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从文化的结构来看,清末以来中国从传统法制向现代法制的历史性跃进是一个从文化的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逐步递进、逐步深化的过程。而国人对中国现代化的认识与实践,从粉碎"四人帮"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的近30年间,在近代以来的"大圆圈"上,又产生了一个"小圆圈"。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标志着我国的法制现代化建设深入到法律文化的核心层面——观念(理念)层面,并使之从法制向法治转变。中国当下法治实践最大的问题,在于法治与法治理念并没有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因此,培植和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并使之在全社会形成共识,是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思想观念基础。  相似文献   

3.
“原创文化”是文化与法文化比较研究中的一种新理论与新方法。“原创文化”是指世界上几种最古老、影响最深远、最富于创造性智慧的文化体系。原创文化滋养了人类的法治精神 ,法治精神的建设有赖于原创文化研究的深入开展。东西方原创智慧是人类的共同财富 ,“返回原创”既可以克服文化上的民族本位 ,又可以找到不同文化之契合点 ,从而实现文化与法文化的“返本开新” ,“综合创新”、“天下大同”。  相似文献   

4.
胡东飞 《中外法学》2010,(5):770-783
<正>一、问题之意义任何法律都需要解释,刑法亦不例外。"解释使法真正有效——它胜过科学的一切理论的思考与科学的假设,常常也胜过现行的法律条文本身。"应当说,这是法学家和法律家皆熟知并认可的事实。在以德、日为代表的大陆法系国家,由于"整个法学工作的基础是法律文  相似文献   

5.
如果说权力的配置是法治的核心,那么对权力具有深远影响的法律文化也在以"看不见的传承"方式影响中国法治格局。法律文化多元是一种现实存在,而法治文化的标准则为这样的存在设定了目标。中国历史上铸就的人治传统、礼法文化、法律工具化形成的传统法律文化形成了法治文化构建的传统障碍;对传统资源的过分批判和抛弃及社会信仰危机弥漫社会无形中扮演了法治文化构建的现实困境:面对传统障碍和现实困境,法治文化路径选择从社会主体意识整合的视角出发,即从文化多元、法治意识及社会主体意识方面探究中国法治文化建设的出路。  相似文献   

6.
法治是世界各国的必然趋势,依法治国是我国的基本战略。文化作为一种精神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法治的建立和完善。在了解文化条件的重要作用基础上,从理性主义、平民主义意识、超验宗教和公平正义四个方面探讨西方法治产生的文化条件,并从这四个方面分析我国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的缺失以及现代文化条件的变化。合理吸收西方文化的精髓后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对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中西合璧重构我国的法治文化,以期为我国法治国家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相似文献   

7.
法治城市的基本特征是有序化、公信度、民主性和自由度。法治文化奠定法治城市的思想基础,法治文化培育是法治城市建设规律的必然要求,我国西部地区法治文化建设相对落后,西部地区要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全体党员、民间组织、法律职业群体和广大民众等主体的积极作用,建设法治城市。  相似文献   

8.
李拥军 《法学家》2024,(1):1-14+191
文化自信来自于文化的主体性。思维方式是一个民族的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极强的稳定性。思维方式传统决定或影响着一个国家法治模式的选择和法治道路的走向。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在于“合”,而西方传统思维方式的核心特征则在于“分”。西方的思维方式传统成就了其严密封闭的法律体系和司法适用;中国的思维方式传统孕育了其开放性、实用性的法律结构和司法适用。当今世界,中西方思维方式开始走到一起,西方法学对形式化的法律体系和司法模式进行了反思。当下中国在从传统迈向现代的过程中,确实需要思维方式转换,但这种转换绝不是中西方本源性思维方式的简单置换,而是要实现思维方式融合后的升华。在综合性思维方式下,中国的法治模式应该具有自己的面相。  相似文献   

9.
文化传统是民族文化的积淀 ,它渗透于民族生活的各个方面。法治作为社会正常运行的有效手段 ,与一定的文化传统不可分割。中国的人本主义文化传统不仅削弱了人们的宗教感 ,而且削弱了中国的法治 ,强化了人治。“民本”不等于“民主”。背负着沉重的文化包袱 ,要真正实现民主和法治 ,我们还要走很长的路  相似文献   

10.
无论是从对中国传统律学的批评总结角度,还是就中国近代法律体系的创设视角,抑或是从中国近代法学理论的开拓而言,沈家本都对中国近代法治文化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全面系统地梳理沈家本对近代法治文化的贡献的同时,我们也应对沈氏的功绩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价。  相似文献   

