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8 毫秒
1.
"摆"——古印度巴利语,傣语外借词,意为"佛事、法会、仪式"。傣族的"摆"总伴随着傣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与每个人的一生密切相关。傣族的"摆"主要有:摆干听、摆干朵、摆过广母筛、摆刷纯糯、摆赏建、摆路赕、摆旱尚、摆毫洼、摆娥洼等等。做"摆"的目的是通过个人修行悟道并教化感化他人而得到善果。傣族的"奘"(寺院)是一个庄严、肃穆、洁净的场所,是傣族人民心灵的圣殿,是傣族村寨的标志性建筑,它不仅仅是傣族信教群众虔诚供佛,  相似文献   

2.
刘建明 《今日民族》2017,(10):44-47
学者对傣族的研究,经常从生态的角度入手,甚至有的把傣族亲近水的特征,视为傣族"民族性"的源头。很多描述,或许太抽象,但傣族的生活,无论是何种层次上,都跟水有亲密的关系,所以,顺着水的线索,我们可以看到傣族生活的若干共性。  相似文献   

3.
傣族的分布与宗教信仰的异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的傣族居住在云南省,是个跨境而居的民族。境内外的傣族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宗教信仰。宗教信仰是傣族人民精神生活的一部分,它在历史上对傣族社区生活的影响至今仍不同程度的存在着。本文试对傣族社区影响较大的原始宗教和上座部佛教的异同作探讨,从中了解傣族宗...  相似文献   

4.
汪榕 《思想战线》2012,38(5):135-136
傣族手工织锦受到傣族传统纺织技术知识、民族审美文化心理积淀、宗教信仰习俗和社会文化交流情况的影响,其审美特征不仅经由静态的织锦产品体现,也存在于动态的织锦生产过程当中。直到现在,从纯粹审美角度考量的傣族手工织锦产品,尚未在一般意义上获得绝对的经典地位,因为它或多或少地尚未与它的产生所依赖的人群状况,以及它在实际生活经验中所产生的对人的作用分离开来。对傣族手工织锦的考察有助于从美学理论层面"恢复审美经验与生活的正常过程间的连续性",①因为其正是这样一种处于"经验"之中的艺术,其审美特征从极其微观的角度呈现了地方性、小传统族群社会中民族民间工艺在"美的生成"、"工艺之美"、"审美体验"以及"美的内涵"层面的价值。  相似文献   

5.
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在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的双重影响下出现并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发展,其所具有的美学价值值得我们深入细致地分析体会。从自然生态环境因素和人文生态环境两个方面阐述了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历史渊源,然后从"孔雀形象"的自然美和艺术美两个方面对傣族舞蹈中"孔雀形象"的美学价值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6.
傣族文化并不等于佛教文化,佛教文化包括着佛寺文化。傣族文化体系应当包含百越文化、中原文化、佛教文化三个方面。傣族文化中所保留下来的百越文化色彩极浓,有大量的事实为证。而中原文化对佛教文化的影响也是很深的,很早以前,傣族的先民曾在中原地区居住过。不少学者正在探索傣族文化与中原文化的关系,提出不少重要线索。但是,“上座部佛教传入以后,佛教和佛教文化给以傣族的影响更大、更深,佛教文化已经浸入到傣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以说傣族文化是多元的,而佛教文化似乎占居了领先地位,佛教给予傣族的精神力量是不可低估的。可以…  相似文献   

7.
何明  陶琳 《思想战线》2008,34(3):1-5
传统、国家和市场三种力量共同出现于傣族特定社区中,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交织融合的结构状态.以此形成了傣族村落权威的基本文化语境.当三方力量又以具体的人和事物再次交织于具体的社区场景活动中时,活动中的行动者策略性地运用了结构性资本进行权力的博弈,由此对自身的权威进行了再生产,也时社会力量进行了结构的再生产.  相似文献   

8.
《今日民族》2014,(10):46-46
<正>傣族民间舞蹈历史悠久。东汉时,傣族先民的首领就多次派遣使者率表演乐舞、魔术、杂技者到洛阳献艺。由此可见,傣族的乐舞文化早在两千年前已有相当高的造诣。傣族傍水而居,性格似水一样平和温静,舞蹈动作大多婀娜多姿,节奏较为平缓,但外柔内刚,充满着内在的力量。灵活、矫健、敏捷,充满阳刚之气的象脚鼓舞、棍舞、刀舞  相似文献   

9.
金红 《思想战线》2015,(2):55-57
"光邦"是云南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盈江县支那乡支那村傣族特有的膜鸣乐器,从傣族传统乐器"光弄"衍变而来。在"物"的社会建构理论框架下,作为神器、礼器、乐器的"光邦",是族群文化的重要象征以及区域文化差异性的标识,其在支那村地方社会建构中具有了确立族群生存空间,以及使社会关系网络神圣化的功能。  相似文献   

