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精髓。列宁在俄国创建的苏维埃政权,毛泽东在中国创建的人民民主专政政权,都在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实践上发展了马克思主义,解决了无产阶级在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如何夺取政权和巩固政权的问题。邓小平同志则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  相似文献   

2.
列宁在总结俄国革命和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构建了“国家资本主义”学说,为社会主义国家建立“实事求是的经济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在新的历史时期,邓小平从中国的实际和世界经济发展的大趋势出发,继承、发展了列宁的学说,  相似文献   

3.
“一国两制”和平统一祖国的构想,是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来没有论述过的新事物。它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及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相结合的产物,是充分尊重历史和现实,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进行大胆探索的伟大创造,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一、“一国两制”构想是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重大发展首先,“一国两制”构想全面地反映了国家的属性,对传统的国家观有新的突破。列宁通过对国家产生的历史和阶级根源的研究分析,得出了“国家是维护一个阶级对另一个阶级的统治的机器”①的结论…  相似文献   

4.
列宁批判了民意党人主张的密谋主义和恐怖主义 ,划清了马克思主义政治斗争策略原则与民粹主义的界限 ;批判了民粹派关于资本主义在俄国不能充分发展起来的观点 ,划清了马克思主义的资本主义发展观与民粹主义的界限 ;批判了民粹派关于以“村社”为基础走向社会主义的观点 ,划清了科学社会主义的革命路线与民粹主义的界限。“西方列宁学”关于列宁主义来源于民粹主义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他们认为列宁主义或者来源于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学说 ,或者来源于特卡乔夫主义和涅恰也夫主义 ,也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  相似文献   

5.
刘长庚 《前沿》2010,(19):46-50
卢卡奇因《历史与阶级意识》一书曾遭到共产国际和匈牙利共产党内的严厉批评,并被西方学者定格在西方马克思主义开创者的位置上。但是某些观点上的失误,与公开反对马克思主义有着根本的区别。卢卡奇不但在政治、态度、革命道路上始终拥护列宁和列宁主义,而且在理论实质、理论方向上与列宁主义也是基本一致的。因此,卢卡奇思想是属于列宁主义的发展,而不属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思潮。全面、客观评价卢卡奇,肯定他的历史地位和对马克思主义所做的理论贡献,有利于我们准确地把握和学习其理论遗产。  相似文献   

6.
论"一国两制"科学构想的理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钟德涛 《理论月刊》2002,30(2):14-16
邓小平提出的“一国两制”科学构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伟大理论创新。它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发展了列宁关于和平共处的思想和“利用资本主义促进社会主义”的思想,发展了毛泽东关于统一战线的理论与策略原则,并为世界上处于分裂状态的国家的和平统一提供了新的模式,为和平解决国际争端提供了范例。  相似文献   

7.
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与俄国实际相结合产生的第一个理论成果,是列宁主义理论构建中最早的一环。其要义为:第一,将资产阶级同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剥离开来;第二,无产阶级领导并联合城乡小业主阶层掌握政权,建立美国式的民主共和国。无产阶级的领导权和资本主义共和国之间的张力,决定了列宁必定会将这一思想推向前进。俄国资本主义发展的复杂性、特殊性以及俄国无产阶级社会变革历史任务的多重性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客观依据。统摄历史主体的能动性和生产力决定性之间的关系是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思想的方法论原则,这一原则是列宁主义的逻辑起点,规范着列宁主义的唯物辩证性质和民族化特点。围绕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问题,布尔什维克同孟什维克进行了坚决斗争,这是马克思主义与修正主义在东方国家最早的交锋。在1905年革命时期,俄国人民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只是作为一个命题存在于列宁的头脑中。仅在十年之后这一命题便转化为布尔什维克党的指导思想和行动纲领,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为此,列宁做了艰苦卓绝的理论补...  相似文献   

