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弗兰克尔的意义治疗理论认为:意义的追寻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主张通过创造的价值、体验的价值、态度的价值发现和体验生命的意义。对公安院校的大学生来说,教学活动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也是学生发现生命意义的主要来源。本文借鉴意义治疗理论主要观点,探讨意义治疗理论在公安院校教学领域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人是一个意义的存在,意义世界是人安身立命的基础。生命意义感与心理健康状况密切相关,教育作为一种塑造青少年健全人格的活动,有责任把学生引向意义世界,让学生在教育活动中发现和体验生命意义。对公安院校体改生进行生命意义构建的教育是新时期公安工作的现实需要。  相似文献   

3.
从内涵方面说,儒家和谐观注重不同因素之间良性的交互感通,相互配合,相互作用,从而使事物整体健康发展;从价值基础说,儒家和谐思想立足于生命的体认与感通,认为人要通过对自我生命本质的体认,感通了悟天地万物、社会人生的生命本质,使个体生命积极地融入到群体生命、宇宙生命之中,展开的基本思路是由己及人,由内到外,从自身和谐做起,再推衍到人与人的和谐、社会的和谐、天地的和谐;从现代价值来说,源远流长的儒家和谐思想对当今世界有重大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4.
对待死亡的态度正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核心,我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对安乐死的内在需求。儒家文化是一种乐生文化,而不是乐死文化,儒家所深切关怀的是人的现世的感性生活,而不是人死后的世界。对生命价值的尊重是安乐死立法的价值内涵,我国目前在认识上还需要提高。家族意识是儒家传统生死观的支柱意识,其与安乐死立法核心相背离。中国传统文化不支持安乐死立法。  相似文献   

5.
认同是人们精神稳固的源泉之一,职业认同决定了教师工作行为的基本态度,也深深影响着教师自我效能的高低。高职教师只有形成了内在的职业认同,才能提高自我效能感,才能感受到职业带来的幸福与生命价值,达到真正的专业发展的效果。文中通过探究职业认同对自我效能的影响,提出高职教师自我效能感提升的策略。  相似文献   

6.
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时空变化是考察现代化进程中这一新兴群体政治态度的一个独特视角,它与人的现代化有着一定的契合性。本文通过量化研究和较为科学的研究设计,试图揭示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动态变化轨迹,进而说明人的现代化的"是非曲直"。研究发现:中国新市民政治效能感的时空序列都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趋势,几乎均是曲线发展的状态,而且那些占据"传统"时空的新市民并没有表现出低落的政治效能感,相反在比较中趋于较高的水平,那些居于"现代"时空的新市民虽然表现出些许的现代性,但也并不稳定。由此本文推论,中国快速的现代化对于人的冲击,尤其对新市民群体政治态度的冲击相当巨大,导致新市民政治态度的易变性和不一致性,它带来的所谓人的现代化必然是一个漫长而艰辛的过程。  相似文献   

7.
个体生命观的价值取向决定个体行为。大学生作为社会精英阶层,在物质不断充裕的当代社会,其生命观的价值取向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生命意识的弱化、生命态度的消极、生命价值的功利等。这些问题的形成是社会、学校、家庭、自身等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因此需要各界合力引导大学生生成生命观的合理价值取向。传统经典著作《论语》中所蕴含的生命智慧,符合现时代的价值追求,彰显了大学生生命观的应然价值取向,即在生命意识中强调生命存在的平等性和生命消弭的必然性、在生命进程中强调生命规划的明确性和生命精神的坚韧性、在生命价值上强调对"仁道"的追求。  相似文献   

8.
道德教育的意义并不在于知识符号本身,而在于这些知识符号所代表的生动而丰富的道德意蕴。如何让受教育者走进该内涵深厚的意蕴中去,如何让受教育者获得该意蕴带来的感动,如何让受教育者在感动的同时体会到道德的力量,如何进一步由情感上的感动转化为道德上的自由感等是学界必须加以关注的现实。在德育回归生活的理论前提下,将审美教育作为探寻道德意蕴、体验生命意义、寻找生活价值、生成道德自由感的重要工具,达到善恶凭自己的心境了悟,最终实现"文化—道德的人"的培养目标。  相似文献   

9.
墨子是春秋战国时期墨家学派的创始人,为解决当时存在的社会问题,全面阐述了他的社会治理思想.其中包括了生命价值和死亡意义的有益探索,对墨子人生态度、生命态度、死亡态度、殡葬态度进行探索,以期对今人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学生手机成瘾倾向量表、生命意义感量表和总体幸福感量表对1031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研究发现青少年手机依赖高低分组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得分差异显著(F=0.059、4.639,均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呈显著负相关(r=-0.111~-0.173,r=-0.283~-0.311,均P0.01),寻求意义感与手机依赖各项指标偏相关显著(r=0.080~0.116,P0.05);生命意义感与主观幸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0,P0.01);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是手机依赖的有效预测因素,主观幸福感在生命意义感与手机依赖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手机依赖与生命意义感、主观幸福感关系密切,生命意义感不仅与手机依赖直接相关,还通过主观幸福感间接影响手机依赖。  相似文献   

