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彭进清 《湖湘论坛》2006,19(3):86-87
培养学生自主选择性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教育目的的内在要求,是多元化社会对学校道德教育的必然要求,是创新时代背景下学校道德教育的一种必然选择,是“自主选择性学生”对学校道德教育的根本需求,是学校德育对现实的主动适应与理性超越,应成为新时期学校德育的新理念与新目标。  相似文献   

2.
吴冰 《理论月刊》2002,(10):101-102
校园文化既是一定社会道德价值体系传递与创生、实现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重要途径,也是个体实践、把握道德价值与规范的重要载体。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是指校园文化在个体道德形成、发展、稳定过程中的作用和意义。研究校园文化的德育价值对于加强道德建设、培养具有高尚道德人格的21世纪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生道德人格的培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潘家雄 《新东方》2002,11(4):88-91
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培养他们高尚的道德人格,是一项基础性工程和道德建设的伟大任务,是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是高校实现教育目的义不容辞的责任。在新的形势下,高校德育工作者要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断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拓宽德育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的路子,努力探索加强大学生道德人格培养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期行政人员道德人格探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建国 《理论月刊》2007,1(4):155-157
在我国社会转型期,行政人员的道德人格出现多样化,“权威型人格”、“依附型人格”及“多重人格”等道德人格不同程度存在。行政人员道德人格的多样化,既源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也有着深刻的现实原因。建设与发展服务型政府,是培养行政人员自主道德人格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黄长安 《求索》2011,(5):119-121
艺术的德育功能是其它学科所不可替代的。德育是艺术审美的重要任务,艺术审美是培养和发展人的道德品质的重要手段。本文通过对艺术审美与德育关系的分析,论述了艺术的四种德育功能,即通过艺术审美可以达到培养人辨别善恶、培养道德情感和爱国情操,从而健全主体人格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科尔伯格道德认知发展论及对主体性道德人格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科尔伯格把个体的道德认知发展划分为“三水平六阶段”,主张道德教育应该尊重学生的主体性与自由意志,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认知、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这对我们反思传统灌输式的德育模式、培养符合时代要求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易玉梅 《湖湘论坛》2007,20(4):43-44
道德内化是将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道德,使之成为个体内在的道德品质的过程.道德内化过程是主体自觉的能动过程,离不开主体的自主选择与认同.发挥人的主体性、培养独立自主的道德人格是实现道德内化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德育人本是基于"人学理论"指导下以帮助学生成人为目的的一种新的德育理念。目前高校德育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包括德育目标的定位问题、德育内容的无根性问题和德育手段的反人本问题。高校德育人本以提高当代大学生的道德素质和培养主体性道德人格为目标,遵循可接受性原则和发展性原则,以实现德育目标的层次性,增强可操作性,培养学生的道德主体性,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并构建高校德育评价新体系为实现路径,以实现学生德性的完满发展,提高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9.
道德智慧的培养:高校德育的着力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道德智慧的培养是高校德育的着力点。当前高校德育内容偏虚,道德体验与道德实践不足,导致学生难以生成与发展道德智慧。培养大学生的道德智慧,需要重新定位高校德育目标,树立“以人为本”的主体性德育观,优化德育内容,注重道德体验,强化道德实践。  相似文献   

10.
试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建构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吴冰 《理论月刊》2001,(7):74-75
道德人格是做人的核心。高校德育肩负的最重要的历史使命就是塑造大学生道德人格,促进健康人格的发展,进而提高大学生的全面素质。把握大学生道德人格的特点,科学建构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对于增强高校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美育与德育在内容和形式上的差别决定了美育对公安大学生人格养成所起的作用是德育无法取代的。德育偏重思想观点、政治觉悟和道德品质的培养,美育偏重于精神素质和文化品格的培养。关育通过与心育的相互促进实现公安大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美育是人格养成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具有个体塑造、社会整合和文化建构三大功能。其中个体塑造是基本功能,即以具体的形象激发人的情感活动,陶冶情操,完善人格,对公安大学生的人格养成作用独特。公安院校开展以美育为主要内容的艺术教育,应以提高艺术修养和艺术审美能力为主,以感性素质的培养为主要内容,以感觉审美思维能力教育为切入点,以建设公安院校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为归宿。  相似文献   

