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靳朝阳 《中国司法》2001,(10):48-48
一间10几平米的小屋,一块小黑板,贴在墙上的7张黄纸,写着“普法教育小课堂”,四五十名老人自带小凳子挤得满满一屋,连阳台、过道都坐满了人。这就是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八里庄北里第一居委会的普法教室。  相似文献   

2.
一间10几平米的小屋,一块小黑板,贴在墙上的7张黄纸,写着"普法教育小课堂",四五十名老人自带小凳子挤得满满一屋,连阳台、过道都坐满了人.这就是北京市朝阳区东风乡八里庄北里第一居委会的普法教室.  相似文献   

3.
一位82岁精神矍铄的老人,竟有一份长达27年精神病史的档案。医院、主治医生、居委会谁都说不清档案来自何处,“到底谁为老人建立了精神病档案”的疑问提到了法庭上。  相似文献   

4.
“这家人真是太不讲理了,法院判决要求十日内拆除探头,现在一个多月过去了,他还不拆除,根本不买法律的账啊。我们都是退休老人,哪里纠缠得过他们啊。”陈健老人一见到记者,就诉起苦来。  相似文献   

5.
陈丽 《中国司法》2002,(9):26-27
“四五”普法的目标之一是实现两个转变,即“努力实现由提高全民法律意识向提高全民法律素质的转变,实现由注重依靠行政手段向注重运用法律手段的转变”。这两个转变的要求即为普法的预期成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努力探索普法教育的有效途径,巧设载体,因地制宜,大胆实践,不断开创普法教育的新局面。“四五”普法伊始,我们就从创新思维着眼,从创设新载体入手,以新的载体促进了形式和内容的有机结合,不仅提高了普法成效,而且为全市创建文明城市不断注入法治的内涵。创设载体,观念先行在《张家港市十五发展纲要》和市委关于…  相似文献   

6.
早在10年前,第一次见到唐老的时候,就不解这位年过七旬的老人怎么总是不停地画呀、写呀,整天背着两卷厚重的纸板为宣传法律东奔西跑,而今听说老人义务普法的足迹已达皖、苏、鲁、豫四省,行程2万多公里。惊奇、敬佩之余,心中不禁纳闷:究竟是什么动力让老人如此执着地宣传法律呢?带着一  相似文献   

7.
舒仕明 《政府法制》2013,(21):46-46
不知从何时起,王局长的脚变得很臭。他还慢慢养成一个习惯:有事没事就把脚从鞋里拿出来“晾脚”,或踩在鞋上,或放在凳子上,时间久了,大家都心知肚明,只是没人敢说出来。到办公室找他时,也只能尽量屏住呼吸。王局长发现,反映这样那样情况的人渐渐少了起来,好像没有什么特重大的事和必须找他的事,大家都不进他的办公室。  相似文献   

8.
邹慧 《中国审判》2013,(2):84-85
正"各位旅客朋友,欢迎大家踊跃参与我们的猜灯谜普法活动……"北京南站的候车大厅里,身披绶带、手持红灯笼的法官与警官笑容可掬地招呼着等待乘车的旅客们。大家立刻被吸引过来,纷纷竞猜贴在红灯笼上的普法灯谜,连老人与小孩都不甘示弱。猜对灯谜的旅客可获赠由法官与警官们精心准备的小礼品:暖宝、吉祥挂件等,整个候车大厅里热闹温馨,其乐融融。  相似文献   

9.
晓璇 《江淮法治》2009,(8):48-49
结婚3年,离婚的情绪已经在我心里缠了一年多。坐在门厅穿鞋用的小凳子上,想,要不,今天就最后给他开一次门,然后离婚?!  相似文献   

10.
1983年,当农民都倾心承包土地的时候,河北省滦县东安各庄镇赵各庄村的一位普通村民却独出心裁,以270元的年酬承包了全村600多户、2000多口人的普法宣传和民调治保。14年来,村民们安居乐业,和睦融融,都赞誉这位普法承包人。他就是现任村党支部副书记...  相似文献   

11.
“一看就懂,一搁就忘”,这是许多“业大”学员学习时的普遍感受。两年来,我们在提高业大学员记忆力方面,进行了探索,收效很好。第一,“逼上梁山”。我们结合本院每周一次的业务学习,安排学员轮流登台向全院干警讲授、辅导所学课程。提高了学员学习的兴趣,促使他们刻苦学习  相似文献   

12.
现在的农村,年轻人很少,几乎都是老人,而且住的很零散。若遇生病等突发事件,真的就成了问题。尤其是那些身患疾病或本身残疾的老人,即便装有电话,接听也不方便,只能是摆设。随时潜伏的疾病可能引发的危险真的威胁着老人们,子女们也是有心无力,只能是天天担心而已。希望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可以逐步得到完善,实现老有所养。  相似文献   