11.
刘贻石 《法制与社会》2012,(24):237-238
我国传统上缺乏法治文化,儒家忠孝等级伦理和乡土社会的人情关系无法为现代化的中国提供制度支撑和文化底蕴.法治文化构建应成为当代中国文化大繁荣的重要内容,是法制建设的基础性工作.法治文化构建面临诸多障碍,如传统文化中的法治因素薄弱,熟人社会与人情关系阻滞法治文化生成,社会生活中法律权威尚未形成等.因此构建法治文化的过程中应明确如下几个问题:第一,政府守法是法治文化构建的关键;第二,法律规则成为社会生活准则是基础;第三,法治精神成为全社会的核心价值是归宿.  相似文献   

12.
文化是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形势下,法治文化建设的理念也必须做出相应的更新,才能更好的指导法治文化建设的实践。为此,本文对该新理念的构建提出一些见解。  相似文献   

13.
周刚志 《政法论丛》2020,(6):110-121
"国家文化法制体系"不仅是"国家"的"文化法制体系",也是"(民族)国家文化"的"法制体系"。从我国文化宪法的基本构架来看,我国社会主义文化法制的基本内容,主要是以宪法上的"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等"国家目标规定"为依据,以"文化基本制度"为基础,以"文化基本权益保障"和"国家文化职权"为"主线",包括"文化权益保护法制"、"公共文化服务法制"、"文化市场管理法制"与"文化产业促进法制"等国家"文化法制"类型。从行政宪制主义的理论视角,还可以根据文化行政部门的职责分工,归纳出另外七种文化法制类型:文化艺术法制、文化教育法制、文化遗产法制、新闻出版法制、广播电视法制、广告与电影法制、对外文化交流法制等。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强调文化建设,将推进法律文化、法治文化的研究。法治文化是指包含民主、人权、平等、自由、正义、公平等价值在内的人类优秀法律文化类型;法治文化由表层结构和深层结构组成,前者包括法律规范、法律制度、法律组织机构、法律设施等,后者包括法律心理、法律意识、法律思想体系。法治文化就是法律的意识形态和与其相适应的社会制度和组织机构。一般来说,观念支配行为,思想决定行动,而良好的制度和规范又影响和塑造着人们的思想观念体系。法治文化建设就是制度性文化建设与观念性文化建设的结合和互动。法治文化建设既应该高度重视法律制度的建设,也要高度重视对公民观念的塑造和提高。  相似文献   

15.
《法律科学》2015,33(1)
全球化的发展、国家法治的统一性,都不可能消灭法治文化的区域特质.在一个统一的甚至是大一统的国家,尤其是大国和多民族国家,完全可以形成不同的区域法治文化.区域法治文化与国家法治文化之间、不同区域的法治文化之间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彼此关联的.区域法治文化的发展前提是不同法治文化的共存,发展动力是法治文化之间存在的冲突和张力,发展方法是不同法治文化的整合.不同法治文化整合的结果,必然是既富有区域本土特色,又彰显现代法治精神,在国家法治统一与区域法治个性中不断磨合,不断推进区域法治文化的形成、丰富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法治文化的缺乏是影响法治化乃至现代化进程的重要原因,因而,要正确把握法治文化的内涵,深刻认识构建法治文化所面临的问题,探索其构建途径,通过法治文化的建设,不断推进我国法治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7.
正南京市各级党委、政府对法治文化建设十分重视,在四五普法期间,就提出了以法治文化为引领,深入推进法制宣传教育的工作思路。经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南京市走出一条高起点、有特色、重实效的法治文化建设新路。然而,随着城市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人民群众对法治建设的新期待,如何进一步加强全市法治文化建设,破解法治文化建设难题,明确法治文化建设方向,日益成为一个亟需研究和探析的课题。  相似文献   

18.
喻中 《法学论坛》2012,(1):11-19
法治文化当于百年前后论升降。从辛亥革命前后开始兴起的百年中国的法治文化大潮,依次涌现出了三股此起彼伏的波澜。法治文化的第一波,是20世纪初期开始的国家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价值是国家富强。第二波是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自由主义法治理念,其核心价值是个人自由。2006年正式提出的社会主义法治理念,作为超越于国家主义法治理念与自由主义法治理念的法治文化形态,代表了中国百年法治文化的第三波,其核心价值是公平正义与社会和谐。百年中国先后兴起的三波法治文化大潮,其演进规律,恰好体现了百年中国的法治文化从"正题"到"反题"再到"合题"的辩证法。  相似文献   

19.
周文 《中国司法》2012,(4):84-86
在全民法制宣传教育步入“六五”普法之后,特别是在我国宪法实施30年之后,人们都在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如何将全民普及法律知识活动转到弘扬法治精神的层面上来。这个问题不仅关系到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持续发展,也关系到新时期社会主义法治建设和构建和谐文明社会的大局。  相似文献   

20.
胡传宏 《法制与社会》2011,(29):198-199
连云港市连云区高度重视基层法治文化建设,注重公民法治观念的培养,大胆创新法治文化管理机制,从内容和形式上进行了拓展,使法治文化的渗透力和影响力深入基层,深入人心,取得了显著成效,探索出了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法冶文化建设之路,进一步提升了基层法治建设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