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钟振 《当代广西》2012,(20):6-7
国内首台达到欧VI排放标准的柴油发动机;被誉为"亚洲第一巨型轮胎"的36.00-51-36N-58PR无内胎工程机械轮胎;成功育成华南区第一个米质达到国际一级优质米标准的感光性水稻新品种"百优838";自育的"桂糖26号"甘蔗新品种是我国目前甘蔗品种中糖分最高的品种之一……  相似文献   

2.
来自台湾桃源县的余政强计划把公司的自主品牌欧德式机械锁推销至大陆的各星级宾馆,将内销份额升至60%,并加强研发,推出强势产品,引领未来潮流。抢占国内市场是欧德式五金制品有限公司2009年的目标。  相似文献   

3.
钟振  李薇 《当代广西》2013,(19):20-21
2012年,玉柴集团“节能环保型柴油机关键技术及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也是迄今为止广西企业在科技创新领域获得的最高奖项。奖项凝聚了玉柴近十年来科技创新的心血和成果,燃烧与排放控制技术基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功率密度、热效率、B11)寿命已经完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玉柴在技术创新上始终与世界先进水平保持同步,在行业内率先推出我国第一台排放达标国I、国Ⅱ、国Ⅲ、国Ⅳ、国V、欧Ⅵ发动机,均比国家法规实施计划时间提前2~7年。  相似文献   

4.
金融危机后,为了重振本土工业,美欧等发达国家将“再工业化”作为重塑竞争优势的重要战略,推出了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科技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等政策和措施,使得贸易保护主义进一步抬头,国际贸易摩擦进一步加剧,贸易壁垒进一步抬高。关注“再工业化”背景下国际贸易以及政策的发展变化对跨境资金流动的可能影响,把握其趋势变化,对指导外汇管理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该文简要介绍了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的背景,收集整理了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措施,分析了美欧发达国家“再工业化”对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的影响,提出了强化中国跨境资金流动管理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5.
美欧自贸区谈判是在后经济危机时期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放缓的背景下出现的,可以转变全球贸易重心,增加美国和欧盟贸易总额,增加就业机会,但是美欧自贸区谈判由于涉及的问题比较复杂,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因此,文章就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地剖析。首先,谈论了美欧贸易谈判的进程和内涵;其次,进行了美欧贸易谈判的利益剖析;然后,分别讨论了美欧贸易谈判的影响以及美欧贸易谈判受到的阻力。最后,提出了中国应对美欧自贸区谈判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盘点2011年的世界大事 欧债危机及中欧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欧洲数个国家深陷债务危机难以自拔,在此危机背景下,中国是否购买或购买多少欧洲债券的讨论从未间断。中欧关系引发了国人高度关注,中国对欧关系到了需要从中美欧大博弈背景下加以审视的时候。一、欧债危机虽与全球金融危机有关,但其爆发有自身的必然性。而欧债危机久拖不决的原因主要在于欧盟内部利益分歧欧债危机主要源于欧洲国家福利制度以及欧元区制度的不可持续。欧债危机福利制度不可持续表现为,一方面是经济长期低迷,  相似文献   

7.
欧债危机的外部原因是美债危机的冲击与转移,直接原因是欧盟自身的制度缺陷,经济原因是欧盟各国竞争力不同所致,根本原因就在于欧洲福利国家的制度弊端,欧债危机愈演愈烈的政治诱因是欧盟存在领导力危机。欧债危机的全球影响就在于,欧债危机成为引发全球经济减速的直接因素,欧债危机与美债危机使得全球金融秩序正在发生着微妙的转化,中国要在全球经济衰退的背景下采取更加冷静审慎的态度,着力解决好自身的经济发展难题。  相似文献   

8.
一个时期以来,美欧争吵高潮迭起,引起各方关注。美欧曾是一条战壕里的“亲密战友”,缘何会闹到这步田地?现在,各方关心的焦点是美欧关系的未来走势:是“雨过天晴”还是“分家另过”?  相似文献   

9.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美国和欧洲地区的一些发达国家纷纷推出制造业复兴战略,试图通过制造业技术创新与制度创新的有效互动、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有机融合,推进实体经济复苏,抢占新一轮科技和产业竞争的制高点,争夺世界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无疑,美欧制造业复兴战略给中国带来了诸多挑战和影响,我国制造业处于持续萎靡不振状态。2010年到2013年12月,我国汇丰制造业新出口订单指数持续疲弱趋势没有得到明显改善,暗示未来出口前景较淡,企业去库存压力大。面对波涛汹涌的美欧制造业复兴浪潮所带来的影响和挑战,我们应采取有效的应对战略,一是苦练内功,进一步提升优势领域核心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二是强强联合,抢抓国际技术合作机遇;三是发掘内生动力,拓展新兴市场;四是打造技术学院航空母舰,培养创新型人才。  相似文献   

