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陕甘宁边区的第一次民主选举与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在我党政权建设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抗战初期,边区人民民主选举人民政府的领导,产生了第一届民选政府.这既体现了边区人民的参政权,也体现了边区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人地位.民主选举的开展,对陕甘宁边区的巩固和抗战动员、支援前线起了积极作用.本文拟就我党历史上第一次民主选举政府略作考证、论述.成立选举委员会,制定《民主政府施政纲领》边区第一次民主选举是由西北办事处和边区政府主持的.在《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公布以后,西北办事处设立了“边区选举委员会”,蔡树藩为主任,高朗亭为副主任,办理边区的民主选举事宜.选举委员会成立后,选举准备工作随即开始.准备工作中最重要的是训练干部,决定由西北办事处及陕甘宁省各办一个,训练100名能够组织、领导选举工作的干部.干部训练的主要内容是学习《陕甘宁边区议会及行政组织纲要》、《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和《选举委员会的工作细则》,以及其他有关宣传材料,分别于1937年6月12日和6月下旬开始.  相似文献   

2.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大力推进民主选举,推行普遍、平等、直接、无记名的选举原则,实行竞选和"三三制"选举政策。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为我们今天完善选举制度、发展人民民主、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启迪。  相似文献   

3.
《世纪桥》2017,(10)
中央苏区的民主选举是中国共产党局部执政的举措,陕甘宁边区的民主选举是对此前中央苏区民主选举的继承、发展与创新。然而,仅管两者在选举时的政治环境、选举的规定、选票权代表比例等方面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选举的宣传方式上、选举活动中有仍很多相似之处。分析两者之间的异同,对于当前选举具有重要的启示。  相似文献   

4.
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大力推进基层民主选举运动而享誉中外,尤其是边区政府完全从边区实际出发开展广泛深入的选举宣传,实行公正民主的选举原则,采取灵活多样的投票方式,制定依法有序的选举程序,形成了一套完整而又颇具特色的选举模式.党在选举实践中创造和积累的很多有益的经验,对今天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进程仍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5.
江静 《北京党史》2007,(6):28-32
抗战时期至抗战胜利初期,陕甘宁边区(以下简指边区)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开展了轰轰烈烈的选举运动,搞的颇有特色,且取得了显著成绩,  相似文献   

6.
陕甘宁边区乡村政治运行主要由乡村党支部领导下的乡参议会、乡政府及其下辖的行政村和自然村领导机构组成。在选举时,先由村民大会或群众大会直接选举产生各自然村村长、行政村主任及代表所在区域的乡级参议员,再由乡级参议员组成的乡级参议会选举产生乡长和乡政府委员。而村以下各类自治组织则构成了乡村政治民主的基石。  相似文献   

7.
由陕西省社会科学院陕甘宁边区研究所所长雷云峰研究员主编,由该所同志多年研究撰写的《陕甘宁边区史》,于1994年出版了。该书是建国后第一部全面系统地反映陕甘宁边区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内容的史学著作,是全国哲学社会科学“七五”规划重点研究课题之一。 综观《陕甘宁边区史》这部著作,可以看出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以史实为经纬,站在时代的高度,深刻揭示了陕甘宁边区历史发展的内在规律。作者根据史实与史学具有相对独立性的特点,按照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原理,将陕甘宁边区的历史划分为西北根据地的创建与发展时期(1937年7月前,追溯到大革命失败后)、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7月至1945年  相似文献   

8.
何立波 《学习导报》2010,(20):55-57
73年前的1月1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根据地延安,举办了一个"延安工人制造品竞赛展览会",这是陕甘宁边区举办的第一个展览会。据不完全统计,从1937到1949年陕甘宁边区共办过74个各种展览会。这些革命战争年代的展览会,呈现出当年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民俗丰富的风貌。  相似文献   

9.
陕甘宁边区在抗战时期有着特殊的历史地位,从1936年到1947年,中共中央一直驻在陕甘宁边区,在这里领导和指挥中国革命。“以延安为中心的陕甘宁边区,是中央红军长征的落脚点,又是抗日战争的出发点,党中央指挥全国革命的大本营,全国政治上最进步的区域。”“陕甘宁边区在军事建设、政权建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方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绩,尤其是在保障妇女权利方面是各革命根据地的榜样。边区在非常困难的情况下,由于顺应了时代、民主、社会的潮流而得以生存和发展。  相似文献   

10.
从鼓掌到投票,从投豆子到按电子表决器,中国选举表决方式的“进化史”,见证着民主法制的前行步履。 “金豆豆、银豆豆,投在好人碗里头” 中国共产党在建设陕甘宁边区以及各个根据地的时候,采用了一种“三三制”的政权模式——也就是说,在政府干部当中,共产党员、非党“左”派进步人士和中间派,各占三分之一,基层政权由老一姓直接选举产生。  相似文献   

