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老年文学”开始在我国文坛上兴起。 何谓“老年文学”?我国“老年文学”发展现状如何?老人节前夕,记者就上述问题访问了中国老龄问题全国委员会主任王照华。 王照华说:“老年文学”,主要是以反映老年生活、老年问题为主要内容的文学作品、电影、电视剧。这些作品,内容广泛,触及到老年生活的许多方面,体裁丰富,创造了许多感人至深的老年人形象,展现了我国当代老年人的精神风貌。作家谌容写了中篇小  相似文献   

2.
路遥、陈忠实、贾平凹是陕西文学的重要作家,也是新时期乡土文学的典型代表。但同为陕西作家,由于个性、气质、生活经历、成长环境的不同,他们在创作心里上表现出鲜明的差异性。  相似文献   

3.
芷蓼 《瞭望》1990,(15)
1934年,学者马宗融提出:“若干精研各国文学的文人们,斟酌国情的需要,精密地替我们作一个计划,如某国、某时代、某派别,各举出一个或数个代表的作家,每个作家一部乃至数部代表作品,详细地列出。”后来郑振锋为生活书店编了个《世界文库》,  相似文献   

4.
《瞭望》1988,(45)
作家协会是作家自愿组合的群众团体,是便于作家交流创作经验、探讨学术的机构。尽管文学离不开政治与社会生活,但作协不是政治机构,应该是“作家之家”。这方面没有前例可循。我们不能再照搬苏联的经验,而西方国家也没有类似的问题。因此,我们应根据文学界发展的现状加以考虑。作协书记处对此作了多次讨论,并通过各分会广泛征求  相似文献   

5.
三十年来,深圳文学史上出现过"打工文学"、"移民文学"、"新都市文学"、"商界文学"、"青春文学"等等文学现象,与之相应的作家作品亦有不少。而在当下的深圳文坛,一群较有文学潜质和发展势头的作家,已然在岭南文学的群落中,崛起和区分出一个完全隶属于自己的文学群落。从全国性视野予以观察,深圳作家中一群成就较大者,  相似文献   

6.
包雷 《学理论》2009,(5):105-107
首先谈一下关于“知青文学”的定义。笔者不是专业的文学研究者,无力对此下精准的定义,只能根据经验性的理解,提出自己的看法:我认为,“知青文学”是特指反映“文革”时期置身于“上山下乡”运动中的一代知识青年的生活命运的文学作品(也延伸至“文革”结束以后的“后知青时代”及其子女的生活命运),包括小说、诗歌、散文、报告文学等形式。其中有曾是知青身份的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还有大量非专业作家的知青文学作品,这类“民间”知青文学作品主要以“知青网络文学”的形式出现。  相似文献   

7.
罗杰·马丁·杜加尔与安德烈.纪德是分获1937和1947年诺贝尔文学奖的两位法国作家。以他们的文学交往为主线,探讨两位作家在个性特点、文学审美、创作手法等各方面的差异,以及他们在文学道路上的相互扶持与影响,有助于更深地了解两位作家。  相似文献   

8.
新都市文学研讨会召开目前,《特区文学》杂志社举行了“新都市文学”与小说创作研讨会,苏童等著名作家出席了会议。与会者认为工深圳作为我国的经济特区和新兴的现代化都市,在经济体制和人的观念等方面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都市文学”这面文学旗帜由《特区文学》打出,非常合适。新都市文学有很大的优点,它是一个宽泛的、开放性的文学主张,它只希望作家们在创作中强化现代都市意识,而并不对作家的创作题材和内容进行任何限定,题材和内容只是作为作家的观照对象;只要是在现代都市意识的观照下,任何题材和内容都可以纳入“新都市文…  相似文献   

9.
文学界、影视界以及戏剧界,都应该认真对待顾彬的批评,如果只是满足于吵闹和发表抗议,就把自己的正事给耽误了德国汉学家顾彬在最近召开的世界汉学大会上再次对中国文学提出了批评。中国的作家、学者,有支持的,有反对的。顾彬的批评,经过媒体过滤,著名的有这么几条:其一,中国现代文学是“五粮液”,中国当代文学是“二锅头”。其二,如果一个作家不掌握(外国)语言的话,他根本不是一个真正的作家,所以基本上中国作家是业余的,而不是专家。其三,好多中国作家根本不把文学当作刻苦的工作,觉得文学可以玩儿,玩儿够了可以下海。上世纪80年代一批很重要的作家,现在什么都不写了。  相似文献   

10.
知青文学作为知青运动及与之有关的社会生活的反映,是知青一代思想情感、文化心理、精神特征外在化、艺术化的表现,是知青一代的心灵史。知青文学既有对农民和乡村的由衷赞美,也有对传统乡村文化和农民身上的历史积淀物进行批判性的审视,体现出知青作家强烈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相似文献   

