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孔悦 《江淮法治》2012,(8):26-26
近期针对清明节假,有部分媒体对高校学生清明假期是否扫墓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大学生清明不扫墓。更多的学生在节前就已筹划好旅游、逛街、访友之类的活动,鲜有人安排扫墓或祭奠祖辈。对于不去扫墓的原因,学生们的答案各式各样,比如有父母代为扫墓,不需要自己去;祭奠重内心不在乎形式等等。  相似文献   

2.
清明节是我国传统的祭祀节日,节日前后,人们上坟扫墓,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寄托自己的哀思。然而,南京市民朱骏却为去不去父母坟头扫墓而左右为难。不去吧,别人会责他不孝,去吧,又显得名不正言不顺,因为父母坟前墓碑落款处只有姐姐的名字而没有他的名字。令他忿忿不平的是,当他起诉讨要祭奠权的时候,法院竟不支持他。"祭奠先祖和亲人的亡灵是中华民族传统的习俗,也是后人祭奠先人的一种权利,法院为什么不保护我这种权利呢?"他百思不得其解。  相似文献   

3.
据《江南时报》报道,南京市某区纪委在3月25日下达的禁令中明确规定,如有干部私用公车扫墓, 将由公安部门吊销违规驾驶员驾照3个月。 每年清明前后总有一批领导干部动用公车扫墓,老百姓对此十分不满。为了严肃政纪,该区纪委在清 明前夕使出这一"杀手锏",力度不可谓不大。在"吊销驾照"面前,想必会有不少人放弃公车扫墓的念 头,老老实实和大多数百姓一样自个儿花钱去祭奠亲人了,这个禁令应该是受人欢迎的。 且慢欢迎。在依法治国的今天,我们不妨用稍显苛刻的眼光重新审视这个禁令。笔者认为,暂且不说干  相似文献   

4.
清明,在祭奠什么
  古时清明的意义,“慎终追远,明德归厚矣。”通过一定的方式真诚、慎重地表现对已故亲人的怀念、感恩,进而使自己的行为变得更加清晰,德性更能够彰显,生活逐渐变得更加充实、丰满。沿袭至今,每至清明,扫墓思亲,踏青悦生。  相似文献   

5.
兄妹反目对簿公堂讨要祭奠权2009年的清明,对于夏云而言,显得有些过于清冷。夏家兄妹世代居住在湖南省新县的一个老镇上,兄妹5人中,夏云是唯一的女孩。2004年,父亲去世,2009年的清明,夏家兄妹中的老大夏雨找人为父亲立下一块墓碑,作为子孙祭奠先人的寄托。墓碑上,立碑人处是夏家的4个儿子及其后代子孙共32个人的名字,彰显  相似文献   

6.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每逢清明时节,人们通过扫墓、烧纸钱、祭祀焚香等习俗表达对逝去亲人和先祖的哀思.民间扫墓祭祀活动的增多,加上春季风干物燥,使清明节成为火灾高发期.每年因烧香、焚纸、点烛、烧荒等引发的火灾事故不胜枚举,造成了巨大的损失.  相似文献   

7.
刘亚  严凯 《方圆》2024,(7):44-45
<正>父子两人默默坚持扫墓的这80年,并没有对外人炫耀宣传,但是周边的邻居都看在眼里。一次意外的聊天之后,这段80年的坚守被报道出来春雨初霁,叶现生机。清明前夕,浙江省长兴县检察院联合该县退役军人事务局等部门开展公益诉讼守护英烈“回头看”和“缅怀革命先烈、传承红色基因”英烈祭扫活动,检察官们专门去给一名新四军无名女战士扫了墓。  相似文献   

8.
2015年清明前后的北京,细雨霏霏,气温骤降.两鬓斑白的李女士在祭奠过世的老伴儿魏先生时,心中较去年已大有不同.过去的近两年间,在忍受老伴儿突然病逝的巨大打击后,她又承受着和长子连打两场官司的痛苦.最终,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法院宋庄人民法庭的两份判决,使她终于保住了老伴儿名下的别墅,也让她在法律的见证下为这套别墅的遗产处置作好了充分的准备.  相似文献   

9.
当今一些地方,花重金以祭奠亡灵之风似乎愈演愈烈。君不见清明时节,常常有人除了烧纸烧香外,还买来高档烟、酒及食品祭祖;更有甚者,竞然不惜重金建“小洋房”,买上纸扎成的彩电、冰箱、洗衣机等物品烧给先人“享  相似文献   

10.
谐音表吉祥     
"谐音"喻意,已成为百姓日常生活的习惯.傲霜随岁去,报喜伴春来,步入新年,亲朋聚会相互恭贺,用谐音表吉祥也是一种方式.出口要吉利,才得人喜欢,但有的还不只是说说而已,还要去做,例如南方做汤圆,北方包饺子,也都是这个意思.谐音表吉祥,是一件很有文化味的事情.记得小的时候,到祖辈和亲友家拜年,出门前,家长总要叮嘱,如果饭桌上有鱼,一定不要动筷,年年有余(鱼),这是传统的民俗,动筷了就破习俗了,尽管主人不会说什么,但给人感觉不好.……  相似文献   