13.
普法感悟     
我国的普法工作从“一五”到“四五”,已经走过了20年。这20年的漫漫普法路,让我们看到了中国法治建设的艰辛、成就和希望,看到了依法办事的风气正在逐步形成,看到了民众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提高,看到了依法维权不再是离老百姓遥远的梦想。现代的百姓生活已越来越离不开法,法治的理念也渐渐地走进老百姓的心中。曾记否,宪法修正案通过后,北京一位老人高擎《宪法》,站在家门口,抵制强行拆迁,依法保护自己的家园。曾记否,孙志刚之死,引起了3位博士上书全国人大常委会,提出自己的立法建议,催生出《城市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办法》。…  相似文献   

14.
徐敏 《中国公证》2007,(8):29-29
前几日一位老人打来电话。在细数子女种种不孝行径后,咨询办理监护人公证、找个监护人帮助自己照料生活、管理财产的事宜。我接到电话后,不禁一愣。在现阶段我国还没有专门的老年人监护制度,公证处的业务范围里也没有这种公证事项。我只能告诉老人,她可以通过遗赠扶养协议或附条件遗赠的方式来处理去世后的财产分配,公证处目前没有为神智正常的老年人设立监护人的公证事项。听到我的回答,老人无奈地放下了电话,看来我说的两种方式都不符合老人的想法.  相似文献   

15.
上饶分部1986年被评为江西分校的先进集体,1987年考试成绩又列于全省第二。大家都说,上饶分部能取得如此好的成绩,这里有办学人员方衍成的一份功劳。“图的是学员的好成绩”“业余大学”顾名思义,须在业余时间学习功课,面授辅导只能占据很少时间,大量课程须由学员利用业余时间自己看录相、听录音。老方为了学员能及时看到录相,在1986年一  相似文献   

16.
1993年元月28日,宁夏回族自治区高级人民法院行政审判庭的审理工作正紧张地进行。原审原告(再审申诉人)杨秀兰老人焦急地等待着宣判。她当时已68岁,为了打官司,4年多来拖看病残的身体,跑遍了区、市信访办及有关领导和各级法院。老人盼望早一天能见到“青天”,不然,就只能到阻曹地府去喊冤了。法律之剑没让老人失望。中午肘分,审判长庄严宣布:‘粉销市中级法院和某区法院两次判决中不合理条款,判决撤销某区工商局行政处罚,赔偿杨秀兰经济损失2000元”。一场长达4年之久的行政诉讼到此总算是划7一个句号。杨秀兰原是银川市鼓楼南…  相似文献   

17.
锦旗后面的故事——记全国普法先进个人陈荣杰舒志刚今年秋天,一个阳光灿烂的下午,我在长沙市普法办的同志陪同下,前往北正街群力里拜访现龄79岁的陈荣杰老人。来之前我翻阅了一些资料,了解到对陈荣杰老人的新闻报道很多,《每日电讯》、《人民日报》、《望》等3...  相似文献   

18.
那是一起遗产继承案件,传票通知当事人上午八点半开庭。我提前半个小时就来到了法庭准备打扫一下,一开门,一个瘦小的老人正安静地坐在走廊的椅子上。“您是……”不等我说完,老人急忙站起来说:“我是来过堂的,没耽搁吧?”说着,老人很小心很谨慎地从斜挎的褡裢里拿出了叠得整整齐齐的传票,“闺女,让你见笑了,一把老骨头了还打官司,真是给政府找麻烦,  相似文献   

19.
柯旭 《法制与社会》2011,(13):53-54
允许“自带酒水”还是拒绝“自带酒水”,这一问题在实践中引起了不少困惑。应当运用立法的方法正确地配置权利来解决这一问题。对法律不同的权利配置可能在效率和公平方面导致不同的价值选择。消费者拥有自带酒水权的配置方式,才能最大程度促进效率和公平。法律应当通过立法明确这一点。  相似文献   

20.
当你踏入烟台大地,走入广大城乡百姓家庭时,你会发现,几乎每一个家庭都有几本不同版本的法律法规选编及法律知识辅导读本,部分家庭还建立了法律书箱、法律书橱等。夫妻学法、父子论法、兄姊讲法、全家守法、维权护法、治家依法,已在千家万户蔚然成风。“问渠何得清如水,为有源头活水来”。若问这风从何来?又是如何刮得如此这般东风浩荡、春色满屋?这概源于正在全市广泛开展的“法律进万家”活动。一、寻求着治好方法,决定“法律进方家”烟台市的“法律进万家”活动,开始于1994年。那时,全民普法已经在全市进行了近10年,广大干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