10.
环球     
《群众》2019,(6)
<正>协议难产,英国"脱欧"变"拖欧"英国议会下院于3月12日否决了政府与欧盟达成的"脱欧"协议,13日投票反对"无协议脱欧",紧接着14日投票决定支持推迟"脱欧"。自2016年6月24日,英国脱欧公投结果公布后,国内各派难以达成有效共识,多份脱欧协议在议会遭否决。面临3月29日最后"脱欧"期限,推迟似乎成了一个较为稳妥和安全的选项。然而,外界普遍认为,围绕如何推迟、推迟多久,英国内部仍在激烈博弈,甚至分歧并未缩小,反而呈现"极化"的特点,"脱欧"前景不明。  相似文献   

11.
周乐擅长民乐演奏与作曲。在他儒雅而沉稳的风度后面,却深藏着一片音符澎湃的大海。这些年来,他接连不断地推出一部部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作品,在这大海波峰浪谷的激荡之中,进发出阵阵撼人心魄的回响。其中最精彩的华章,奏响在2000年美国芝加哥举行的国际作曲比赛场上。以中华民族著名的历史人物岳飞为主题举办这次比赛,触发了欧、美以及中国大陆、香港、  相似文献   

12.
欧债危机与金融安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果名要列列头出条2。01愈1年演世愈界烈经的济欧大债事危,机欧已债超危越机地一定域和领域局限,影响波及世界,并引发了一系列社会危机。因此,中国应深入研究欧债危机,这对于防金融风险于未然、维护我国金融安全十分必要。"三大失衡"引致欧债危机成因引发欧债危机深层原因是欧元区内在"三大失衡":一是社会发展福利包袱过于沉重。欧洲一直以  相似文献   

13.
袁征 《时事报告》2005,(4):40-42
近一段时期以来,围绕伊拉克战争而引发的激烈争执使得大西洋两岸的关系变得十分微妙。时至今日,美欧之间的裂痕还没有得到明显的弥合。美欧之间的分歧表现在哪些方面,其根源何在,未来美欧关系的走向如何?  相似文献   

14.
储东涛 《群众》2011,(2):76-77
1月9日,省委书记罗志军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说,只要有利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全省不论是行政资源,还是经济杠杆,都要向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倾斜,向文化建设等倾斜。在新起点上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是江苏“十二五”规划提出的6大战略任务之一。为此,本期我们推出两篇介绍欧、美、日有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及美国关于提升软实力方面的文章。希望能对读者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15.
随着“东风康明斯”热销浪潮的涌起,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柴油发动机公司(以下简称“柴发”)的先进经营理念日益显示出了独特魅力。  相似文献   

16.
姜跃春 《人民论坛》2012,(27):41-42
今年上半年,世界经济形势亦喜亦忧,喜的是美国经济出现企稳迹象,忧的是欧债危机还在发酵升级。展望下半年,由于欧债危机难能控制,全球经济下行趋势凸显  相似文献   

17.
和平解决是应对国际能源冲突的根本原则,谈判、调查、斡旋、调停、和解、仲裁、法院裁决是其主要方法,《世界贸易组织法》《能源宪章条约》等国际法,欧洲能源宪章、国际法院等国际组织,以及冲突应对惯例等构成的国际制度是其主要工具。乌克兰危机中,俄欧四大能源矛盾上升,俄欧通过启动能源危机预警机制、国际规则等能源冲突应对机制、能源多元化机制,阻止了双边能源关系的恶化,但其效用受国际格局、俄欧关系、乌克兰危机、美国压力等因素制约。俄欧应增强战略互信,提高危机预警水平,增强危机应对能力,提高应对措施执行力,妥善处理第三方因素、尤其是协调俄乌欧与俄美欧三边关系等方面,完善冲突应对机制。  相似文献   

18.
当今世界经济形势,美国金融危机尚未解决,又引燃了欧债危机。金融危机、欧债危机,对中国来说,是“危”也是“机”。  相似文献   

19.
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依据发生了深刻变化的世情、国情及中欧关系的新特点,从中国的战略全局和实际需要出发,高度重视中国对欧外交,对中欧关系及欧盟在中国外交战略中的作用与地位做出新判断,提出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积极推动中国的对欧外交的发展。同时,由于欧盟及其成员国对中国崛起表现出的复杂心理,使他们对华政策充满不确定性,进而使中国的对欧外交面临挑战。为此,中国应当有针对性地采取一系列积极有效的措施,以推动中国与欧外交的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0.
江时学 《小康》2015,(2):19
欧洲经济通货紧缩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货币政策不当。欧洲央行货币政策较多地考虑德国的利益。即便在欧债危机比较严重的2011年,面对欧盟可能会崩溃,欧洲央行依然为了控制通货膨胀,选择了听从德国提出的加息要求。而当时美国和英国奉行的是宽松的货币政策。最近半年时间,很少看到国内媒体提到欧债问题,是不是欧债危机已经得到了解决?其实,在国际媒体上,关于这个问题,大家还在不断争论,有人说已经得到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