8.
夏中芹  曹明 《人民论坛》2013,(11):253-255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当时俄国具体国情,在探索本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提出的.比较十月革命前后和新经济政策时期列宁关于国家资本主义的思想及实践,能够发现该思想对于正确认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的现实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列宁论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列宁关于民族问题的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发展,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当我们重温列宁关于消灭民族间事实上不平等的论述,联系我国各民族地区的实际情况,倍感到列宁主义光辉照耀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十月革命前,列宁就在《马克思学说的历史命运》一文中说过:自马克思主义出现以后,世界历史的每一时代,“都使它获得了新的证明和新的胜利。”“即将来临的历史时代,定会使马克思主义这个无产阶级学说获得更大的胜利。”(《列宁选集》第2卷第440页)列宁的这一预言在十月革命之后的大半个世纪里得到了证实。进入80年代以来,当代世界发生的一系列新变化向社会主义提出了严竣挑战,共产主义运动在局部范围内发生了重大挫折。这使得许多善良的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表示担忧;另有的人则乘机散布马克思主义“过时论”、“真理多元论”等,企图根本否定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由此就提出了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回答马克思主义在当代的历史命运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正> 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行动指南。列宁不仅深刻地剖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和特征,提出了社会主义在一国或几国首先胜利的新结论,并领导伟大的十月革命取得成功,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而且,列宁在十月革命后,从俄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系列思想、理论、方针和政策,探索了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认真学习列宁主义,对于我们坚定不移地全面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列宁的时代观是对世界政治经济矛盾运动的基本状态作出的一般性判断,他明确地将时代问题与无产阶级历史使命结合起来,赋予时代问题以鲜明的实践特色。列宁的时代观是贯穿列宁主义的逻辑链条,是打开列宁主义的一把钥匙。在时代观视阈下考察斯大林和季诺维也夫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之争,可以看出,二者在时代问题的把握上、在列宁主义时代观、列宁主义的理论渊源及理论使命上的观点是一致的,都是正确的。季诺维也夫定义中对农民问题的突出强调,抓住了列宁主义中最具有时代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部分,并没有降低列宁主义的国际性。因此,季诺维也夫的表达更加合理。斯大林的定义,夸大了列宁主义的国际性,湮没了内含于列宁主义中的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方法论指导意义,导致了苏联和各国共产党马克思主义民族化的主体自觉性的长期缺失。尽管如此,斯大林继承了列宁的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理论,他指导下的共产国际使中国共产党免受改良主义的影响,成为马克思主义革命政党,大大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当然,斯大林对列宁主义国际性的扩大化强调,也助长了中国共产党党内的左倾教条主义倾向,妨碍了中国共产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主体自觉性的生成。而"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一定意义上正是中国共产党扬弃斯大林和共产国际的"列宁主义"观的结果,也是中国共产党主体自觉性提升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1 .马克思主义理论有没有一个国家学说?(1)西方马克思主义者阿尔都塞提出,马克思主义是一种“有限的”理论。它“对于国家、意识形态、政治、阶级斗争的组织几乎没有作任何说明”。因此,马克思主义没有提出自己的国家学说。(2)社会主义国家理论界坚决不同意阿尔都塞的观点,认为马、恩、列已经提出了完整  相似文献   

14.
《国家与革命》一书是列宁于1917年写成的,全名为《国家与革命(马克思主义关于国家的学说与无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任务)》。本书全面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阐明了国家的起源、本质、特征、作用、消亡等基本原理,以及国家与革命的关系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列宁指出,无产阶级革命必须打碎资产阶级国家机器,代之以新型的巴黎公社式的国家机器;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在历史上的革命作用的最高表现,是新型民主和新型专政  相似文献   

15.
徐晨光  黄殿中 《湖湘论坛》2001,14(5):23-24,27
马克思和恩格斯运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揭示了人类杜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自身不可克服的基本矛盾,揭示了资本剥剥劳动的秘密,阐述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斗争及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从而科学地论证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发展趋势。这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核心思想。人类的历史发展到今天,这“两个必然”不但没有实现,反而资本主义体系已经形成,而要代替资本主义的社会主义在经历了最初的发展之后,却遭受了历史性的挫折。如何正确地认识今天的现实,对于我们正确认识社会主义…  相似文献   

16.
列宁的普选制思想是列宁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列宁在第二国际时期旗帜鲜明地重申马克思主义关于普选权的基本观点,深刻阐述工人阶级政党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对待普选制的科学态度和原则立场,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尤其是列宁关于苏维埃社会主义普选制的理论和实践,更是一笔不可多得的理论遗产,值得我们深入思考和研究。  相似文献   

17.
根据马克思主义揭示的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社会主义终将代替资本主义。然而,在今天的现实中,如何认识当代资本主义的新变化却常常使人们感到困惑。马克思、恩格斯早在《共产党宣言》中就宣告,由于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这个基本矛盾的运动,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在本世纪初期曾经提出,进入帝国主义阶段的资本主义是垄断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现在看来,早就被判了死刑的资本主义不仅没有在世界上消失,而且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生产力、生产关系、上层建筑等各方面还有新的很大的发展。而要…  相似文献   

18.
国家与革命理论是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伟大贡献。这一理论的重要地位也可以从西方“列宁学”的有关研究在其全部研究的比重上得到反证,因为它几乎没有一本关于列宁思想或列宁生平活动的代表著作不涉及这个问题,也几乎没有一本代表著作不通过研究这一理论来指责或者歪曲列宁。  相似文献   

19.
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再认识是在解构西欧国家资本主义现象的基础上,立足苏俄建设实际生成的,涉及内涵、性质、实现形式、作用和地位.它实现了对马克思主义过渡理论的守正创新,巩固了新生苏俄政权,推进了苏俄向社会主义的过渡,还为新中国向社会主义的过渡及其后发展提供了重要借鉴.可以以列宁对国家资本主义的再认识为理论支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历史与现实为实践素材,驳斥肃清中国国家资本主义论调.  相似文献   

20.
曹明 《求索》2008,(8):217-219
列宁国家资本主义思想是列宁依据马克恩主义的唯物史观,结合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和俄国的具体国情,在探索具有俄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提出的重要的经济思想。马克思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同时也提出了俄国在特有历史条件下可以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的设想,但必须吸收和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先进成果;列宁根据帝国主义的发展现状,指出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前阶。并依据当时的俄国国情,指出实行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的国家资本主义政策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一条切实可行的经济政策;列宁试图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发展生产力,加强工农联盟,反对官僚主义,从而达到实现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价值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