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李桂文 《南风窗》2014,(26):112-112
我们应该怎样去认识生活? 不久前,一个女童暑期在父母的馒头摊档帮工,上了新闻。一位同事看见了很感慨,撰文批评儒家文化传统下的生子养老“陋习”。  相似文献   

2.
当孩子到了一定的年龄阶段,他们会对许多大人做的事情感兴趣,并主动提出“让我来”。一些家长考虑到孩子太小,担心他们做不好,或是为了省时、省心,常常阻止孩子说:“去,去,一边玩去,别在这里给我添乱。”  相似文献   

3.
武骏 《法制博览》2011,(18):54-55
网上流传一个段子。公交车上一个八九岁的小男孩对旁边的小女孩说:“谁说不能预测未来?至少我能知道以后我的孩子姓什么,可是你就杯具了,你的孩子姓什么还是未知数呢!”小女孩反唇相讥:“哼哼,那是!但是,我的孩子肯定是我的孩子,你的孩子就未必了?”  相似文献   

4.
在当今经济社会的发展大潮中,选择一个好的项目好的市场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然而就在无意间,我听到这样一种食品“味美不腻,价格公道,现做现卖,干净卫生”引起了我很大的兴趣。麻花普普通通的麻花,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评价?带着各种疑问我到楼下的档口排了半个小时队,我终于买到五根大麻花。仔细品尝,感觉这种麻花柔软而不失筋脆,香甜耐不油腻,不但是可口的零食,也会是很好的主食。吃着麻花的同时我感觉到了希望的存在。回到家里随即打电话去烟台总部,通过简单的咨询,我得知这个市场也是在刚刚运作起来,于是我决定亲自到烟台的总部去调研市场。  相似文献   

5.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孩子扭头就去玩耍了,父母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跑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其实,孩子是否孝敬父母是关系到其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6.
正3~6岁的幼儿具有活泼好动、好奇心强、爱模仿、自制力欠缺等年龄特点,而且年龄越小的幼儿规则意识越弱。造成他们规则意识缺乏的主要原因有:1.家长的教育理念影响。80后的父母思想开放,乐于接受新鲜事物,许多家长会有这样的教育观点:"不想给孩子立那么多规矩。我不希望我的孩子像我们那辈人一样,什么都得听家长的,没有自主权。我希望他们释放天性,做自己,能够快乐地长大。"这种理念本身没有错,但前提是需要把握好"度"。  相似文献   

7.
正寻梦人:肖鹏职业:网络工程师平日因为工作忙很少在家陪女儿,马上就要过年了,我和妻子希望能和女儿度过一个快乐而有意义的春节。但是过年的一些礼节性的事情还是要做,陪女儿的时间又相对减少了,春节期间的安排是我一直比较纠结的事情,希望能给我一些建议。记得小时候,总盼望着过年,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放鞭炮、放烟花,拜年还会有压岁钱。这些都是传统春节中应该有的"礼"。孩子的成长永远是父母最关心的问题,因此,过年也一个帮助孩子学习社交、学习礼仪的好机会。  相似文献   

8.
处处规定     
大成  吴清贵 《法制博览》2008,(14):12-13
去年,有两条奇怪的规定:一是馒头必须是圆的;一是在上海一天内不得相亲两次。虽然馒头的事情已被证实为假新闻,但像相亲这样的怪规定从来都不会是孤独的。  相似文献   

9.
王学胜 《法制博览》2009,(20):39-39
一个小女孩曾经问过爷爷:“您有花皮球吗?”爷爷说:“没有。”不料孩子并不满足,而是一口气把这个问题问了四遍。爷爷挺纳闷儿,于是在连续回答了四次后爷爷反问了一句:“你为什么老是问这个?”孩子说:“我喜欢听您说,没有。因为在您说‘没有’的时候,胡子一翘一翘地特别好看。”  相似文献   

10.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科说过:"人们时常说,我是母亲,我是父亲,一切都应让着孩子,为他牺牲一切,甚至牺牲自己的幸福,这恐怕是父母送给孩子最可怕的礼物了.这种可怕的礼物可以这样来比方:如果你想毒死你的孩子,你就给他吃一剂足量的你个人的幸福,这样他就可以被毒死." 没有规矩,难成方圆.一个没有秩序和原则的家庭是培养不出优秀孩子的,一个不会拒绝孩子的家长是没有威严和尊严的,也是对孩子不负责任的.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广州市场不仅商品丰富,而且,价格多变。以广州人爱吃的烧鹅来说,如果你在街头巷尾林立的烧鹅档中走一圈,就会发现,各处的标价虽然差异不大,但并不“千档一价”;即便同一个“档口”,也是早晚时价不同。这种现象,不仅副食品市场有,工业品市场也有;不仅个体户、集体企业有,国营大企业也有。价格变化的市场引出过不少“麻烦”。最典型的要算前些日子发生的一件“爆棚新闻”:某国营大商店的货物被人不出门就“赚”了近万元。事情是这样的,该商店一层和四层的  相似文献   