11.
自20世纪90年代我国市场经济运行以来,人的存在意义和精神境界问题日趋显现,因而,重读马克思关于人的价值的思想成为必要。依据人的主体意识的日渐觉醒,选择主体性向度从三方面展开解读:一是人的存在价值的自我确证;二是人的生命存在的享受;三是人的真实存在的实现。由此得出只有当社会的发展使人真正走出匮乏、异化和失真,使所有人实现真实的存在,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才可能获得主体内在的统一。当人在其生命本质的充分发挥和实现中获得了生活的意义,同时也就打开了生命存在的宽广视野和超越境界。  相似文献   

12.
要重视中小学教师心理保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指出:“通过多种方式对不同年龄层次的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心理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应该融汇到学校的各项工作中去;关键在于教师对学生实施教育时的心理状态和教育态度。目前,中小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它已成为污染学生心理健康的源头。作为中小学管理者应该十分  相似文献   

13.
庄子和儒家分别阐述了社会纷争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方案。在各自的思想进路中,庄子表达出一种"齐物"的态度,以消除彼此对待、破除主观成见的方式来实现人和自然的统一。而儒家则主张积极入世,通过在家庭生活、政治生活中积极有为来实现人的主体性价值,这才是人生的意义所在。由此引出中国儒道两家两种截然不同的人生追求和价值取向,这两种不同的人生追求与价值取向,分别在超越精神和现实生活上用力,同样重要地塑造了中国人的精神品格。  相似文献   

14.
价值表达的是一种以主体尺度为尺度的主客体关系,即客体的存在、属性和变化对于主体人的意义。人不同于动物的生命,人具有自然生命与自由生命的双重性。作为价值客体的双重生命,相对于价值主体的人与社会来说,其有个体、社会生命的延续的价值和创造价值的价值。正确认识人的双重生命与价值,对于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由传统文化建构的意义世界的解体,不少青年人在面对瞬息万变及复杂多样的现代生活时逐渐丧失了支撑其生命活动的价值资源和意义归宿,产生了身心分离的碎片感、疲惫感、宿命感和孤独无助感。对此,德育工作必须改变过去“纯工具化”理性,赋予当代青年更多的人文关怀,如生命情感关怀、终极信仰关怀、社会责任感关怀和苦难与死亡意义的关怀等,引导他们超越自身的有限性和现实的物质纷扰,追求生命的永恒价值。  相似文献   

16.
在传统社会,以血缘、地缘、共同价值等为纽带建立起来的“共同体”为个体提供了生命的安全和心灵的安定,同时也约束了人的自由。现代性的成长中的解放政治、时空分离、脱域机制和反思性机制消解了维系传统共同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共同体的消解,导致了不确定性和风险性日益呈现出来,以至于现代性被体验为意义世界的丧失和生命世界的碎片化,一种无价值感、无目标感和无方向感的体验深深触及了现代人的内心。现代人迫切需要解决如何在个体化的逻辑下继续保持人们生活的价值感与确定性,以便克服精神上的不安,进而获得稳固的归属感。然而,这一矛盾困惑至今是个悬而未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7.
《红楼梦》中"色"、"情"、"空"的含义并不完全等同于佛教教义中的意义,而是借用佛教用语表达作者由于人类生存中物质世俗性和精神灵魂性之间的矛盾冲突所引起的痛苦体验,这种体验又经由"空—色—情—色—空"这一整体意蕴的构筑得以从文本故事中传达出来。小说从生命美学的角度反映出一种非功利的审美态度,以宝黛爱情为核心的"情"的悲剧,实质上是末世生存状态中人文主义者受阻于人的社会动物性而无法在现实世界里实现人性向本真回归、确立人之为人的生命维度的精神悲剧和灵魂悲歌。  相似文献   

18.
在资本逻辑主导下,消费主义思潮迅速渗入青年的生活实践,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青年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伪仪式感”是当代部分青年在消费主义思潮影响下对美好生活错位的理解和追求。其主要表现为以虚假伪饰呈现个性人设、以超前消费赋值精致品味、以意义消费伪装绚烂生活。这些表征源于消费主义视觉诱导下沉迷感官刺激,消费主义符号魅惑下迷失自我价值,消费主义算法推荐下固化行为惯习。对此,需要从戳破消费主义价值幻象、营造健康的媒介环境、注重精神滋养等维度出发,引导青年走出“伪仪式感”固化圈,在生活实践中创设富有生命意义的仪式感。  相似文献   

19.
生命意义的安顿问题,是当下何以成就终极关怀和走出意义危机的问题,本土化的个体价值理性自觉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文章从生命本身、生命构成、人的生存方式三方面论证了生命意义考察的方法论原则;然后界定了个体价值理性,并从学理和现实两个层面论证了个体价值理性何以成就终极关怀;最后从中西文化比观视野考察了本土规约个体价值理论的创生之路。  相似文献   

20.
儒家经典著作《礼记》中强调的"礼"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具有历史的稳定性和传承性;它不但要顺应天理,而且要顺乎人情。"礼"是人的生命本质,它通过"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来构建人的社会属性;"礼"通过祭祀和生命的传承表达对生命的敬重。《礼记》在当代社会中的隐性价值有增无减,"孝"是"礼"的核心,"敬"是"礼"的起点,"礼"以"和"为贵。学习和研究《礼记》就是要达到外在的"礼"和内在的"敬"、"孝"、"和"之间的统一和平衡,以求"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生命道德升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