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南风窗》2012,(21):70-71
在中国足坛这样一个"多事"的地方,为什么我从不放弃?我又凭什么相信自己的耕耘会有未来?答案其实很简单:这是一种信仰。1992年,我从国家队回到上海,有人曾给我算过一次命。他说:"你马上就要开始10年的好运了,会一直向上走。"——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是一个"信命"的人,甚至被人说有些"迷信"。但这些"大师"说的话,在我心里却始终会有份量——所以,我掐指算了算,10年后?也就是2002年,不正好是世界杯比赛年吗?所以我觉得,冥冥之中,命运是有所注定的。这个吉利数字一出,工作上竟真的有了变化。93年我接手"有  相似文献   

2.
李志军 《南风窗》2011,(24):71-71
在莎士比亚著名的戏剧《威尼斯商人》中,安东尼奥这样说:"不,相信我;感谢我的命运,我的买卖的成败并不完全寄托在一艘船上,更不是倚赖着一处地方;我的全部财产,也不会因为这一年的盈亏而受到影响,所以我的货物并不能使我忧愁。"这是后来"资产配置论"的一种生动表达。历史的明镜告诉我们,在金融市场中,股市、  相似文献   

3.
谣言与真相     
质疑不是谣言,真相要靠程序,它们共同构成了针对公权运作的压力机制。在一件件引起社会广泛关注的公共事件中,出现频率颇高的一个说法是"我相信",每个人都在根据自己的知识、立场、情感和所拥有的信息,做出"我相信真相是什么"的判断。由于许多事件涉及土地、生命等切身利益的抗争,由于许多事件常常是各种矛盾长期积累后的突然爆发,也由于许多事件中卷入了众多不满和"不明真相"的民众,所以这种"我相信"  相似文献   

4.
我相信爱情,即使作为一个再悲观不过的人,即使作为一个什么都怀疑的人,即使不相信世界上有两个人无缘无故地对彼此好,即使为着全然自私的目的,我还是要相信爱情。  相似文献   

5.
《南风窗》2015,(2)
<正>创业者与草根从来都走得很近,如果特指第一代的创业者,那更加是形影相随。历数晋商徽商浙商第一代的大佬们,无论是已经归于尘土的历史人物,还是风头正劲的当红明星,都有着草根的"影子"他们的区别在于,"草根"是大多数第一代早期创业者的"身份"——他们多数出身寒微白手起家;而现在新时代新经济的创业者,"草根"主要的不是出身或身份,更多代表一种精神。这二者的共同点是:有梦想,相信市场,不迷信特权,而且相信小草和大树只是身材的区别,并非品种和基因的差异。我在十余年前曾经写过一本书《浙商制造——草根版MBA》:如果要给浙商群  相似文献   

6.
南方朔 《南风窗》2011,(20):94-94
无论大到国家民族小到地方或个人,历史上的种种都必然与我有关,因而在指责过去的许多黑暗时,我们一定要问"那时我在哪里"、"那时我做了什么"这种可能很难答复的问题。历史上难免有些时代比较黑暗,黑暗的时代意味着有些人由于自觉或不自觉成了时代的加害者,使别人蒙受创伤与不幸。而我相信受害者心里不好过,加害者的心里也不一定好过。如果有真诚的人能留下记录,表达出自己的悔恨心路历程,我相信那一定是最动人的人性诗篇,它的价值一定远远超过后来许  相似文献   

7.
我相信四川是非去不可的好地方。这个盼头出自我的内在需要,直觉或体验,当然与大家所苛求的逻辑依据绝无关系。人要活动,预先就得相信一点儿什么,即有所确认吧。譬如:相信宇宙的存在,才会生出探索其奥妙的兴趣;确认男女有别,才可能去结婚;婴儿嗷嗷待哺,若无信念可言,至少他不怀疑自己的欲望。什么也不相信,除了找死,别无选择。如果连死都不相信,那就读《十万个为什么》好啦。反正相信四川是非去不可的好地方,我便搭车上路了。路线似乎挺吉利——从贵阳至重庆。往字面上想一想,简直棒极了,我相当满意,尽管这很浅薄。显  相似文献   

8.
莉莉:你接触的香港人还不太多吧?我相信不是所有的香港人都是坏蛋的。广东有句俗话说:“一竹篙打死一船人”,希望你不会用这样的心理去看事物吧。在这件事上,我建议你应该坚持自己的原则,及时去向上一级投诉。我相信世界上总是需要一些仗义执言的人的。不过,从对方的心态去分析,我建议你注意几点: 第一、先保障自己。不要犹豫不决反而让他先下手为强,向你公报私仇;第二、通过工会的力量,直接与上一级主管反映这个人处事不当:第三、你应该  相似文献   

9.
<正>无论何时,每一次见到大族环球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盛英泰的时候,他都在笑。"过去的经历让我明白快乐工作是一件多么重要的事,我不喜欢负能量,我觉得人活着就是要快乐,有缺点、出现问题都不可怕,可怕的是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人生来就是要解决问题的。"盛英泰坦言,"想方设法满足客户的需求,就是一种创新。"也许正是这份豁达、乐观的心态和永不认输的精神,让他一路走来都好似平步青云,也让他的成功成为一种必然。  相似文献   