12.
在中国教育的话语系统中,对能力的强调一直胜于对人格培养的重视,这往往忽略了培养完善人格才是教育之真目的。面对当今社会道德衰退景象,教育对象正面临着德性缺失、人格分殊和价值根源丧失的人格困境。麦金太尔认为,只有通过实践善与德性的培养、生活整体性的认知和历史传统的复归,才能使人摆脱人格困境,达于完善人格。  相似文献   

13.
本文从典型案例出发探讨了道德情感教育对青少年道德成长的重要意义 ,同时在健全道德情感的养成和培养方面 ,提出了移情是道德情感养成的重要机制、“双主体模式”是培养青少年道德情感的重要德育模式、美育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情感教育方式等观点。  相似文献   

14.
在青少年德育建设中,学校要善于寻找新的切入点,以道德模范为导向,推进青少年德育建设。要发挥道德模范的榜样作用,构建以家庭德育为基础、学校德育为主体、社会德育为依托的新德育体系,为青少年道德理想和道德人格的形成、道德境界和道德品质的提升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社会环境。  相似文献   

15.
论大学生道德人格及其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慧 《前沿》2011,(10):198-200
大学生的道德人格直接影响着大学生自身的健康成长与社会的和谐发展。良好的道德人格是大学生道德行为表现的内部影响机制和推动力量。道德人格不是生而具有,而是可以通过后天的社会实践加以培养和提升。为了发挥道德人格的社会约束力与社会规范性,可以也有必要采取积极措施培养大学生的道德人格。具体的培养策略包括提升大学生的道德修养与道德自觉,构建健康的家庭环境,营造积极的校园文化氛围和优化社会文化环境。  相似文献   

16.
孙艳艳  孟庆恩 《前沿》2007,(9):126-128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全社会都要求大学生具有较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修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和崇高的道德人格,以及与现实社会相适应的思想观念、品德素养和良好的心理素质。高校肩负着培养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责任,高校德育更是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本文分析了我国高校德育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在高校德育和创新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力求在高校德育原则与方法的创新上有所突破。  相似文献   

17.
创新人格是创新活动的内在动力机制,是创新活动成功的关键。传统教育模式的弊端、新一代大学生心理障碍和陈旧的德育观念等因素,不利于大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要塑造大学生的创新人格,必须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改革教育教学模式,注重科技活动和实践性教学环节。  相似文献   

18.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德育教育的启示与借鉴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重视实施德育教育。其德育教育的主要内容有:美国精神教育、核心价值观教育、健全人格教育和道德认知与实践能力的培养。其德育教育主要是通过通识教育、实践与服务教育、开发与利用社会资源和校园文化德育资源来进行。其带给我国高校德育教育的启示是:巩固思想政治理论课地位,多学科配合形成合力;重视生活化德育教育;开发利用校园文化德育资源。  相似文献   

19.
德育大纲指出:“德育即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教育。”明确地把心理教育作为德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心理辅导与教育的主要任务就是发展性地培养和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健康素质,形成发展性的健全人格,从而促进学生的基本素质全面地发展。因此,建立具有学校特色的心理辅导与教育体系,对加强心理辅导与教育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自我同一性与榜样教育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概念。榜样教育属于德育范畴,是以先进典型为楷模、用先进人物的先进思想、先进事迹来教育、影响学生,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平和思想觉悟的一种方法,是我们德育工作的优良传统。自我同一性属于心理学范畴,是人格发展理论中的一个专用术语。然而,这两个分属不同范畴的概念之间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