10.
傣族主要聚居在我省西双版纳、德宏亚热带地区。这个以勤劳、勇敢、温雅、敦厚而著称的民族,能歌善舞,情感丰富,喜于用诗歌演唱的形式抒发自己的理想,歌唱和述说生活的欢乐和苦难。傣族民俗歌(又称古传统民歌),正是傣族生活中大量存在的演唱诗歌。  相似文献   

11.
经历了元、明、清、民国时期,直至1950年代的德宏傣族土司是中国民族史、中国边疆史不可缺少的内容,德宏傣族土司宗法文化从一开始就对社会生活的总体产生影响,波及土司、官族、平民等社会的所有成员,是德宏傣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内容之一.宗法文化在德宏傣族社会中的存在使得傣族土司承继有序,使得人民生活张弛有度,使得傣族土司所管辖的边疆地区稳定安宁.正确评鉴德宏傣族土司的宗法文化,发掘和利用这个文化传统为傣族社会的现代化建设服务是我们应当认真思考的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12.
傣族的水文化与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郑晓云 《思想战线》2005,31(6):76-81
傣族的水文化包括了傣族的水观念、社会生活习俗及有关水资源利用与保护的制度、规范等,这一文化在傣族的历史上发挥了保护水环境的重要功能。20世纪50年代以来,社会变迁导致了傣族很多水文化要素的丧失,对傣族的水环境保护产生了消极的影响。今天重新理解水文化的价值,对于傣族地区及其他少数民族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傣族与橡胶     
在祖国西南边陲的西双版纳、德宏等傣族地区,种植着一种名叫“橡胶”的植物,它与傣族的社会文化早在100多年前就产生了联系。  相似文献   

14.
我们傣族是一个诗的民族。就目前所知,仅有关《阿銮》的叙事长诗就达五百多部。有人怀疑,这些诗是不是傣族人民自己创作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少数民族文学研究所云南分所等单位编的《傣族古歌谣》,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答案。说明傣族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就已经以自己充沛的感情和质朴的语言,无拘无束地歌唱自己的生活、劳动、爱情和理想,创作了许多反映先民们各个时期生活的  相似文献   

15.
傣族的生活和生产对水的依存关系形成傣族的哲学观念:水是生物的生命之源,是圣洁、光明、美好的象征。水在傣族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典章文化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因此爱水、护水,对水格外亲近、崇敬、虔诚。傣族的思想观念、社会生活习惯以及他们在生产、生活中长期积累的知识经验,构成他们的传统水文化。他们把一瓣心香和高超的技艺献给与生命攸关的水井,水井文化是水文化的组成部分。选井:傣族居住在江畔水涯,但他们所饮用的却常是井水,因为井水优于河水。他们的饮用水井不是在村中,傣族对水井的选择和管理而是在村头寨尾,隔离村寨一段距…  相似文献   

16.
江河流水,雷电风云,花草禽兽,日月星辰,这是自然现象。然而,在荒远的古代,这些自然界存在的种种现象,却成了原始人类崇拜的对象,并形成五彩斑烂的神话故事。《傣族古歌谣》是通过“歌谣”的形式,来记载傣族先民的童年生活的,它是一部历史书,也是一部文学著作。难怪有人说它是“傣族诗歌的童年”,这话完全正确。  相似文献   

17.
~~留着“体温”的技艺——芒京傣族造纸@吴晓慧~~  相似文献   

18.
正傣族是云南的世居少数民族之一,创造了丰富多彩、特色浓郁的民族文化,直到今天,仍有许多民族文化遗产熠熠生辉。物质文化遗产在众多傣族物质文化遗产中,曼飞龙塔和傣锦最具代表性。曼飞龙塔傣族地区留存着的众多古建筑中,佛塔是数量最多、类型最为丰富的建筑形式,堪称是塔的王国,几乎是"有寨就有塔",最具特色的当数曼飞龙塔。曼飞龙塔位于景洪市大勐龙乡曼飞龙村后山上,是由一个居中的大主塔和八个呈八瓣莲花形拱卫主塔  相似文献   

19.
土卡河村是中老越三国交界江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县曲水乡高山村下面的一个傣族自然村,这个傣族村落原本以打渔和传统的农业劳作为生。但由于地理位置适宜的关系,橡胶公司和水电站相继进入,对本村的生计方式造成了很大影响。本文旨在通过对土卡河水电站建设和橡胶公司的进入对土卡河村的影响来反映出在现代化进程中这样一个傣族渔村的生计方式是如何发生变迁进而使这个民族文化发生了改变的。  相似文献   

20.
位于保山市隆阳区怒江峡谷的潞江坝傣族乡,每逢节日,总会在大树婆娑、浓荫匝地的大青树下或傣族奘房外,由数张桌子排成长龙,众人端来自家烧的可口饭菜,拼凑成“百家宴”(又称“长桌宴”),形成数十人甚至数百人同桌同食的“百家宴”奇观。其场面宏大,气氛热烈,形成怒江峡谷一道亮丽的风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