11.
抗战期间,苏维埃中央政府西北办事处和陕甘宁边区政府废除各种苛捐杂税并长期、大范围免征工商业税。基于1939年国共关系和陕甘宁边区财政经济形势的变化及其工商业的明显发展,陕甘宁边区政府在当年底决定普遍征收工商业税。为应对陕甘宁边区工商业者和干部群众对普遍征收工商业税的不满和抵制,陕甘宁边区政府采取了一系列应对举措推动工商业者纳税和干部群众支持征税,并纠正了应对举措在执行中出现的问题,从而切实促进了陕甘宁边区工商业税收的民主化和合理化。  相似文献   

12.
正在我国数以千计的戏曲剧团中,最早、最直接、最系统地接受毛泽东文艺思想熏陶和谆谆教诲的,是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早在1938年4月,毛泽东便在延安倡导组建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以唱陕西地方戏秦腔、眉户为主。陕甘宁边区民众剧团成立后,一直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战火纷飞的年代,把自己的脚跟深深地扎在人民群众之中,积极运用群众喜闻乐见的戏曲形式,热情地创作、演出,受到了广大群众的热烈欢迎。  相似文献   

13.
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问题(摘要)(一九四四年十二月一日、二日)陈云编者按:1944年3月,陈云由中央组织部部长改任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开始主持陕甘宁边区的财政经济工作。这年12月1日、2日,在中共中央西北局高干会上,陈云作了关于陕甘宁边...  相似文献   

14.
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政策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社会保障是指全体社会成员因年老、疾病、伤残、失业、生育、死亡、灾害等原因而丧失劳动能力或生活遇到困难时,依法从国家、社会获得基本生活需求的保障。具体包括社会保险、社会救济、社会优抚、社会福利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本文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陕甘宁边区的社会保障政策加以探讨。一、陕甘宁边区社会保障政策的历史变迁陕甘宁边区地处穷乡僻壤,土地瘠薄,自然灾害频繁,再加上地主豪绅、军阀官僚的横征暴敛,长期以来,这里的人民生活极端贫困。从1935年10月中央红军长征到达陕北开始,到1946年6月全国解放战争爆发,陕甘宁边区的…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禁烟禁毒。早在三四十年代,陕甘宁边区政府为了根绝根据地内的烟毒,曾制订和颁布了《陕甘宁边区禁烟毒条例》、《陕甘宁边区查获鸦片毒品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查缉毒品办法》等一系列禁烟毒的法令法规,专门成立了陕甘宁边区禁烟督察处和查缉毒品委员会,在陕甘宁边区境内雷厉风行地开展了禁烟禁毒运动,收到了良好的成效。陕甘宁边区政府的禁烟禁毒政策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7个方面:一、严禁种植鸦片烟苗烟苗为烟毒之源,禁烟毒首先要禁神鸦片烟苗。边区政府三令五申,要求各专署、县市、区乡政府经常派干部深…  相似文献   

16.
中共中央对中外记者参观团畅开大门,热烈欢迎。来到延安后,众记者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一样喜悦 1943年,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不断取得胜利的大好形势下,外国驻华记者被中共军队抗日的壮举所吸引,也对长期被封锁的陕甘宁边区充满了好奇,便屡屡向国民党政府提出了赴陕甘宁边区实地  相似文献   

17.
习仲勋作为陕甘宁边区的主要创建者和领导者之一,在抗日战争与解放战争时期,为陕甘宁边区的统一战线工作作出了杰出贡献。  相似文献   

18.
《湘潮》2016,(7)
正守护陕甘宁边区南大门党中央、毛泽东把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后,成立了西北办事处,并且把陕北根据地划分成陕北、陕甘、关中、神府4个行政区。1936年9月,习仲勋被任命为关中分委书记(后又兼任专员公署专员)。关中分区,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以后,国民党将其政策逐步转向消极抗日积极反共。1939年1  相似文献   

19.
贺龙领导的西北支前刘秉荣严峻的形势1947年春,胡宗南部向陕甘宁解放区发动了重点进攻。当时,蒋胡匪军在西北部队共32万人,用于进攻陕甘宁边区的即达25万。同时,青海马步芳、宁夏马鸿逵、榆林邓宝珊等敌军也从西面、北面向陕甘宁边区发起了疯狂攻击。西北敌军...  相似文献   

20.
汪文忠 《世纪风采》2014,(11):25-26
1939年抗战进入相持阶段,国民党顽固派发动抗战以后的第一次反共高潮,对陕甘宁边区不断挑起军事摩擦,对边区实行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此时的关中分区地理位置特殊,北与陕甘宁边区相连,东、西、南三面同国民党统治区接壤,使得这里成为守卫陕甘宁边区和党中央的南大门。为了指导关中分区军民建设边区和进行反封锁、反摩擦斗争,时任分委书记的习仲勋决定创办关中分委机关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