11.
由于技术的进步,特别是电视和电脑的普及,我们的世界已进入了传媒时代。上世纪80年代之前,以书刊形式作为主要传播手段的文学,一直处于传媒的中心位置。文学作品拥有大量的读者,并因此能够对社会生活以及国民的道德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那个时候,作家因为所担当的历史责任而备受人民大众的关注。换句话说,作家生活在光环中。不管作家本人经历了何等的政治磨难和命运的坎坷,作家与作品的双重尊严,一直能够在广大的人民中得到足够的尊重。但是,这种情形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改变,以电视和互联网所代表的传媒时代,以其不容抗拒的巨大力量,对我们固守的传统的人文心智进行无情的挑战,或者说残酷的解构。  相似文献   

12.
佟悦 《瞭望》2001,(23)
谈到“网络文学”,作家们有两种意见。一些作家备感危机,认为当今时代如果不懂得使用“第四媒体”进行创作,再过几年就会被淘汰出局;而另一些作家认为“网络文学”只能被看作是“文学的卡拉OK”,是永远无法和传统文学相媲美的。  相似文献   

13.
《瞭望》1985,(2)
在全国作协第四次会员代表大会期间,本刊编辑部邀请几位作家,就进一步繁荣新时期社会主义文学问题进行座谈。参加座谈的有茹志鹃、陆文夫、高晓声、李国文、张弦、王安忆、张贤亮等。大家表示,参加这次代表大会,心情很兴奋。国家正处在好时期,为文学创作提供了非常好的政治气候。作家应该深入生活、研究生活,努力写出无愧于时代的好作品,为创造一个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新局面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4.
胡玥 《学理论》2012,(25):129-130
"新移民文学"指的是20世纪七八十年代大陆改革开放以后移居海外的作家用华文创作的作品。之所以冠以"新"字,主要是他们所创作的文学作品体现出与早期移民作家不一样的文学风格。在新世纪新移民作家中,有一批作家关注小人物衣食住行、生老病死的烦恼、欲望,生存的艰难和个人的孤独、无助,展现处于主流社会之外的边缘人的生存状况。  相似文献   

15.
老式的士大夫的清高显然已不合时宜;新起的一代则当他们进入生活之初就已面对着“万般皆下品,唯有赚钱高”的世界。虽然讲实惠和搞文学之间似乎是跷跷板,很难摆平,但全然不计利害,一心扑在名山事业上的书呆子大概已经不多,即使不能说绝对没有。文学也是商品,印出来就要卖钱,作家事实上参预着商品行为;制造了商品就希望有买主,销得愈多  相似文献   

16.
刘惠丽 《理论导刊》2012,(5):101-103
在文学日益边缘化、传统日益走失的今天,铁凝始终坚守着对文学的执着与敬畏,不脱离生活,不脱离现实,不回避矛盾和纠葛。作家反思我们的传统,追寻儒家理想人格,以一个作家的责任心自觉地坚持本位文化立场,用文学微弱的能力捍卫着人类精神的健康和心灵的高贵。  相似文献   

17.
作家、诗人应该深入生活,去感受时代脉博的跳动和人民群众的所思、所想、所为,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反映时代、高于生活的作品,这是我们党一贯的文艺主张。有一段时间,这个主张很少被人提起了。甚至有人认为,文学作品主要应表现自我。因此,关起门来写“自我”的作家一时间多了起来。 关于文学,可以有各种各样的理论争鸣,也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流派共存。但是,在当今这样一个改革的时代,这样一个民族振兴的时代,我们更需要的是来自人民群众火热生活的作品,更需要的是一代以反映这个伟大时代、推进这个伟大时代为己任的作家。 这里介绍的三位作家、诗人,正是具有这样的历史责任感。他们对于生活,已不仅仅是体验,而是全身心的投入。无论他们是否已写出宏篇巨著,也无论他们的作品是否已称得上杰出、优秀,他们所走的道路是值得提倡的。  相似文献   

18.
一个作家,如果什么都想要,那么,他的作品怎么可能获得文学所特有的沉静的渗透力呢?而如果文学评奖对这种创作态度给予鼓励,那恐怕真是文学的灾难了  相似文献   

19.
正基于民族的共同记忆和共同经验,又分解到每一个具体的人物经历之中。正如许多作家曾经表述过的那样,中国的现实,远远超越了作家的想象力,比文学更具有传奇性。一、在全球化语境下,如何向世界讲述中国故事,是中国知识界和文化界长期思考的一个问题。近年来,有一种来自国外汉学界的批评声音,反对中国作家用讲故事的方式写小说。其立论的依据是,世界文学潮流是现代小说已经放弃了讲故事,用小说讲故事,既落后又缺少  相似文献   

20.
作家十人谈     
本刊请了十位作家来谈一九八五年的文学。他们中有小说家、诗人,也有评论家、翻译家,有声名卓著的老作家,也有近几年崭露头角的中青年作家。他们都是中国文坛上有代表性的人物,读一读他们的文章,也许有助于对中国文学界的了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