10.
《南风窗》2016,(8)
正欧洲把难民问题作为政治交易,最可议的是欧洲的心态。欧洲将把难民关在门外,让难民只困在中东,当欧洲人看不到难民,欧洲人的道德压力就会消失,这是一种眼不见为净的哲学。人们常说"眼见为凭",任何事情,人们看到才会相信,并产生看到的情绪反应和道德反应。但"眼见为凭"却有盲点。如果一件事发生了,但我们没有看到,因而不相信,甚至不会作出道德反应,那就会错失了道德判断,可能造成极大的误差。尤其是现代人都是透过媒体的报道来看世界,一件事媒体有报道,人们就会相信,媒体  相似文献   

11.
《南风窗》2016,(3)
正在哪种状况下,家,是可以被携带的?在哪种状况下,旅人即使在异乡,也感觉家在身边?在谈论家的时候,首先我意识到的是,我们大部分人,都在"回家"的路上,也就是说,我们大部分人,并不总是"在家"。对于漂泊已成习惯的中国人来说,这种状态也许是常态。他们到海外去,他们到异乡去,他们到城市去,他们到农村去。家似乎并不能被他们携带在身上,而只是一个向往的,每个月、每一年、或者好几年可以回去一趟的地方。那么我在想,在哪种状况下,家,  相似文献   

12.
正有一种爱叫日久生情,而办公空间里的"爱"绝不只是"爱情"那样简单,友爱、关爱、甚至跨越年龄、跨越物种之爱,都可能发生在工作空间之内。一张简单的诊疗台、单调的白色环境、整齐划一的检查设备,这就是赵冬梅工作空间的全部。从2001年开始工作,在这里虽然没有发生过大事件,可一件件看似平常的小事,却让她成为了北京市第五社会福利院(以下简称"五福")人院的老人们眼中的好医生、好孙女。"我就相信小赵,她是真正为我们着想。现在用什么药,我都提前咨询一下她,她跟我孙女  相似文献   

13.
文学的自杀     
李北方 《南风窗》2014,(18):96-96
<正>最近,有人问我可不可以帮个忙:他的一个朋友是个风格偏玄幻的美女作家,要办一个对话会做宣传,想请我去对话一下,因为我是他认识的唯一的"作家"。我当然帮不了这个忙,因为我根本就不是作家。这个事倒是引起了我其他的一些联想。"美女作家"这个词,已经不像数年前那么时髦了,"身体写作"或者"欲望写作"的浪潮好像也过去了;"玄幻"则正当  相似文献   

14.
张墨宁 《南风窗》2013,(3):51-53
2003年,温家宝总理帮重庆农民工熊德明讨薪。"帮农民工讨薪"上升为国家意志。10年来,中国的劳动监察制度,劳动力供求状况,以及法律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农民工欠薪,似乎仍是一种宿命。  相似文献   

15.
每一串泪水伴每一个梦想,不知不觉全溜走。……不相信未作牺牲竟先可拥有,只相信是靠双手找到我欲求。……护, 我是个马列主义"信徒"护信徒这两个字可能不大恰当,但可以说明信仰的坚定程度。  相似文献   

16.
伪小人     
韩少功 《法制博览》2008,(22):38-39
说真话不容易,让人相信真话也不容易。如果我说不喜欢名牌西装,这话就很难让人相信。很多人惊诧之余,总是从狐疑的笑目中透来诘问:你是买不起就说葡萄酸吧?你是腰缠万贯不想露富?是不是刻意矫俗傲物装装名士?是不是故作朴素想混入下一届领导班子?  相似文献   

17.
较真的政治     
周保松 《南风窗》2013,(5):92-93
作为政治社群平等的一员,我们理应活在政治之中而非之外。而要打破这样的困局,我们每个人必须在道德上较真,不犬儒不冷漠,相信每个公共议题都有对错好坏可言,并努力运用实践理性去寻找答案。这个学期我教的一门政治哲学课,学生坐满200人的课室。我在第一课说,政治离不开道德。政治的终极关怀,是建立合理公正的制度,藉此界定我们的  相似文献   

18.
相信谁     
王朔 《法制博览》2010,(12):1-1
我总要相信一些人,我宁愿还是先相信人,直到这人证明不堪信任再一个个择出去。初次见面无从辨别,我一般倾向相信女的,女的里倾向相信年轻的女子,年轻女子中倾向相信面貌姣好的,面貌姣好的倾向相信生活无忧的。因为这类人群社会压力比其他人群要小,人性得以保存相对完好,环境允许她们善良,她们也没有理由不善良。再说如果被人骗是注定的,与其让别人骗,还不如让她们骗。  相似文献   

19.
唐小兵 《南风窗》2014,(25):84-87
<正>当代知识人的心灵时刻被卷入到时代的浪潮,同时被卷入一种话语权力形成的幻觉之中。一个更为集中、单纯而持久的思考、理解、判断、讨论和写作时间变得遥不可及。这就导致当代中国知识人的生活呈现出一种两极化的对峙:既支离破碎,又高度自恋。刚刚获取诺贝尔文学奖的法国作家莫迪亚诺在受访时,如此解释为何他的作品都聚焦在"家庭"、"回忆"、"二战"和"自我"等主题:"因为生活的  相似文献   

20.
我们都是看客相信很多记者都有像我这样的经历:第一次遇见上访者,了解了发生在一个同胞身上的不公正遭遇,为之热血沸腾,见得多了,便习以为常,渐渐也就不容易激动了。北京多数居民都不了解城里有个叫"上访村"的地方。这是北京南站旁一个叫做"东庄"的不起眼的城中村。因为它优越的地理位置--靠近最高人民法院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