以推进整个经济法制的发展和繁荣。  相似文献   

16.
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八次会议修订并于2006年1月1日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明确规定可以设"一人公司",同时也对其他方面作了进一步的规定.这些规定为更好地鼓励投资创业,完善市场经济下的现代公司制度,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  相似文献   

17.
沿着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历史脉络,展现其产生的背景,由此,在我国确立股东派生诉讼制度有着积极意义,但在立法和实践中还存在困境,围绕如何实现有效监督与防止滥诉的平衡,借鉴相关立法例,结合我国的本土资源,使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能够保护中小股东利益,进而完善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  相似文献   

18.
我国新公司法当中修改了股东知情权的内容,谓之一大进步。但同时有不完善之处,尤其在对公司商业秘密保护方面问题突出。在保证股东的知情权利益的同时兼顾公司的经营利益,从立法规定到执法公正再到司法救济上,减少甚至避免二者之间冲突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论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完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公司法确立了股东派生诉讼制度。股东派生诉讼制度具有许多突破一般性公司法规范的特点。建立、健全我国股东派生诉讼制度的途径有:采取诉讼费用担保制度、限制原告股东的处分权利、明确股东败诉时的赔偿责任等。  相似文献   

20.
对股东资格的认定 ,可以从公司章程记载、持有股份、出资和登记机关的登记记载等方面进行考察 ,其中公司章程的记载是最基本的依据。一般说来 ,向公司的出资 ,只有当公司章程没有记载或没有持股凭证的情况下 ,才对股东资格的认定有确定性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