11.
叶青 《检察风云》2012,(14):50-51
乡村突发惨案凶手竟是瘦弱女子 2012年4月4日清明节,到处都是忙着去扫墓祭祖的人群。这一天也晗逢广西贺州市钟山县公安镇的圩日(客家人口语,即赶集日),以摩托车搭客养家糊口的李富春,不想错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打算先去集市转一转多揽些生意,下午再回家去扫墓。  相似文献   

12.
谢璐 《江淮法治》2012,(8):27-27
鲁迅先生有首诗写道,"亲戚或余悲,他人亦已歌。死去何所道,托体同山阿。"道出了后人祭奠先辈的合理方式,人去世之后,总要有个地方入土为安,以便亲人寄托哀思。这个寄托哀思的地方被我们成为墓地,但墓地在今天已不是单纯的用黄土堆起,而是要用金钱来"堆"的,而且价格不菲。时值清明,全国各地媒体关于高价墓地、天价基地的报道又频现报端。随着墓地价格一路走高,不断被提及的孝心多少竟成为高价墓地的吆喝托词。而那些高价墓地的价格,更非普通民众能够承受。高价墓地里面躺着的以及墓地外面的亲人,大都是非贵即富。  相似文献   

13.
为了能充分表达对祖辈的哀思.人们在扫墓过程中.大多数是要燃烧冥币。鞭炮齐鸣的。于是,祭祀之地纸屑漫天。浓烟缭绕。尤其在现在这个社会.外出务工人员不断增加,为了节省开支.许多外出务工人员在清明节选择直接在城市里进行一些祭祀活动。他们往往就在所住的通道内、马路旁.甚至垃圾桶内燃烧冥币,这不仅会污染城市的环境.滚起的浓烟也会对城市的交通带来许多麻烦。  相似文献   

14.
姜福东 《河北法学》2008,26(5):108-112
从风俗习惯的视角来看,祭奠体现了中国传统礼法文化的核心价值理念——孝。历史上,由于礼这种大传统的存在,祭奠具有某种意义上的法律属性。现在,祭奠主要是作为一种民间规范,在小传统的意义上发挥其不可替代的社会效用。从法权的视角来看,现行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祭奠权为一种具体的法定权利。司法过程中,法官可以基于法律原则,对祭奠权作为一种身份权的推定权利进行正当性论证,以之定纷止争。对祭奠权纠纷现象,我们既要肯定其弘扬法权的历史进步性,也不可否弃自己的东方经验。  相似文献   

15.
祭奠作为一种礼俗,自人类产生以来就存在,但就祭奠权的相关规定我们在中国的立法中找不到关于它的规定,在多数国家的立法里也很难见到它的踪影。但与祭奠有关的民事侵权诉讼却不鲜见。多数法院和法官奉行的是,只要法律没有明文规定的民事纠纷,就不敢作出裁判,因此使这些纠纷任其发展,无法得到司法裁判的裁决,受到侵害的权利无法得到司法保护。本文将通过个案分析介绍我国祭奠权受侵害的现状,并以比较研究方法为主,阐述适合我国祭奠权保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许晓青  周蕊 《政府法制》2012,(13):33-33
又逢一年清明时。帝皇级墓园和天价骨灰盒、高价哭坟、“雷人”祭品,被人们最近称为清明殡葬“三宗罪”。专家认为,殡葬业暴利现象背后,百姓传统的厚葬观念固然是商家漫天要价的重要原因,但更重要的是,监管部门的缺位和市场信息的不对称等问题也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7.
【裁判要旨】卖房人的继承人在已售出但尚未实际交付的房屋中设置遗像和花圈,供亲朋好友祭奠意外死亡的卖房人。法院依据民间习俗,认定继承人的该行为使得买房人蒙上了心理阴影.房屋买卖合同因此不适于继续履行,应予解除。  相似文献   

18.
又到清明时     
素云 《江淮法治》2010,(7):57-57
当时光滑过春分的朗阔,便直奔清明的哀婉而去。清明,它真像一杯酵母,总在阴阳之间渐趋生疏淡忘时,和着纷纷扬扬的春雨,让怀旧的心绪膨胀起浓浓的忧思。  相似文献   

19.
清明     
清明时节雨纷纷。清明,是水做的。清明时节,麦苗腰围肥大,油菜黄云盖地,桃花汹涌澎湃。即使在雨中,也能看到不穿雨衣、不打雨伞的蜜蜂蝴蝶在奔忙。,信步小城的角角落落,青草池塘,蛙鸣鸡唱,一派鲜活的詈象,简直要把人的心情水墨化。  相似文献   

20.
一个正常人,应当拥有比较清明的心智.对于自己正在做着什么,自己所做的事情究竟意味着什么,总会有一个最基本的判断,对于事情的后果也会有一个最基本的预料.杜欣的所作所为,已经达到了疯狂的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