12.
章韦华 《南风窗》2014,(9):50-51
<正>2008年4月的那次事件是我们这一批年轻人对西方迷信的一次祛魅,这一点还是有意义的;而对政治、社会方面的很多问题当时还都没开始面对,也没开始认真思考。我算是一个"4月青年"。之所以说"算是",是因为这个词跟"80后"联系得更紧密些,我出生于1970年代中,出去留学晚,当年一起奋斗的那些朋友都比我小不少,我在他们面前是老大哥,在组织活动方面是带头的。另外,"4月青年"这个命名是后来才有的,算是社会对我们所做的事情的一种"追认"吧,我过了好久才知道有这么一说,但也乐意接受;最近跟磊子说起"4月青年"这个说法,他竟然从来没听说过。磊子就是"80后"了,我们是一起  相似文献   

13.
上月京珠高速公路发生车祸,39名伤亡人中,多数是从农村老家来城探望父母的"留守儿童"。父母常年在城里打工,孩子趁暑假找寻亲情,不料讨得片刻亲情,竟葬送了小小生命。笔者在医院见到一个16岁的小女孩和她的父亲。女孩跟祖父母在湖北老家读书,这个暑假,她和往年一样带着弟妹南下看望父母。车祸就发生在他们回去的途中,弟弟已永远离她而去。女孩的父亲说,他不是没想过将孩子接过来,但这边的公办学校学费太贵,相对低廉的打工子弟学校教学条件又相当  相似文献   

14.
培养女人     
我们经常说.女人是男人的学校.好男人是结婚后女人给造就的。殊不知.男人也会培养出一个很优秀的女人. 我的一个朋友.到了年近三十岁才结婚.偏偏找了一个比他小六岁的女孩。刚结婚的时候.我们见到他就说.这样的小女孩你能哄得了?到时,够你难看的。朋友只是一笑了之.不置可否。最终.朋友还是和那个女孩结婚了。  相似文献   

15.
离我家不远的街道口,有一间集体经营的小食店,名为“便宜小食店”,专门经营油条、包、粉面粥之类。“便宜小食店”不便宜,油条二角四分一两,还硬搭一角八分的白粥。油条是隔夜的,又软又韧,粥还是带点“咖啡”味。可是,独此一家,别无分店,大家也只好去光顾。半年前,我的孩子告诉我,有一家人在“便宜小食店”的对门屋檐下摆了个小档口,也卖油条!  相似文献   

16.
正从我很小的时候,我就听许多人说过:人都是不完美的。年轻时的我对自己的要求很高,高到我对自己做的所有事情都没有信心。每做一件事之前,我就会思考很多次,想了很多种方式去表达,但最后说的时候一句都没有用上,说话是结结巴巴的,感觉没有把事情处理得很好。  相似文献   

17.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家长们往往会发现,孩子和自己说话越来越少,他心里有什么想法宁肯和同学们说也不愿和父母说。在心理上好像和父母有了距离,有了隔阂。很多家长对此很苦恼,但也没有很好的解决办法。这里就给大家提供几条打开孩子话匣子的秘诀。  相似文献   

18.
郭晴 《工会博览》2008,(12):53-53
百善孝为先,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我们也常常可以在家庭生活中看到这样的镜头:吃过饭,孩子扭头就去玩耍了,父母在那里忙碌着收拾碗筷;有好吃的东西,父母总是先让孩子品尝,孩子却很少请父母先吃;孩子一旦生病,父母便跑前忙后,百般关照,而父母身体不适,孩子却很少问候……其实,孩子是否孝敬父母是关系到其能否关心他人的大问题。  相似文献   

19.
俚语道琉球     
在我的家乡有一句俚语:当张三和李四互相交谈的时候,如果张三或李四要把某一件事情告诉对方说得不利索,啰啰嗦嗦的,对方就会不耐烦地打断他的话说:"哎呀,你是扯么子琉球唦!"这句俚语,我小时候听我父母说过,长大以后又听同学同事说过,在数十年间也不知道听了多少遍;但以往听了就听了,从未深究过,只略知其意,那大概就是所言之事情况比较复杂,说起来一时说不清楚,给人一种模模糊糊的感觉.然而最近我又听到我妻子说了一遍后,不禁突然一怔:这句俚语里的"琉球"莫非就是那被不公平的历史掩埋了一百三十多年的琉球(国)乎?  相似文献   

20.
我是初二(2)班的班主任,那是初二上期第一周,我校工会的蔡主席值周,蔡主席一见到我就郑重地说:你班有两名同学不做课间操,躲在教室吸烟。我没想到孩子这么小居然有吸烟的恶习,没想到我班学生除了成绩差外个别学生品行还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