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孙牧 《山西青年》2021,(8):117-118
面对新的教育改革发展的环境,教师汉语言文学教学工作方面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能适应新时期的教学工作的有效落实,这就需要在教学工作的开展中注重积极创新,以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为目标进行创新教学的环境,以及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培养.教学中突出学生审美素养培养,让学生能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过程中受到启发,认识到专业知识的审美价值.在教...  相似文献   

2.
帅青 《山西青年》2022,(19):93-95
汉语言文学是高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学科,审美教育则是汉语言文学课程教学的基本内容与任务目标。审美教育有利于陶冶情操,净化心灵,健全人格,全面提升综合素养。然而,在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育却存在诸多问题,包括课程设置单一,内容相对陈旧,教学方式落后,缺乏实践活动,考核评价制度尚未完善等。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必须从改善课程设置、丰富教学内容、加强实践活动,改进教学方法和评价体系,以及加强师资建设等方面入手,全面进行教学改革与方法创新,用以促进审美教育不断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3.
文学素养是一个人听、说、读、写能力的综合体现。它有助于领导干部提高表达能力、培养审美情趣、增强凝聚力,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领导者的内在气质和外在形象,是领导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领导干部必须认真研读导师著作,阅读中外文学名著,品味诗词书画,向人民群众学习语言,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提高自身的文学素养。  相似文献   

4.
陈晓静 《山西青年》2023,(20):108-110
目前,汉语言职业定位模糊,汉语言文化教育也受到影响,出现人才培养目标不贴合产业需求、人才培养缺少针对性等问题。为全面优化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为我国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内生动能,展开对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分析,了解当前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并积极探索解决措施,从教学方法、教学理念、实践育人等方面,提出具体的优化策略,为汉语言文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思想政治教育者的素质问题关系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全局。文学具有把握世界的整体性、深刻性、预测性特征,与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目标、内容体系和教育规律是相符合的,因此,文学素养是思想政治教育者素质的一个组成部分,应得到足够的重视。具备一定的文学素养,能加深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内容的理解,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者的文字表达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用适宜的方法把教学内容传递给教育对象,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者的人格魅力。从这三个方面来考察文学具有的独特价值,对思想政治教育者提高其教育的实效性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朱琳 《学习月刊》2020,(2):53-56
<正>习近平总书记以读书为最大爱好,丰富的读书故事越来越被公众所周知。他的书单包括古今中外,涉及政经史哲,也显示了与文学的深深情缘。他不但对中国传统文化、文学有着深厚的情感,在讲话中常信手拈来、引经据典,而且对国外文学也有着广泛的了解和喜爱。  相似文献   

7.
郑桂芬 《世纪桥》2009,(11):129-130
来华留学生的汉语言本科学历教育,近年来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办学规模和办学质量逐步提高。作为国内开设汉语言本科专业较早的院校,大连外国语学院在汉语言本科专业建设方面做了有意义的实践探索,完善教学管理制度,课程设置与人才市场需求紧密结合,重视实践教学,建设高素质的师资队伍等等,使大连外国语学院的汉语言专业教育更加规范,更加符合国际人才市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孙跃纲 《学习论坛》2009,25(4):52-56
发展哲学认为发展是主体实现发展理想、提升生存状态的实践活动,只有发展才是人的真正本质,是人的社会性、历史性的存在方式,离开发展就不能说明人和社会的历史性跃迁.发展既是外在性过程,也是人的内在性诉求,是人类社会之所以发展和进步的根本原因.从人的生命价值与存在方式视角来理解发展,构建发展哲学,应该成为当今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当代化、大众化、生活化的最佳选择和有效出路.  相似文献   

9.
从韦应物诗句“神欢体自轻,意欲凌风翔”,到培根说“健康的身体是灵魂的客厅,有病的身体则是灵魂的禁闭室”;从“健康是一种自由——在一切自由中首屈一指”的名言,到“疾病有成千上万种,但是健康只有一种”的警句,诸般感悟可以说都道出了健康之于人的本质要义。  相似文献   

10.
陈岚 《学习月刊》2014,(2):94-94
汉语言史学专业是传统中文系中最常设的一个专业.也被誉为文科的万能专业.毕业的学生供不应求.  相似文献   

11.
长期以来,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观点一直被看作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的最完整、最深刻的表述,然而在发掘出<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关于人的类本质是"自由自觉的活动"的论断之后,这一观点受到普遍的质疑.我们通过对马克思两个论断的深层解读认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只是马克思哲学运思回归现实的理论中转,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理论应是人的应然本质与现实本质的辨证统一.  相似文献   

12.
哲学意义上的人格概念是用来表示个体的主体本质的.它所表述的既是人的人性与物性的本质区别,又是人与人之间的本质差异.因此,人格问题其实就是人的本质问题,人格的塑造过程就是人的本质的形成过程,即"做人"的过程.从中去寻找意义和发现意义,追求自我超越与自由,这就是人的本质之所在,也是高尚人格形成的根本指向.  相似文献   

13.
基于概念隐喻理论,对英汉语言中包含的6种颜色范畴词隐喻进行了对比分析,揭示了理解其隐喻意义建构的认知理据和背后隐含的文化成因,为准确理解英汉基本颜色词的语义特征和用法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与党的思想政治工作之间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人的原初本质是思想政治工作起步的理论原点,类本质是发挥思想政治工作主体性的主要理论依据,社会本质是营造良好的思想政治工作环境的理论基石,人的单个本质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针对性的理论根据.  相似文献   

15.
人的现实本质是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观的核心。它告诉我们,人的本质在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由此揭示出人与人、人与社会是相互依存的关系。个人的生存和发展既以他人和社会为对象,同时,他也是社会需要的对象。所以,承担社会责任是人的社会性本质的必然要求。培育公民社会责任感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大课题。  相似文献   

16.
王晓蓓 《世纪桥》2013,(11):52-53
自然、环境、文化三者之间的关系问题引起了当前人类所面临的所有危机和难题。这些主要问题,从表面上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矛盾及生态方面的危机,从更深层次上看,这些问题的背后都具有深刻的文化性质,也就是各种文化关系发展不和谐、严重失衡的问题。所以文化环境问题在今天日益凸显。  相似文献   

17.
王良滨  赵丽 《唯实》2001,1(6):10-14
对人的本质的认识,不仅要回答人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还应进一步回答人"何以是"人的问题.以往对人的本质的研究大都集中于前者而忽视了后者.人的存在与发展的动因是人的需要,即人在一定社会价值体系和物质条件制约下产生的,与外部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的摄取状态.其特征表现为物质与精神需要并存且在质与量上呈不断发展性;而根本特征则在于其社会性.  相似文献   

18.
人的本质问题是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核心问题,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在1843-1846年间的著作中,集中的探讨过人的本质问题,并依次提出了"人是人的最高本质""自由自觉的劳动是人的类本质"以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的论断,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这些经典论述为他科学世界观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从考察德育和意识形态的概念入手,分析了德育与意识形态之间存在本质联系的客观基础和理论依据,阐述了德育的两重性质及其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20.
张颖 《世纪桥》2012,(9):145+151-145,151
本文首先扼要的叙述了信息素养的概念,然后从时代要求及客观需要两个方面简单的阐述了博物馆工作者信息素养的重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